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巖
我國有數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孕育出大量的故事,很多都以小古文的形式被記錄并傳承下來。小古文對學生了解歷史、感知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這一認識,部編語文教材精心選編一定篇幅的小古文,供小學生閱讀。
小古文雖小,內涵卻很豐富,具有較高的學習和教學價值。因其詞語、文法、語用等諸多方面都與普通話有很大差別,往往給學生的理解和感悟造成不小的障礙。部編語文教材小古文的比重在增加,但相應的教學指導并沒有跟上,對小古文這一獨特文本形式沒有具體、精準的標準說明。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單元語文要素和課后習題,明確學生小古文教學目標,并細化教學方法和步驟,為掃清學生的學習障礙不斷努力。
熟讀長“知”
學生走進小古文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讀不通、讀不懂。初遇小古文,很容易被它的生僻讀音、罕見字義、相悖表述習慣給搞迷糊,更不用說流暢誦讀和準確理解了。因此,必須熟讀長“知”,以熟讀為基本方法,提升自身的文言文素養(yǎng)。
一讀文本,讀準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繼續(xù)學習的基礎,小古文中有很多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字,需要學生在一讀文本時解決。如《精衛(wèi)填?!分小败А?,《論語》中“是知也”的“知(zhì)”,“默而識之”的“識(zhì)”,都屬于比較難讀的字,需要采用齊讀、指名讀等方式重點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二讀文本,讀出語斷氣連。引導學生通過注釋或插圖等方法讀好長句并掌握難懂的短句的停頓。如“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因/釋其耒/而守株”“足跌/沒水中”。也可采取由教師示范讀,再借助師生讀、小組讀、加入動作等方式練習鞏固,熟讀成誦,讀出語斷氣連,初步感受文意。
三讀文本,讀懂意思。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深讀文本,疏通文意。文言字詞中的一字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同音字、特殊句式,以及跟現(xiàn)代漢語里字義相差較大的文言常用字都是學生理解小古文的難點。如《論語》里的一字多義,“敏而好學”的“敏”是“聰敏”,而“敏以求之者也”中的“敏”卻是“勤勉”;《論語》里的同音字“zhī”,“知之為知之”中的“知”與“之”,意思分別是“知道”和代詞;《精衛(wèi)填?!分械墓沤癞惲x,“炎帝之少女”中的“少女”在本文中是“小女兒”,在現(xiàn)代漢語里卻是“少年女子”……這些都是難以理解的句式和語義,需要以深讀文本的方式予以解決。
四讀文本,厘清結構。理解文本重點之后,學生對文本的意思有了整體的理解,接下來引導學生厘清文本結構。如《囊螢夜讀》的總分結構,《守株待兔》的分總結構,《古人談讀書——朱熹語》的總分結構,都是需要在深思文本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的,讓學生對文本有全局觀。
教師通過四讀文本策略,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文意、厘清結構,有助于學生初步感知小古文的文意,大體了解古詩的起因、經過、結果,為接下來的“深思求義”奠定基礎。
深思求“義”
小古文字數較少,且多淺顯易懂,層次并不十分豐富。但其表達的內容多為人生哲理、個人觀點,所以也需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用辯證的方法理解小古文所蘊含的哲理。
深思求“重點”。要深思文本,理解重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讀書就是把字讀少再讀少,讀少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厚書讀薄、讀精的過程。例如,學生讀到《論語》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很容易讀出“不如學也”是本句的重點,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關鍵詞還不夠精煉”,再精煉就是“學”,進而導入朱熹的話。學生讀出朱熹的話關鍵是“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教師給予評價“太多了”;學生繼續(xù)讀,讀出“心到”,并聯(lián)系上下文說明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有三:一是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二是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三是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深思求“道理”。部編教材里的小古文一般不長,但都蘊含著深遠洞見,深思文本的第二步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文意和結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踐,明白文章想要說明的道理。如《囊螢夜讀》用33個字說明“勤學”的道理,《守株待兔》用39個字說明“不勞而獲終將一無所得,被人恥笑”的道理,《司馬光》用30個字說明“做人要勇敢機智”的道理,《精衛(wèi)填?!酚?5個字說明“堅持不懈,人定勝天”的道理,理解其蘊含的哲理都需要學生反復咀嚼推導。
深思求“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善學、善記和善思。對關鍵詞的提取、結構的梳理、哲理的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都要用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古文教學越到高段,越是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豆湃苏勛x書——朱熹語》中引導學生談談對“心到、眼到、口到”的啟示,學生思考到還有一句俗語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朱熹先生的話應該是“心到、眼到、口到、手到”,這就是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通過橫向梳理和縱向對比,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小古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深思求“文化”。小古文里有豐富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符號,《精衛(wèi)填?!防锏摹把椎邸?,《囊螢夜讀》里的“練囊”,《司馬光》里的“甕”,等等。這些文化符號可以借助豐富生動的圖片、直觀的實物、吸引人的歷史典故、生活經驗等來體會。此外,小古文的字里行間滲透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可以引導學生要像精衛(wèi)一樣堅持不懈、勇于抗爭;要像孔子一樣好學、善思;要像梁啟超希望的那樣做一個愛國的中華少年,這些都是小古文文化符號要傳遞給學生,烙印在思想深處的。深思文本,讓學生在學習文言知識、習得閱讀策略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勤用增“能”
學習小古文是為了更好地交流和表達。具體說就是通過對小古文的學習,豐富詞匯,提升讀寫能力;強化語用,提升思維能力;用于育人,豐富為人處事的道理。
古為今用,可以提升讀寫能力。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首先要用在語文練習上。使學生通過對小古文的學習,掌握初步的文言常識,進而能自己閱讀淺顯易懂的小古文。學生知道存在大量的一字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同音字、特殊句式,這樣以后遇到小古文的時候就會形成理解文言字詞的基本素養(yǎng)。寫作亦然。文言文讀多了,“雅言”積累也豐富了,用于日常作文,或擬題、或點題、或說理,可以起到言簡意豐的目的。
學以致用,可以提升思辨能力。躬行文本,關注語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思維能力的橫向鍛煉與縱向發(fā)展,應該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和全過程。而小古文因其小而精,易而博的特點,對鍛煉學生的思維更是作用重大。學生可以從《楊氏之子》寥寥55個字中學到思辨也同樣生活化;從《學弈》70個字中學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辯證地看問題。言簡意賅,言短意長就是小古文在學生思維能力提升方面展現(xiàn)出的獨特魅力。
靈活應用,可以增強實踐能力。語言最本質的特點是它的工具性,是用來交流的工具。學生利用在小古文中學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讓知識的語用價值活起來才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學了《囊螢夜讀》,學生就明白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堅持不懈;學了《學弈》,就知道要在生活中看到三心二意的事的時候,及時勸諫;學了《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曉得要在人云亦云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這都是小古文對學生的實踐指導。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我們在小古文教學中也要秉承這一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在學習中成長。筆者竊以為,落實“熟讀--深思—勤用”三步,小古文離學生不遠,走進它不難。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東陽中天國際小學
參考文獻
[1] 吳鑫云. 小學高端小古文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D].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 2018.
[2] 王蘊杰.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小古文教學研究[D]. 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 2019.
[3] 歐陽汝林. 小古文教學中語文要素的落實[J]. 教學與管理, 2020 (8).
[4] 王軍. 小古文教學內容的研制與教學策略[J]. 教學與管理, 2020 (11).
[5] 費曉旭. 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C]∥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