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郝春霞,姚康康
鄭州兒童醫(yī)院、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普通外科(河南鄭州 450008)
腸套疊為小兒多發(fā)急腹癥,其發(fā)病率占腸梗阻的15%~20%,多呈急性發(fā)作,治療方法首選非手術治療,但對于少部分患兒則需行腹腔鏡整復術復位,治療效果良好[1-2]。國外文獻報道指出,術后醫(yī)院感染為小兒腸套疊腹腔鏡整復術常見并發(fā)癥,是影響患兒術后康復及預后的重要因素,同時增加患兒病死風險[3]。若能盡早檢出并明確感染病情,對臨床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生物學指標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備受臨床關注,相關研究顯示,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正五聚蛋白3(PTX3)、降鈣素原(PCT)與小兒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其異常表達可影響患兒預后[4-6]?;诖耍狙芯糠治鲅錞NF-α、PTX3、PCT在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診斷及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2014年7至2019年7月我院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患兒22例作為觀察組,術后未發(fā)生醫(yī)院感染患兒45例作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1)根據患兒臨床癥狀、腹部超聲檢查及空氣灌腸確診為腸套疊;(2)具備小兒腸套疊手術指征,且發(fā)病時間<48 h;(3)感染患兒均經病原學診斷確診;(4)術前3周內無感染性疾病史;(5)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已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心腦肝腎功能障礙者;(2)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免疫性疾病患兒;(3)合并肺結核、哮喘等疾病患兒;(4)嚴重營養(yǎng)不良者。
1.2 方法 檢測及治療方法:(1)檢測方法:采集患兒外周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處理10 min,取血清,由專業(yè)檢測師采用美國Bio-RAD公司Bio-RAD550型酶標儀與配套試劑盒,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TNF-α、PTX3、PCT水平。(2)感染治療:觀察組患兒均給予抗感染、退熱、補液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抗感染治療根據病原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擇敏感度較高的抗菌藥物。
1.3 觀察指標 (1)兩組一般資料及入組當天血清TNF-α、PTX3、PCT水平。(2)分析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3)分析血清TNF-α、PTX3、PCT診斷術后醫(yī)院感染的價值。(4)分析血清TNF-α、PTX3、PCT水平與感染程度的關系。(5)感染患兒抗感染治療前及治療3、7、14 d后血清TNF-α、PTX3、PCT水平。
2.1 兩組一般資料及血清各指標水平 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疾病類型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中轉開腹比例多于對照組,血清TNF-α、PTX3、PCT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及血清TNF-α、PTX3、PCT水平比較
2.2 術后醫(y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 以小兒腸套疊術后發(fā)生醫(yī)院感染作為因變量,將手術時間、中轉開腹、血清TNF-α、PTX3、PCT作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中轉開腹、血清TNF-α、PTX3、PCT是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的重要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
2.3 血清各指標診斷術后醫(yī)院感染價值 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各指標中,PCT診斷術后醫(yī)院感染AUC為0.791,大于TNF-α及PTX3,當截斷值>29.03 ng/mL時,診斷敏感度為77.27%,特異度為77.78%。三者聯(lián)合診斷術后醫(yī)院感染AUC為0.881,最佳診斷敏感度為72.73%,特異度為95.56%。見表3及圖1~2。
圖1 三者單獨診斷ROC曲線
表3 ROC分析結果
2.4 血清各指標與感染程度的關系 血清TNF-α、PTX3、PCT水平隨感染程度增加呈升高趨勢(P<0.05),見表4。
表4 血清TNF-α、PTX3、PCT與感染程度的關系
2.5 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清各指標水平 治療3、7、14 d后血清TNF-α、PTX3、PCT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隨治療時間延長呈逐漸降低趨勢(P<0.05),見表5。
表5 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清TNF-α、PTX3、PCT水平比較
腸套疊指部分腸管與其腸系膜進入相鄰腸腔中的機械性梗阻病癥,針對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療效不佳患兒,目前多采用手術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特點[7-8]。
后期研究發(fā)現(xiàn),小兒腸套疊術后多伴有腹腔膿腫、腸道菌群失調,加之小兒機體防御能力降低,手術操作引起的炎癥反應及增加致病菌入侵風險,易引起導管相關感染、下尿路感染等,對患兒預后造成嚴重影響[9-10]。由于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癥狀多樣,早期診斷及病情評估缺乏敏感度、特異度較高的客觀指標[11]。術后感染易引起機體以T細胞為主的免疫應答反映,可刺激多種炎癥細胞及炎性因子大量產生、表達,其中感染刺激巨噬細胞大量合成、分泌的TNF-α,是細胞因子級聯(lián)反應的初級因子和觸發(fā)成分,其表達增加可誘發(fā)血管內皮細胞及微循環(huán)發(fā)生一系列炎癥反應[12-13]。薛彥生等[14]研究指出,腹腔鏡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血清TNF-α水平處于較高水平,經相應抗感染治療后其水平明顯降低。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血清TNF-α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TNF-α水平逐漸降低,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證實TNF-α參與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PCT在感染性疾病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豆書梅等[15]報道顯示,PCT不僅能預測感染嚴重程度,還可作為指導抗生素應用等級及停藥時機的可靠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術后醫(yī)院感染的腸套疊患兒血清PCT水平顯著高于未感染者,感染發(fā)生后,內毒素及各種炎性介質可刺激肝臟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大量分泌PCT,從而引起血清PCT水平升高[16-17]。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PTX3與經典的炎癥指標C反應蛋白(CRP)屬同一個超家族,作為一種新型早期炎性因子,其較CRP能更迅速反映組織局部炎癥、損傷[18-19]。當機體發(fā)生感染后,在白細胞介素-1β及TNF-α等誘導下,炎癥反應部位的免疫細胞和組織細胞可迅速、大量合成、分泌PTX3,PTX3具有促進肝素結合蛋白清除病原體的作用,形成“炎性因子風暴效應”,是介導體液免疫的重要物質[20-21]。本研究結果中,術后醫(yī)院感染患兒血清PTX3顯著升高,提示PTX3參與腸套疊患兒術后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谏鲜鼋Y果,此研究進一步經ROC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PCT診斷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的AUC高達0.791,最佳診斷敏感度為77.27%,但特異度僅為77.78%,而3種指標聯(lián)合診斷的最佳診斷敏感度為72.73%,特異度提高至95.56%,表明3種指標聯(lián)合診斷能提高患兒術后醫(yī)院感染的診斷效能,有助于感染的早期檢出及治療。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xiàn),血清TNF-α、PTX3、PCT水平隨著患兒感染程度加重逐漸升高,治療后逐漸降低,與感染病情程度及治療效果具有一定關系,可為相關治療提供指導性參考。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未對上述各血清指標與患兒病情、療效的具體相關性進行分析,有待日后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小兒腸套疊術后醫(yī)院感染患兒血清TNF-α、PTX3、PCT表達異常升高,在術后醫(yī)院感染診斷方面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且與感染病情和療效關系密切,可為臨床明確患兒病情、評估療效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