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斌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近年來,學術語篇的作者立場研究受到國外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的普遍重視,而且研究成果頗豐(Hyland 2005a, b; Hu, Cao 2013; Hyland, Jiang 2016; Lancaster 2016),國內針對作者立場的研究主要關注學術“新手”的學術語篇,如學位論文(徐昉 2015,徐宏亮 2011,婁寶翠 姚文婷 2019)和研究論文(王晶晶 姜峰 2019),少有研究關注二語“專家”的作者立場建構特征,且對期刊論文摘要的作者立場特征關注不足。學術期刊論文摘要是“學術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具有指引讀者、便于檢索和查閱等多種功能”,其主要作用是概括論文內容,一般收錄在論文檢索數據庫中,供讀者檢索和引用(劉輝 2013:71,王華 2020:50)。近年來,我國外語類期刊致力于探索國際化的有效途徑,書寫規(guī)范、符合國際發(fā)表慣例的英文摘要對提高期刊論文的國際檢索率、國際引用率,提升期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論文作者來說,英文摘要的質量直接影響人們對論文的印象和評價,通過摘要有限的篇幅合理地表達作者立場、構建作者身份,有助于提升論文的發(fā)表機會,獲得學術共同體的認同,從而提高個人學術影響力?;诖?,本文采用Hyland(2005a,b)的分析框架,對比分析我國外語類期刊論文英文摘要與國際語言研究期刊論文摘要中作者立場標記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異同,以期發(fā)現我國外語類期刊英文摘要書寫特點和不足之處,為我國學者撰寫英文摘要及學術期刊摘要的編輯加工提供借鑒,同時為學術英語寫作教學提供參考。
作者立場(stance)是“作者表達個人觀點和權威性的方式”(Jiang 2017:86),體現學術語篇中作者—讀者互動中作者導向(writer-oriented)的語言特征(Hyland 2005a:178)。作者立場標記(stance markers)是“學術語篇的重要表達方式”(徐昉 2015: 2),作者通過語言資源塑造自我形象、構建作者身份(authorial identity)、表達自己對命題的判斷及態(tài)度、發(fā)表個人觀點等,作者通過“隱身”或者“現身”的方式給自己的觀點和論斷貼上個性化的標簽(Hyland 2005a:176)。作者立場標記語一般分為4種類型,即模糊限制語(hedges)、強勢限定語(boosters)、態(tài)度標記(attitude markers)和自我提及語(self-mentions),其主要功能及語言資源見表1。
表1 作者立場標記的主要功能及語言資源(Hyland 2005a,b)
模糊限制語表達作者對命題“可能性”“局限性”的立場,能夠打開話語空間,使作者與讀者進行意義協(xié)商和討論。強勢限定語表達作者對命題內容的確定程度,其主要作用是強調。態(tài)度標記在學術語篇中常用來表達對文本、理論、方法、概念、觀點及論點的情感態(tài)度(Lancaster 2016:19),如贊同、反對、驚訝等。自我提及語指第一稱代詞單數或復數形式以及the writer,the author等作者自我指代的語言標記。須要注意的是,we包括兩種用法:一種是指代對象包括聽者或讀者在內(inclusive we),體現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不屬于自我提及語的范疇;另一種是指代對象不包括聽者或讀者(exclusive we),屬于自我提及語。
本文研究問題主要包括:(1)國內期刊論文英文摘要和國際期刊論文英文摘要立場標記語的總體特征和差異有哪些;(2)國內期刊論文英文摘要與國際期刊論文英文摘要在模糊限制語、強勢限定語、態(tài)度標記及自我提及語4種類型立場標記使用上的特點和異同有哪些。
本研究自建兩個小型語料庫:國內期刊論文英文摘要語料庫(以下簡稱CJEA)和國際期刊論文英文摘要語料庫(以下簡稱IJEA)。CJEA語料來自5本“中國外語類核心期刊”2016-2017年期間刊發(fā)學術論文(不含書評)的英文摘要,共計1,010篇,總形符120,884個。IJEA語料來自5本國際權威語言研究專業(yè)期刊2016-2018年期間所刊發(fā)學術論文(不含書評)的英文摘要,共計617篇, 刪除標題、作者姓名及關鍵詞等內容,總形符110,960個。
本研究利用Hyland(2005a)的立場標記詞表,共計241條立場標記語,將模糊限制語、強勢限定語、態(tài)度標記及自我提及語4類語言資源分別導入語料庫檢索軟件AntConc 3.2.3RC2W中,分別在兩個自建語料庫中進行檢索,然后逐條細讀,必要時查看原文,通過語境線索確定其功能,對不符合要求的索引行予以刪除。由于兩個自建語料庫容量不同,故以每十萬詞為計算單位的標準化頻數進行統(tǒng)計,采用四舍五入原則,將統(tǒng)計頻數保留到整數。
在兩個自建語料庫中共檢索到立場標記語152種,包括模糊限制語70種、強勢限定語46種、態(tài)度標記語28種、自我提及語8種,在兩個語料庫中共同出現的標記語100種。結果表明國際期刊論文摘要中的立場標記語使用頻率顯著高于國內期刊論文摘要,其中,模糊限制語、強勢限定語和自我提及語使用的差異顯著,見表2。
表2 作者立場標記的總體分布情況
模糊限制語是中外期刊論文英語摘要中最高頻使用的立場標記語,分別占:41.6%和44.3%。中外期刊作者在立場表達上最顯著的差異是自我提及語(卡方值=219.8306,顯著值=0.000***)。自我提及語是國際期刊作者高頻使用的第二類立場標記語,占25.2%,國際期刊作者在匯報研究發(fā)現、表達觀點時,習慣使用自我提及語來凸顯自己作為研究者的身份,以“現身”的方式樹立自己的權威形象。國內期刊作者在構建自身“專家”形象時,則回避使用自我提及語,更多以“隱身”的方式“發(fā)聲”,多采用強勢限定語來表達立場、壓縮對話空間,傳遞對自己觀點及論斷的自信心和確定性,強勢限定語是國內期刊作者高頻使用的第二類立場標記語,達到38.4%,顯著高于國外期刊作者。中外期刊英文論文摘要中態(tài)度標記語總體上使用頻率不高,分別占11.9%和9.3%。
從CJEA和IJEA兩個語料庫中檢索到模糊限制語的種類差別不大,CJEA中61種,IJEA中63種,其中54種在兩個語料庫均有出現,出現頻次最高的前十位模糊限制語如表3所示。國外期刊作者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語標準化頻數為722次,顯著高于國內期刊作者的527次(卡方值=35.3381,顯著值=0.000***),該結果與徐昉(2015)針對學習者學位論文中立場標記語的研究發(fā)現基本一致。
由表3可見,國際期刊作者和國內期刊作者在英文摘要中高頻使用的模糊限制語主要包括3類:認知副詞、認知動詞及情態(tài)動詞。國內期刊作者更多使用認知副詞來表達“不確定性”和“限定性”立場,使用頻率最高的認知副詞有mainly, frequently, often, largely, generally, 累計占25.75%,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mainly,占模糊限制語總量的10.36%。婁寶翠和姚文婷(2019)也發(fā)現mainly是我國英語專業(yè)碩士生學位論文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認知立場副詞,其標準化頻數為每十萬詞53.92次,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與國際期刊作者相比,國內期刊作者存在對mainly的過度使用(mainly在IJEA中僅出現9次)(卡方值=38.6610,顯著值=0.000***)。中外期刊論文英文摘要中mainly具有“限定”作用(Biber et al. 1999:855),一般用于限定研究范圍,此時,mainly修飾介詞短語,限定研究視角(如例①)和研究對象(如例②)等。在國內期刊摘要中mainly的常見用法是與analyze,focus on,explore,discuss等動詞搭配,其主語通常是this stu-dy,this paper,this research,此時用于限定研究內容,如例③,而此用法在國際期刊作者英文摘要語料中基本未發(fā)現。
表3 高頻使用的模糊限制語
① Traditionally, second language (L2) construct has been definedmainly from an individual-focused cognitive perspective, portraying the abilities within an individual language user. (CJEA-FLR160220)
② Emotion labor (or emotional labour), a construct stemming from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communic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focusingmainly on service professionals, has recently been taken up in education literature. (IJEA-MLJ160207)
③ This papermainly discusses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by comparing polysyllabic characters, and analyzing all implicit constraints from the dynamic language level.(CJEA-FLR170413)
國內期刊作者還常常使用mainly來表示“頻率”(如例④),此時mainly可以理解為often,而國際期刊作者表示頻率時往往選擇often(如例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國內期刊作者與國際期刊作者相比,對often一詞使用不足的現象(卡方值=17.3764,顯著值=0.000***)。
④ Malesmainlyperform online decomposition while females rely more on whole-word representation in processing regular past tense. (CJEA-FLT160106.txt)
⑤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NNES) researchersoftendepend on language professionals to translate or edit research articles (RAs). (IJEA-EAP183306.txt)
國際期刊作者在撰寫英文摘要時更傾向于使用情態(tài)動詞表達對命題的判斷,使用緩和的語氣實現勸說功能,以便使自己的觀點易于被學術共同體其他成員接受。IJEA中高頻使用的認知情態(tài)動詞包括may(排名第一),might(排名第六)和could(排名第七),占比為21.72%??梢姡瑖H期刊作者更重視對命題“邏輯可能性”的判斷。徐昉發(fā)現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學位論文中使用最多的模糊限制語是may(徐昉 2014:85,2015:4),明顯高于國際學者,這可能是由于學習者受二語水平的制約,能夠熟練使用的模糊限制語資源相對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對may的過度使用。本文則發(fā)現,與國際期刊作者相比,國內期刊作者對may的使用明顯不足(卡方值=26.3499,顯著值=0.000***),且用法比較單一。學術期刊論文摘要一般包括5個語步,即研究背景、研究問題(或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結果(或發(fā)現)及結論(或建議)(Swales, Feak 2009:5)。CJEA中,may主要分布于摘要的結論語步,作者以緩和的語氣匯報研究結論并給出建議,避免讓自己的觀點過于直白難于被讀者接受。通過對自建語料的觀察發(fā)現,在國際期刊論文摘要中may在各個語步均有分布,且用法靈活多樣。如例⑥中may與否定詞 not一起使用,用于研究背景語步,作者以委婉的語氣指出該研究領域中目前存在的問題或者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此方式指出研究空白,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該用法在國內期刊作者中未見,這一語言現象值得今后進一步探討。
⑥ However,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ESOL textbooks to help promote transfermay notbe straightforward with existing published resources.(IJEA-TES170207)
國內期刊論文摘要中使用的強勢限定語在種類上多于國際期刊論文摘要,CJEA中共出現43種,IJEA中出現32種,且在使用頻率上顯著高于國外期刊摘要,這一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發(fā)現基本一致(Hu, Cao 2011)。二者的標準化頻數分別為486次和346次(卡方值=+27.2957,顯著值=0.000***)。國內期刊摘要標準化頻數超過10次的強勢限定語有7個:should(98次)、show(97次)、found(62次)、shows(45次)、finds(22次)、showed(19次)、must(14次)。國際期刊摘要中使用頻數超過每十萬詞10次的強勢限定語有9個:show(71次)、showed(47次)、found(36次)、shows(32次)、should(32次)、shown(23次)、demonstrate(14次)、demonstrated(11次)和must(11次)。
總體而言,在強勢限定語的使用上,國內作者傾向于選擇情態(tài)動詞should和must強調觀點和建議的“必要性”(Biber et al. 1999:494)。須要注意的是,國內期刊作者使用should明顯多于國際期刊作者(卡方值=37.7199,顯著值=0.000***),且用法上存在一定差異。Should出現在摘要的結論部分,用以提出作者的觀點或指出未來研究的方向,該用法在CJEA和IJEA兩個語料庫中均比較常見。例⑦中,should出現在介紹研究背景的語步中,用以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之處,起到壓縮協(xié)商空間的作用,作者以此方式確立現有研究的必要性,語氣略顯強硬,該用法在IJEA中基本未見。如前所述,國際作者在研究背景介紹的語步中往往使用模糊限制語may,指出研究領域中的“空白”和不足之處,語氣相對緩和。可見,中外學者會選擇不同的立場策略來構建權威形象,以達到勸說的目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我國學者摘要寫作中過多使用強勢限定語should以及模糊限制語may使用不足的現象。
⑦ However, up to now, some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shouldbe pointed out, namely, the unnatural way of data-collection, the lack of general coding schemes, the relatively small size of corpora, the incompatibility of annotation formats and subjective annotation. (CJEA-FLE170408)
國際期刊作者使用的強勢限定語頻率明顯少于國內期刊作者,而且在強勢限定語類型的選擇上與我國學者不同,國際期刊作者在摘要中傾向于使用匯報動詞show(shows, showed, shown), demonstrate(demonstrated)來匯報研究結果,強調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增強勸說的效果,使讀者接受其觀點和主張,這也印證Hyland和Tse(2005)的結論。
總體上,態(tài)度標記語在CJEA和IJEA語料庫中都是使用頻率最低的一類立場標記語,印證了Biber等(1999:974)、Hyland和Jiang(2016)的結論。中外期刊作者使用的態(tài)度標記語種類有限且差別不大,CJEA和IJEA中分別檢索到態(tài)度標記語19種和23種,其中13種為兩個語料庫共有。態(tài)度標記語在CJEA和IJEA中的使用頻率整體上也比較低,且中外作者使用差別不顯著(卡方值=0.0028,顯著值=0.958)。
中外學者在撰寫摘要時使用態(tài)度動詞表達立場的情況比較少見,在兩個語料庫僅檢索到3處。中外學者在英文摘要中最高頻使用的態(tài)度標記語是價值評價形容詞important(CJEA中標準化頻數為88次,IJEA中標準化頻數為64次)和approp-riate(CJEA,9次;IJEA,11次);高頻使用的態(tài)度副詞為 even(CJEA,16次;IJEA,27次)。最高頻使用的態(tài)度形容詞是expected(CJEA,16次;IJEA,27次),使用方法上略有差異,中國學者高頻使用...be expected to...結構,動詞不定式后接表達積極語義韻的動詞,如provide, contribute, help, extend等,表達對本研究的貢獻和未來應用前景的“欣賞態(tài)度立場”(Lancaster 2016:24),如例⑧,國外學者主要用于表達對研究結果與預期一致的態(tài)度,如例⑨。
⑧ The paper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and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CJEA-FLW160412)
⑨As expected, the input variables of cue availability and cue reliability clearly influenced both the accuracy of learners’ choices in a cloze test format and the subjects’ response times. (IJEA-MLJ180101)
在兩個自建語料庫CJEA 和IJEA中分別檢索到6種自我提及語,其中4種共同出現的自我提及語的具體分布及頻數見表4。中外期刊論文英文摘要中自我提及語的使用總體差異顯著(卡方值=219.8306, 顯著值=0.000***),國外期刊作者使用更多的自我提及語來凸顯作者身份,表達其立場與觀點。由表4可見,國際期刊作者使用主語人稱代詞形式的自我提及語we和I的頻率明顯高于國內期刊作者。
表4 自我提及語的分布情況
與英語文化凸顯“自我”不同,中國文化是“無我”文化(I-less culture)(嚴明等 2015:232),凸顯“自我”往往讓人感到不適,國內作者在撰寫英文摘要時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往往會回避使用直接凸顯自我身份的語言標記,如I和we等主語人稱代詞,轉而選擇間接、抽象的名詞指稱自己,如this paper, this study, the present research 等,使立場表達顯得客觀(劉輝 2016:65)?!罢Z言應正式、簡潔”“多用被動語態(tài)”“避免使用第一人稱”是英語學術語篇的典型特征,這一觀念被我國學者普遍認同(文秋芳等 2004:249)。為了表達學術研究的客觀性立場,國內作者在撰寫英語學術論文時謹慎使用自我提及語。徐昉(2015:5)也發(fā)現中國本、碩、博英語專業(yè)學生撰寫英語學術學位論文時傾向于回避使用第一人稱代詞I,可見,我國二語者傾向于回避使用第一人稱代詞與其語言水平不相關,而可能與母語文化相關。
在CJEA和IJEA兩個語料庫中we的實際頻數為69次和267次,分別占各自自我提及語總量的55.2%和58.4%,主語人稱代詞we是中外期刊英文摘要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自我提及語,這一發(fā)現與王晶晶和姜峰(2019)的發(fā)現一致。王晶晶和姜峰(2019:29)發(fā)現中國理工科博士生學術論文寫作立場建構中使用最多的自我提及語是we,使用頻率達到74.1%。
追溯國內期刊英文摘要中69處we的原始作者信息,我們發(fā)現國內作者在撰寫英文摘要時常常用we來替代I,論文作者僅為一人時,作者也會采用復數形式we來指代自己,這種用法在CJEA中比較普遍,多達24處,占34.78%。而國際期刊作者則很少使用we指代自己,追溯國際期刊英文摘要267處we的原始作者信息僅發(fā)現4處以we指代單一作者的情況,僅占1.50%。國內作者常常使用we來代替I,可能是受到漢語表達習慣的影響。在漢語學術論文中,作者以“我們”代替“我”的用法十分常見,以此給讀者留下謙虛的印象。在漢語文化中,“我”總是從屬于“我們”,用“我們”代替“我”是一種回避使用直接指稱的自謙策略,既可以降低作者身份的凸顯度,又能夠強調作者觀點的權威性,有利于作者維護與學術共同體內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Tang 2017:95)??梢?,國內作者受母語文化漢語的影響,將該策略遷移到英語摘要中,造成we指代I的過度使用,是一種負遷移現象。
本研究分析了國內期刊論文英文摘要和國際期刊論文英語摘要作者立場標記的總體特點和差異,比較了二者在模糊限制語、強勢限定語、態(tài)度標記及自我提及語等4種類型語篇標記使用上的特點和異同。研究發(fā)現,國內期刊摘要的作者立場標記語總體使用頻率顯著低于國際期刊摘要,模糊限制語和自我提及語兩類立場標記語明顯少于國際期刊摘要;國內期刊摘要的強勢限定語使用頻率顯著高于國際期刊摘要。國內學者撰寫摘要建構作者立場時,通常隱藏自己作為專家的身份,回避使用自我提及語,依賴強勢限定語表達對觀點和論斷的確定性和自信心。國際期刊作者通過使用自我提及語凸顯作者身份,樹立權威形象,給自己的觀點貼上“權威”的標簽。今后的研究中,應該更多關注如何界定和細化立場資源詞,以及寫作者如何利用立場資源詞在特定體裁語篇中實現特定語步功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