劉自學(xué)
(一)
豆花不撒謊
尤今
上好的豆花,常常讓我聯(lián)想起上佳的絲綢。極白、極軟、極滑、極細致,像一個溫柔的夢。
小時候,家在陋巷,巷子里常有此起彼落的叫賣聲。賣豆花的,是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他的聲音,沙啞而滄桑,好像宋朝的人在呼喚唐朝的一個魂魄:
“豆——花,豆——花啊!”
我們像鳥一樣從屋里飛出去,喧囂而快樂。
豆花,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在古樸的圓形木桶里,雪般的白、水般的滑、棉絮一樣的軟。中年男子用木勺小心翼翼地舀豆花,一勺一勺,慢慢地、輕輕地,生怕手勢一重,便會驚醒一桶甜香的好夢。捧在手里的那碗豆花,豐滿而又純潔,是一種毫無瑕疵的完美。
在那捉襟見肘的童年里,這樣的一碗豆花,是美麗的憧憬,也是扎實的滿足。有時,家里缺菜少肉,母親便多買幾碗,不加糖,晚上,將豆花連同香噴噴的豬油和熱騰騰的白米飯攪拌在一起,灑上幾滴醬油、放一撮蔥花,哇哇哇,那個滋味呵,簡直是驚心動魄的好。
有許多個清風(fēng)徐來的午后,無所事事的街坊在忙忙碌碌地串門子時,把街頭巷尾的大事小事在長長的舌根底下嚼了又嚼,豆花漢子的故事,就這樣不經(jīng)意地飄進了耳際。
他早年喪偶,膝下無子。老母高齡八十,被他以制作豆花一樣的心情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對自己要求極高,豆花每天“限量”做兩桶,盡善盡美的兩桶,白白嫩嫩、滑滑軟軟的兩桶。賣完了,便收工回家當(dāng)老萊子。偶爾豆花做不出他所要的那種嫩度和滑度,他便秉持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倒掉重做,務(wù)使做出來的豆花看起來可愛、吃起來可口,在記憶中永遠風(fēng)味可人。
豆花不撒謊。
他投注了多少心力多少心思、放進了多少精神多少努力,豆花都以無聲的語言明明白白而又坦坦率率地說出來。
歲月流逝無聲,在成長與成熟的漫長過程中,許多斑斕的夢想萎蔫地夭折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璀璨的愿望圓滿地落實了。然而,所有的挫折與摔跤、一切的成就與風(fēng)光,在我而言,都只是人生的一種歷程——得意無須張揚,失意也不必隱瞞。
我真正重視的,是生活的精神素質(zhì)。我從不讓日子馬虎草率地從指隙溜走;反之,我慎重地為每一個日子髹上珍珠般的亮澤,讓它慢慢地從我心上流過、流過……
我真正在意的,是性情的陶冶。我不會因為某些雞毛蒜皮的瑣事而耿耿于懷,卻往往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靜靜快樂。
平凡就是幸福,捧著一碗美如白玉的豆花,我便會切實地感覺快樂的浪花從心底翻涌出來。然而,同是豆花,卻不是每碗都完美如斯的。
豆花老實,它不時會遺憾地告訴我鹽鹵與黃豆結(jié)合失敗的故事。失敗的產(chǎn)品粗糙、松弛、生硬,像慘白的面團,沉滯、沉抑、沉甸甸,面目丑陋得近乎猙獰。
失敗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最大的關(guān)鍵在于豆花制作者努力不足、用心不夠、用神不專。
豆花不撒謊。文字也不。
身為一名終生筆耕不輟的人,我時時刻刻都在細心、虛心而耐心地聆聽我筆下的文字對我說話,我分分秒秒都做好再次沖刺的準備。
實際上,除了豆花之外,人世間的每一種食品都會說話、都在說話,唯它們說的都是無聲的語言,有心人才能聽得到。
我時時刻刻都在細心地聆聽、學(xué)習(xí)。
(來源:《把自己放進湯里》,海天出版社)
【閱讀訓(xùn)練】
1.文章的標題很好,好在哪里?
答:
2.依提示,賞析文中畫線的語句。
①我們像鳥一樣從屋里飛出去,喧囂而快樂。(修辭角度)
答:
②豆花,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在古樸的圓形木桶里,雪般的白、水般的滑、棉絮一樣的軟。(用詞角度)
答:
③中年男子用木勺小心翼翼地舀豆花,一勺一勺,慢慢地、輕輕地,生怕手勢一重,便會驚醒一桶甜香的好夢。(人物描寫角度)
答:
3.豆花不撒謊,為什么?
答:
4.文章由豆花漢子寫到作者自己,由豆花寫到自己的文字,他(它)們的一致性在哪里?
答:
5.文章詳寫豆花漢子與豆花,略寫作者和她自己的文字。如何理解這樣的詳略處理?他們在文中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系?(從寫作手法的角度回答)
答:
(二)
父親都是藝術(shù)家
孫道榮
作文本收上來了,他在昏暗的燈光下,一本本批改。
這次作文的題目是寫自己的父親。他覺得,這些來自農(nóng)村、跟隨打工的父母進城的孩子,事實上對自己的父母了解并不多。而尤其讓他擔(dān)憂的是,有的孩子對自己農(nóng)民工身份的父母,有一種自卑和輕視,認為自己的父母與那些城里孩子的父母比起來,身份低微,素質(zhì)不高。他希望通過這次作文,讓孩子們對自己的父親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從而加深父子關(guān)系。
一篇篇作文看下來,基本上都是寫自己打工的父親,怎么辛苦,如何勞累,多么卑微。這也難怪,農(nóng)民工子弟學(xué)校的孩子,父親不是工地上的泥水匠,就是車間里的操作工;不是烈日下掃馬路的,就是碼頭上揮汗如雨的搬運工;不是在小區(qū)里收購廢品的,就是氣喘吁吁的送水工。
又打開一本。作文的標題讓他眼前一亮:《我的藝術(shù)家爸爸》。藝術(shù)家?這怎么可能!在這所農(nóng)民工子弟學(xué)校,別說沒有藝術(shù)家的子女,就連一個普通的城里孩子也不曾有過。本能的感覺是,這個孩子是虛榮心作怪,在編故事。
好奇地讀下去。孩子寫道:“我的父親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工作室,那里堆滿了大小、粗細、厚薄不一的木頭和木板,空氣里彌漫著木頭的香味,地上到處都是刨花,而刨花下面,是泥土一樣細碎的木屑,刨花就是這些木屑土上開出的花朵……”
難道孩子的父親,真的是一個民間雕刻家?忍不住好奇,繼續(xù)讀下去。接下來,孩子筆鋒一轉(zhuǎn):“沒錯,我的爸爸是一個木匠,但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個藝術(shù)家?!?/p>
看到這里,他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果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木匠。
再讀下去,他的笑容凝固了。孩子寫道:“爸爸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普通木工,那些大樓里的很多木工活,都是爸爸做的。他靠自己勤勞的汗水,養(yǎng)活了我們一家。爸爸雖然只是一個木匠,但他心靈手巧,木頭在他的手里,仿佛都有了生命。剛搬到出租屋時,我們家一無所有,很多東西都是爸爸親手做出來的。比如我做作業(yè)的桌子,就是爸爸用工地上廢棄的邊角料做的,其中的一條腿,竟然是用四截短木棍連接起來的,每個榫眼,都嚴絲合縫,咬合在一起,整張桌子甚至都沒用一根鐵釘?!?/p>
孩子驕傲地寫道:“爸爸經(jīng)常會帶一兩個小玩具回來,給我和妹妹,那都是他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用碎木塊做出來的。我12歲生日的時候,他給我做了一只木刻小公雞。雞是我的屬相,它至今仍掛在我的床頭。有一次房東看見了,愛不釋手,以為是從哪個精品店買的,他也屬雞。爸爸給他做了一個,還按照他們家每個人的屬相,各做了一個木刻,現(xiàn)在都掛在房東家客廳的墻上。爸爸給我做過木頭手槍,做過棋盤,做過文具盒,還幫我們學(xué)校修過桌椅呢。”
最后,孩子寫道:“爸爸是建筑工地的木工,我沒有看過他在工地上做過的東西,但我想,那些住進大樓里的人,一定像我一樣,使用過并喜歡他做的東西。爸爸小時候窮,沒讀過幾天書,不然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藝術(shù)家。不,在我的眼里,他現(xiàn)在就是一個藝術(shù)家,能讓每一根木頭說話、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藝術(shù)家?!?/p>
他的眼睛濕潤了。他覺得自己差一點誤解了孩子。不知道為什么,他的眼前突然浮現(xiàn)出自己父親的影子。他的老父親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土地,一輩子沒有離開過窮困的村莊。播種,鋤草,捉蟲,收獲,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他忽然想,在那么貧瘠的土地上,老父親養(yǎng)育了自己,這是多么厚重的一件事啊。
他想好了,就以孩子的這篇作文做范文,他要念給其他的孩子們聽,并大聲地告訴他們:“你們的父親,是環(huán)衛(wèi)工,是垃圾王,是泥水匠,但也是藝術(shù)家,因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生活,養(yǎng)育了你們。而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來源:《在美好中睜開眼睛》,作家出版社)
【閱讀訓(xùn)練】
1.文章以第幾人稱來敘述?有何好處?
答:
2.文中的老師對《我的藝術(shù)家爸爸》的小作者,情感和態(tài)度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答:
3.賞析文中畫線的語句。
在我的眼里,他現(xiàn)在就是一個藝術(shù)家,能讓每一根木頭說話、讓每一片刨花唱歌的藝術(shù)家。(從修辭角度)
答:
4.文中的老師為何會想起自己的父親?
答:
5.對孩子們的父母而言,他們的職業(yè)未變,而孩子們的老師,在文章的前后,對這些父母的稱呼有著怎樣的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答:
6.讀了此文,你對你的父親或母親有了什么新的看法?
答:
【參考答案】
《豆花不撒謊》
1.①新穎別致,讓人深思,引人遐想;②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①運用比喻、擬物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孩子們從屋里跑出來時輕盈的動作和喧囂快樂的情形。②一個“睡”字,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豆花盛裝在木桶里安穩(wěn)的情形,“白”“滑”“軟”,分別寫出了豆花的顏色、質(zhì)感、質(zhì)地,加上比喻和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整體刻畫了豆花的美,表達了作者對豆花無比的欣賞、贊美和喜愛。③這是對中年男子舀豆花的動作描寫,寫出了他的小心翼翼,很有儀式感,更表現(xiàn)了他對自己勞動成果的呵護與珍愛。
3.豆花的品質(zhì)如何,全在豆花本身,人們一看、一聞、一嘗,一切都會知曉,不是賣豆花的憑溢美之詞可以遮掩得過去的。所以說,豆花不撒謊。
4.豆花漢子與作者,豆花與文字,他(它)們的一致性都是誠實,他(它)們從來不撒謊。尤其是豆花漢子與作者,他們都是極認真、極真誠地對待自己的職業(yè),極負責(zé)任地對待自己的顧客和讀者,有極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為人處世的優(yōu)秀品格。
5.文章的題目是“豆花不撒謊”,所以詳寫了豆花漢子與豆花;作者寫此文的目的,不僅僅是表現(xiàn)和贊美豆花漢子和豆花,更要贊美像豆花漢子和豆花一樣的勞動者和事物,而作者和她的文字也是其中之一,是對“豆花不撒謊”這一主題的襯托,所以作了略寫處理。豆花漢子與豆花,作者與她的文字,是互相鋪墊、互相襯托的關(guān)系。
《父親都是藝術(shù)家》
1.第三人稱。好處:以全知視角展開敘述,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全面客觀地展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
2.懷疑——好奇——嗤笑——感動
3.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木頭和刨花寫活了,寫出了在小作者的眼中,父親手藝非凡,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勞動,有著藝術(shù)家般的才能,表達了他對父親的認可、欣賞、贊美。
4.因為他從這位學(xué)生的父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學(xué)生對自己父親的敘寫,觸動了他的靈魂,讓他對自己的父親有了新的認知。自然,他會想起自己的父親。
5.文章前面的稱呼多數(shù)是:操作工、搬運工、送水工、掃馬路的、收購廢品的,總體給人的感覺是,雖無鄙視,但絕無欣賞。而文章最后的稱呼變成了環(huán)衛(wèi)工、垃圾王、泥水匠——是藝術(shù)家,贊美之情溢于言表。這個變化,是老師對天下父母——尤其是身處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父母的認知和情感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6.略。(提示:答案要突出認知的變化——由世俗到欣賞、贊美、欽佩)
(作者單位:甘肅省景泰縣第三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