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波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內(nèi)容,把握游記的基本要素。
2.感受課文獨特的寫景角度,把握所寫景物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品讀文章的語言,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體會課文的風格特點。
4.領會文中所寫黃河精神的內(nèi)涵,激發(fā)熱愛黃河、熱愛中華民族的感情。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能讀通順;
2.找出文中四字詞語,說說是什么意思。
一、 設疑引入
如果寫一次出游,你會寫什么?
一篇游記,一般應該寫些什么?今天我們學習梁衡的一篇游記,看看游記一般寫什么內(nèi)容。
二、 梳理內(nèi)容,把握文體
1.提取信息,梳理內(nèi)容
首先請大家默讀文章的2—5段,找一找作者兩次到壺口看瀑布,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學生默讀課文,圈畫重點信息并填寫表格。
明確:
2.結合課文插圖,理解視角和景物之間關系
明確:第一次:俯視(一鍋正沸著的水)
第二次:俯視(龍槽)——仰視(河面)——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河水、青山)——平視(龍槽兩邊,千姿百態(tài)的河水)——俯視(河底巨石)
3.把握游記文體的基本要素
通過梳理兩次觀瀑,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游記一般寫的內(nèi)容有哪些?
學生閱讀課文《學寫游記》第111頁第二段,圈畫出游記的內(nèi)容。
明確:“游記往往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交代游蹤,通過游蹤記述游覽的經(jīng)過,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寫景物,抒發(fā)感受。后者是寫作的重點,需詳寫;前者則宜簡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聯(lián)的作用即可,不必將游覽行動巨細無遺地敘述出來?!?/p>
游記的要素:
所至(時間、地點位置)
所見(視角與景物)
所感
三、對比情感,體會構思
1.有人說,作者沒有必要寫第一次觀看瀑布?你認為呢?討論一下。
朗讀“我在霧中……”至段尾,體會作者心理的變化。
明確:“想尋找……但……只有一個可怕的警覺……掃了幾眼……逃離……心還在不住地跳”。根據(jù)游記的三要素,雨季觀瀑,印象模糊,情感體驗層次淺。
2.第二次枯水季節(jié)觀看瀑布,作者對瀑布的情感有什么變化?
明確:“陷入沉思”,“看見偉大”的強烈的贊美之情。
3.小結
從第一次“匆匆逃離”到第二次“陷入沉思”“看見偉大”,感情上有巨大變化的原因是第二次看得仔細。
第一次寫雨季觀瀑是為了引出第二次枯水期觀瀑的描寫,第一次雨季觀瀑是鋪墊與反襯。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基本上都做一個動作,掃視;還有一個動作,凝視。這個世界非常奇怪,如果你不凝視它,你將走不進這個世界。你必須凝視它,耐心地,目不轉睛地凝視,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奇跡就會發(fā)生?!芏嗤瑢W作文寫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你只完成了第一個動作,沒有完成或者干脆沒有想到完成第二個動作,所以世界在你的眼里就沒有什么新奇之處了。”
——曹文軒
(上接第三版)
四、 細讀深思,品味語言
游記的三要素的重點是所見、所感。接下來我們通過文字,看作者怎么仔細看景物的。
1. 學生自由朗讀3—5段,說出自己朗讀時的心情或感受。
明確:激動、振奮、雄壯、豪情等。
2. 圈畫自己感覺強烈的語句,從用詞、句式、修辭等角度進行思考并交流。提供支架。
(1) 動詞、疊詞的使用與擬人手法(用原文和改文對比)
a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
明確:擠、撞體現(xiàn)水多、密,推、搡寫出橫向的動態(tài),呼、擁寫出了縱向的動態(tài),動詞的擬人化,使瀑布具有人的動作特點和力量,寫出了勢不可擋的力量。
疊詞具有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表現(xiàn)了瀑布的雄壯氣勢。
帶色彩的詞語,如黃浪、白雪,寫出了速度和力量。
b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
明確:“吸”、“攏”、“沖”、五個“跌”、三個“碎”,寫出了河水經(jīng)過壺口往下沖時的過程與情態(tài),從“如席的大水”到“霧”的過程。
c整個龍槽就是這樣被水齊齊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溝。
d這柔和的水硬將鐵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明確:切、剁寫出了水的力度,寫被河水侵蝕的石頭,突出了水的力量。
(2)比喻(聯(lián)系視角比較)
a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
b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情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
c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
d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
明確:
“如千軍萬馬”寫出了河水的洶涌,是仰視。
“像是被一個無情的大洞吸著”寫出了河水從寬闊的河面涌入狹窄壺口的急遽情態(tài),視角是從上到下。
“如一卷飛毯”“如一卷鋼板”,前者喻其形,后者喻其色與神。
“交響樂”寫出了水聲音的多樣;“寫意畫”寫出了顏色美。
(3)短語和句子(朗讀體會)
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
明確:三個四字短語,句式急促,具有人的情態(tài)。三個短句,由結構相同的短語組成。句式勻稱典雅。
(4)大量使用四字語(朗讀體會)
濤聲如雷、霧氣彌漫、浪沫橫溢、水浸溝岸、霧罩亂石、拍拍黃浪、堆堆白雪
一川黃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絲如縷、千軍萬馬、撲面而來
震耳欲聾、深不可測、轟然而下、奪路而走、乘隙而進、折返迂回、鉆石覓縫
3.小結語言特色和品味語言的方法。
明確:
凝練典雅,多用四字語;
表現(xiàn)力強,用詞精準;
生動形象,使用擬人比喻;
節(jié)奏感強,多用短句。
五、感悟哲理
“內(nèi)容人人得見,涵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是一個秘密?!?/p>
——歌德
剛才,我們從語言的角度欣賞了這篇游記所寫的景物及特點。游記寫景是為了寫出所感,所感包括直接感受、引發(fā)聯(lián)想、理性思考。
1.默讀“我突然陷入沉思……”至文尾,分別畫出作者引發(fā)感想和理性思考的語句。
引發(fā)感想: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tài),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
作者由壺口的收束導致水的形態(tài)變化,由水的形態(tài)變化聯(lián)想到人生的各種滋味,由此完成了從河到人的思考。這是引發(fā)感想。
理性思考: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
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jīng)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xiàn)出來被我們看見。
2.刪除第五段,文章從第四段結尾到第六段都是寫所感,顯得更加簡潔,你認為呢?
明確:刪除第五段讓第六段的理性思考顯得突兀。第六段中“正像一個人,經(jīng)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是解釋前句黃河性格的理由,和第五段水石關系相照應。第五段寫出石約束水,水激蕩石。作者用人對環(huán)境壓迫的抗爭本能,來寫黃河的偉大性格。
3.理解“偉大”
明確:“偉大”指“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在歷史長河中,寬厚容忍、負重前行與遭遇不平奮力抗爭,是中華民族的形象的兩個方面。
4.朗讀“偉大”
生朗讀。
六、總結
1.游記:所至、所見、所感(直接感受——引發(fā)感想——理性思考)
2.品味語言:
內(nèi)容:詞(動詞、重復、疊詞)、句(短句、工整)、修辭(擬人、比喻)
方法:對比、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