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韶聰
◆摘? 要: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對于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在小學教育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較為基礎的文化理論知識,而且要求教師在小學教學的過程當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此來為學生以后進行長期的學習以及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所以教師應當著重小學生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教育,促進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生活習慣,并且長期維持,以此來讓學生成長為符合社會標準的全面型人才。這點在農(nóng)村小學階段更應得到重視。所以本文將探討一些影響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因素以及農(nóng)村小學生生活養(yǎng)成習慣的策略。
一、影響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在小學教育階段,家庭是除了學生在學校待的時間外,最常駐的場所之一,其中家長的個人品行以及生活習慣都會對于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生也能夠因為家庭環(huán)境改變自己生活的心態(tài),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生活當中的意識,所以家庭因素是影響學生生活習慣重要因素之一。
2.教師因素
教師是除了家長以外對于學生影響人物最大之一,這是因為教師在日常當中陪伴學生成長的時間要比家長長,很多學生成長的習慣都是受到小學時期教師的影響,教師在小學教育時期一定要發(fā)揮自身的榜樣作用來給學生開一個生活的好頭,并且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吸收教師身上光輝的人物形象,然后反饋到自身的人格健全當中。
3.自身因素
學生的自身因素是學生生活習慣養(yǎng)成最簡單也是學生養(yǎng)成最困難的因素,這完全取決于學生的性格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在這一時期學生的自身時最可以被塑造的重要時期,所以教師應當通過大量的引導來改良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三觀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雛形,并且讓學生通過塑造自身來提高自身在生活當中的思想道德水準意識,以此延伸小學生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意義。
二、小學生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策略
1.案例分析,明確習慣養(yǎng)成重要性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雖然擁有大把的時間來體驗生活,但是仍有不少部分學生把時間分配給了學習。這雖然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以及對于文化知識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沒有辦法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水準,所以教師應當結合實際生活來為學生開展小學生活習慣養(yǎng)成課堂,并且通過一些實際的案例來告訴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生活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習慣方向,并且自主養(yǎng)成和維持。[1]例如:教師在結合實際生活來為學生們開展小學生生活習慣養(yǎng)成課堂時,教師可以分享學生自己在童年或者學生周身發(fā)生的事情,來給學生舉例子,然后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為學生講述,在日常生活及學習當中養(yǎng)成良好生活及學習習慣的好處。很多學生在聽了教師的生活案例與分析之后,會嘗試著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但是在初期學生才進行改變習慣時是非常艱難的,教師在這一時期一定要做好督導工作以及引導工作,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堅持是正確的,并且在學生堅持之后,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墓膭詈捅頁P。要樹立學生改變自己生活習慣的信心,也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鼓勵看到前進的動力,等學生改變生活習慣的積極性下降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先進的教學案例來為學生設計有效的生活習慣課堂改變的高效課堂,然后讓學生自主去感悟一個人生活習慣改變之后對于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能夠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就再次為學生前進創(chuàng)立了動機,并且經(jīng)過本次學習之后,學生的生活習慣雛形已經(jīng)初步養(yǎng)成,這就降低了學生改變自己生活習慣的難度,并且加強了生活習慣改變的有效性。許多學生在經(jīng)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之后,會認識到改變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生活習慣,對于自身的發(fā)展擁有著什么樣的作用,這就讓學生重新審視改變生活習慣的教學課堂,提高了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自主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2.家校共育,形成養(yǎng)成習慣框架網(wǎng)
家校共育是目前來說最受教師和家長所喜歡的教育模式,因為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教師的監(jiān)督來改良自身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生活習慣。而且還能夠讓家長的個人影響以及監(jiān)督,也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生活習慣。教師在實行家校共育的教學模式改良學生生活習慣,就可以利用信息產(chǎn)物來提升家校之間溝通的便利性以及有效性,促使家校之間提高共育的效率,增強家校共育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提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的速度。[2]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平臺來搭建一個家校之間溝通的平臺,家長把自己家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良的生活習慣上傳到公眾號當中,然后教師再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來為學生設計出科學的改良方案,然后該去通過微信的方式和家長共同商討和改良,并且引導學生家長自主監(jiān)督自己家孩子改良日常生活當中的生活習慣。如:有的家長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在家中非常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而且教師也發(fā)現(xiàn)此名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自身課桌的周圍也往往是一種亂糟糟的狀態(tài),之后教師就可以搜集一些有關于個人衛(wèi)生的健康普及知識,通過視頻剪輯的手段取其精髓部分壓縮成視頻,然后上傳到家校之間共同合作的公眾號上,讓學生家長進行下載,然后和自己家的孩子進行合作觀看。并且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家長說出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對于自身的危害,讓學生明白維持個人衛(wèi)生的重要意義,這就改良了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的不良生活習慣。此名學生經(jīng)過家校共育之后,重新審視了自己明白了自己在生活當中的優(yōu)點及缺點,并且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建議及時的改正了自己身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同時改良不良生活習慣之后也會收獲其他學生的認可,這就維持了學生繼續(xù)前行良好生活習慣的信心。
3.活動開展,開展習慣養(yǎng)成好習慣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對于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擁有著天生參加的欲望,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開展改變生活習慣的教學活動,并且組織每名學生都參加進來。教師在為學生進行活動開展,并且檢驗學生生活改良習慣之后,就可以為學生準備簡單的小商品作為鼓勵學生的獎勵,以此加大學生在改良不良生活習慣的信心,并且有效地增強學生自主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上統(tǒng)計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慣,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認為是不良習慣的生活,但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寫到紙上,然后讓每名學生都閉上眼睛,教師去收取這個紙條,教師在看到學生的困難之后,教師就要為學生設計改良方案,并且引導學生自主改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jù)活動的結果給學生客觀的評價以及獎勵。對于在這段時間表現(xiàn)優(yōu)異,而且改變了自己不良生活習慣的學生,教師要著重的提出表揚,并且讓其他學生以此名學生為生活榜樣。這就維持了此名學生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的興趣,也讓其他學生的競爭意識被潛移默化的激發(fā)出來,引導其他學生改變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對于一些在這段時間表現(xiàn)有所欠缺,或者生活習慣沒有得到改正的學生,教師也不要去批評學生,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這段時間的表現(xiàn)來給予學生相對于客觀的評價。教師先要正面的鼓勵學生,告訴學生在這段時間之內學生哪里做得很好,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出屬于自己的建議,然后共同制定出一份自身生活習慣的改良計劃,讓學生來完成。許多學生在經(jīng)過本次的活動之后,都會認識到改變自己生活習慣的重要意義,并且樂于去自己改善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
三、結束語
教師在小學教育階段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一些相對于先進的教學案例,通過自身的設計之后,為學生開展行為習慣改變課堂,讓學生以后成為符合社會標準的復合型人才做好鋪墊。教師在新時期對于農(nóng)村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做出改變時,教師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明白改良自身不良生活習慣的重要意義;其次,教師要采用家校共育的模式,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不良生活習慣;最后,教師要注重活動的開展,降低學生參與生活習慣改變的抗拒心理,提高生活習慣改正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師新艷.小學生生活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03)
[2]張紅霞.小學生生活習慣養(yǎng)成教育之我見[J].智力.2020(26)
[3]盛建軍.小學生品德修養(yǎng)與生活習慣養(yǎng)成教育[J].基礎教育論壇.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