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熱木·滿蘇爾 玉素甫·艾買提
【摘要】目的:對腰椎滑脫患者采用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探究其臨床價值。 方法:將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 例腰椎滑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 例,分別采用腰椎牽引治療和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以及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積分及VAS評分。結果: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癥狀體征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癥狀體征積分更低(P<0.05);治療前,患者的V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中醫(yī)正骨手法應用到腰椎滑脫的臨床診療中,能達更好的治療效果,更能幫助患者改善機械性腰痛、臂部麻木等臨床癥狀,能達降低VAS評分,緩解病痛的治療目的,可提升腰椎滑脫患者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yī)正骨手法;腰椎滑脫;臨床效果
腰椎滑脫是指椎間骨性連接發(fā)生異常,導致上位錐體和下位錐體表面滑脫所引起的腰椎疾病,多發(fā)于20歲~50歲的人群,男性的患病可能性大于女性。該病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基因遺傳等先天性因素而發(fā)病,大多數(shù)患者是由于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椎弓峽部崩裂等因素而發(fā)病,另外,腰椎發(fā)生退行性病變也會增加腰椎滑脫的發(fā)病幾率。很多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并不會出現(xiàn)明顯癥狀,只是存在輕微的腰部酸痛等不適感,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患者可逐漸出現(xiàn)臀部、腰骶部、大腿部疼痛,病情嚴重時,還會波及馬尾神經(jīng),出現(xiàn)下肢無力、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癥狀,甚至出現(xiàn)軀干縮短、腰臀部變形、腹部前凸等,會影響患者的運動能力,降低其生活質量。本次實驗將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例腰椎滑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針對中醫(yī)正骨手法在此類病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例腰椎滑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例,分別采用腰椎牽引治療和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5例,女5例,年齡55歲~65歲,平均年齡(60.35±4.39)歲歲;觀察組患者中男5例,女5例,年齡58歲~68歲,平均年齡(62.35±5.3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同意本次試驗并簽署同意書患者;②本次試驗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認知水平正?;颊摺?/p>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骨科疾病患者;②精神障礙患者;依從性差患者;存在多處損傷患者;③存嚴重在肝、腎、心功能障礙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腰椎牽引治療,患者采取仰臥位,胸帶固定于患者腋下兩側,在髂嵴上緣固定骨盆,在捆綁時應注意松緊程度,切勿過緊或過松,牽引量一般為患者體重的一半,牽引時間約為30min,在牽引時,在患者的膝關節(jié)下方放置三角支架,保證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酵素為60°左右。觀察組患者接受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主要為以下幾種方式。
1.2.1 揉按分筋法患者采取俯臥位,再對患者腰部、腕關節(jié)及前臂上下進行有規(guī)律的按摩,注意節(jié)奏應規(guī)律、緩和,按摩5min,以促進患者腰部肌肉群的松弛。
1.2.2 雙手間接分壓法針對病理性棘突偏歪指征不明顯的患者主要采用此方法。如果患者為L4滑脫,則采取俯臥位,患者墊高腹部和L4錐體,首長交叉,放置于下方稍隆起的棘突以及上方凹陷棘突上,手掌用力向下按壓,與枕頭上頂力量相呼應,將凹陷椎關節(jié)見解復位。
1.2.3 神經(jīng)根牽引針對存在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其坐骨神經(jīng)受到壓迫過長,下肢易存在中通和麻木癥狀,采用神經(jīng)根牽引對其進行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颊卟扇⊙雠P位,以促進下肢肌肉的松弛,將一只手放置于患者的患肢踝部,另外一只手當置于患者的患肢膝部,患者屈髖屈膝,1次/d,一周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6周,踝關節(jié)背伸持續(xù)3周,幫助患者抬高患肢,達90°位置。
1.2.4 旋轉搖搬法患者正坐于方凳上,將雙腳分開,放置于后側,采用指觸法檢驗患者是否存在棘突偏曲的癥狀,如果患者的L4偏歪,用右手從右側腋下向前伸,手掌放置于頸后方,拇指朝下,其余4各手指扶住左側頸部,雙腳踏地,臀部坐穩(wěn),使用雙腳夾住左側大腿,雙手放置于大腿根部,右手拇指用力扣住右側棘突,右手扶住頸部,身體向前傾60°,后向右彎>45°,在達到最大側彎位時,使用右上肢力量將身體向后緩慢旋轉,左右拇指向上推動棘突,如果這種方式對患者有效,患者會感到錐體有輕微的錯位反應。復位之后從上到下檢查棘突是否被撥正,觀察患者的上下棘突間距。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力度適當,保證患者體位舒適,可適當給予麻醉治療,以降低患者應激反應。
1.2.5 患者保持側臥位,將雙下肢自然垂直,充分放松,上肢自然彎曲,與患者相對而立,使用雙肘按壓患者的臀部、肩前部,上下扳動患者的腰部,使腰部被動扭曲,力度以聽到咔咔的響聲為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滑脫腰椎復位,疼痛感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沒有受到影響;有效:治療后患者的滑脫腰椎逐漸復位,疼痛感有所緩解,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輕微影響;無效:治療后患者的滑脫腰椎未復位,疼痛癥狀無顯著改善,甚至疼痛感更強烈,且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積分,采用本院自制癥狀體征積分表,滿分為50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越明顯。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利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表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估,滿分10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強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療效
經(jīng)診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組間差異明顯(P<0.05),如表1。
2.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積分及VAS評分
治療前,兩組的癥狀體征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癥狀體征積分更低,組間差異明顯(P<0.05);治療前,患者的V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如表2。
3 討論
腰椎滑落使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具有治療時間長,治療費用高、治療效果不明顯等特點。腰椎滑落會給患者帶來較為嚴重的疼痛感,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其正常生活,進而導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出現(xiàn)變化,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針對癥狀不明顯者,臨床上多行保守治療,并通過復查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且具有較高安全性。腰椎牽引是臨床上針對腰椎滑落的常用治療手段,可減輕椎間盤所承受的壓力,改善神經(jīng)之間的關系,但這種治療方式治療的時間較長,效果并不理想。中醫(yī)正骨手法包括揉按分筋法、雙手間接分壓法、神經(jīng)根牽引、旋轉搖搬法、斜扳法等多種治療首發(fā),可針對不同類型的腰椎滑脫進行治療,為腰椎復位提供輔助恢復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從本次實驗結果可得知,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即與腰椎牽引治療方式相比,腰椎滑落患者接受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能達更好的臨床診療效果,能幫助患者緩解病痛,使其能恢復較正常的腰椎功能作用。在癥狀積分方面,治療前,兩組的癥狀體征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癥狀體征積分更低(P<0.05),即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方式,能更有效地幫助患者改善異位、滑落的腰椎,能緩解滑落腰椎對周圍神經(jīng)、組織的壓迫與影響。這主要是由于通過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在幫助患者復位腰椎的同時,有效改善了異位腰椎對患者周圍神經(jīng)的壓迫和侵損,且經(jīng)神經(jīng)根牽引治療,也幫助患者有效改善了神經(jīng)受損情況,進而有效緩解了腰椎脫落所致的機械性腰痛、臂部麻木等臨床癥狀。在VAS評分方面,治療前,患者的V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即與腰椎牽引治療方式相比,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方式對患者病痛的改善情況更佳,更能緩解滑落腰椎對患者周圍神經(jīng)壓迫,有效緩解患者的病痛。上述表明對腰椎滑脫患者采用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的疼痛。
綜上所述,對腰椎滑脫患者采用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效果顯著,能幫助患者改善機械性腰痛、臂部麻木等臨床癥狀,降低VAS評分,有效緩解病痛,可達較好的臨床診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