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懿霖
“非典型”博士這個稱號是陳明希自封的,他覺得這個title最能概括自己。
由于對理工科博士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見面之前,記者對這次的采訪是否能順暢溝通還有些憂心。沒想到,計劃一個小時的采訪,我們天南海北地聊了兩個多小時,內容涵蓋了航天、汽車、旅游……好幾次都是強行將話題拉了回來。
在陳明希的口中,他確實“不夠典型”:沒有“父母之命”,一切重要決定好像都是“隨心所欲”;沒有“寒窗苦讀”,所有榮譽和成績好像都是“順理成章”。但細想之下,這全都源于他的自律和自強。他對自己有著非常明確的認知,對未來有著非常清晰的規(guī)劃,就像那首歌里唱到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陳明希天津大學化學博士
畢業(yè)去向:赴新加坡繼續(xù)深造。
博士期間成就:曾獲國家獎學金、天津市優(yōu)秀學生干部、天津市創(chuàng)新獎學金(特等)、利安隆創(chuàng)新獎學金、天津大學第二十六屆十佳杰出青年(學生)等榮譽;曾代表天津市參加科技部主辦的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獲三等獎,并獲得天津市十佳科普講解員稱號。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研究生階段發(fā)表SCI 收錄論文21 篇,一作5 篇。
報考博士的初心:覺得做科研有意思,以后作為一生的事業(yè),至少不會厭煩。
初為博士的愿望:養(yǎng)活自己,如果同時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那就更好了。
身為博士的寄語:古人說,守正居奇。先是“守正”,花時間積累;然后方可“居奇”,做個有想法的人。不害怕不同,君子和而不同。
如果單從個人簡歷看,陳明希應該就是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2008年進入天津大學,就讀于理學院,2012年保送碩士研究生,2015年畢業(yè)后進入中電18 所工作,2017年回到天津大學,開始了博士的學習生活,這期間曾獲國家獎學金、天津市優(yōu)秀學生干部、天津市創(chuàng)新獎學金(特等)、利安隆創(chuàng)新獎學金等榮譽。
“來天大讀書是因為我想跳出原有的環(huán)境?!标惷飨M屏送蒲坨R笑著說,“我從小就生活在南開大學的家屬院里,爺爺是南開大學的歷史系教授。我從上幼兒園到上高中就沒有離開過南開區(qū),和平區(qū)仿佛就是世界的盡頭,于是,報考志愿的時候,我毅然選擇了南開大學的隔壁——天津大學?!辈恢肋@句話真是陳明希當時的想法,還是此時戲謔的玩笑,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選擇為他未來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天大”烙印。
從高中畢業(yè)到研究生畢業(yè),陳明希的求學之路非?!绊標臁保B工作都是人人羨慕的科研院所?!拔耶敃r的工作是為空間衛(wèi)星做配套鋰離子電池的研發(fā),雖然也比較忙碌,但和那時在學校做實驗、做論文比起來還是悠閑很多?!蹦嵌螘r間里,陳明希一直在思考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直到發(fā)生了一件事,讓他又重新踏上了求學之路。
“我是一個閑不下來的人,所以下班后還繼續(xù)在天大的109 咖啡廳做兼職咖啡師,因為這不僅能讓我充實起來,還能接觸到許多有趣的人?!庇幸惶扉]店后,陳明希和學姐見到咖啡廳里的兩只杯子疊在一起怎么也分不開了,于是決定拿著杯子去實驗室,試試用超聲波儀器來幫著解決?!皝淼綄嶒炇液螅殷@呆了,有好多設備只有國際頂尖的大學實驗室才能見到,那一刻我終于知道,這才是我想要的?!睅滋旌螅妥髁艘粋€重大決定——辭職,繼續(xù)回天大讀博士。
說起科研,陳明希覺得這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我的第一個課題是源于一次‘事故’?!?/p>
在上大三的時候,陳明希就進入了實驗室,開始跟著師兄做還原氧化石墨烯的實驗,用到了還原劑巰基乙酸、巰基乙醇?!斑@類物質最大的特點,就是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般的臭,這個形容絕不夸張。之后的某次實驗,因為一瓶巰基乙醇被弄灑了,使得我們實驗室集體放假。”師兄是有經驗的,但剛進實驗室的陳明希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非?!翱簥^”地開始自己摸索?!翱赡苁且驗榕d奮和緊張,我竟然忘記了在開反應時用磁子進行攪拌?!闭f來也巧,文獻中的還原氧化石墨烯產物多是粉末,而陳明希的這次“事故”直接得到了塊狀產物,在和老師討論后,他得到了第一個課題——一步法氧化石墨烯還原自組裝。
這一課題他一直做到了研一,論文發(fā)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雜志上,這是陳明希的第一篇SCI 論文?!拔沂切疫\的,因為剛上研一就達到了畢業(yè)的要求,當其他小伙伴還在背負畢業(yè)壓力的時候,我已經在享受科研的快樂了,就是在那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我真正喜歡上了科研?!?/p>
辭職后邁進博士大門的陳明希突然發(fā)現(xiàn),一切不再像以前那樣“順遂”了。
“有一天,我正在教室里聽課,手機突然接到了教授的信息,他為我布置了我的課題方向——有機閃爍體。”有機閃爍體,這不僅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對于像陳明希這樣的化學領域博士來說也是陌生的。“我碩士的研究方向是無機碳材料,應用于清潔能源;博士研究方向變成了有機閃爍體,應用于光檢測,而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p>
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陳明希都在摸索?!翱床坏椒较颍洺械骄趩?,甚至懷疑過自己當初的選擇?!钡?,這是他“喜歡做的事情”,再難也要堅持做下去。國際上做此項研究的知名學者屈指可數(shù),國內更是寥寥無幾。因此,他看遍了國內外所有相關的文獻和書籍,奔波于全國各地尋找合理的表征方法?!耙驗樾鹿诜窝滓咔?,實驗和論文的進度受到了影響,但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苯衲?,陳明希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機閃爍體對X 射線的檢測和成像,順利畢業(yè)。
正如陳明希所說,他是個“閑不住的人”,在博士期間的科研“重壓”之下,他仍然參加了許多活動,在不同領域不斷地提升自己。
“進入‘太雷班’也是我的夢想之一,我決定在博士期間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中?!苯涍^了筆試、面試和實踐活動等重重考驗,陳明希成為了當年“太雷班”30 人中的一個,在那里他結交了摯友,獲得了歷練,得到了成長。
通過“太雷班”,陳明希被推薦到校團委,成了“雙創(chuàng)”部主任,主要負責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相關工作?!霸谶@里,我們不僅要了解學校中一些好的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還要組織同學們積極參加各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比賽,這是非常鍛煉人的。”調研、報告、組稿、演講……活動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陳明希都會參與,好多時候還要親自上陣。“2019年,我就被‘抓’去參加科普講解大賽,沒想到從市級一路過關斬將,竟然得了全國三等獎?!?/p>
聽似“摸魚”般的獲獎,其實是源于他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肮ぷ髌陂g,讓我有了很多的閑暇時間來看知乎、看微博、看公眾號等等,恰巧看到了一個剛成立的公眾號在招撰稿人,于是我就投了一份簡歷,沒想到這一做竟然堅持了5年多?!?年里,陳明希始終保持著每周一篇的更新頻率,累計字數(shù)50 多萬字。雖說是“科普”,但內容都是非常專業(yè)的,陳明希把枯燥的學術話語變成了有趣、可讀性很強的文章,在這個小眾的圈子里仍然保持著每篇1 萬+的閱讀量。
“在我看來,讀博士不是為了在簡歷上填上漂亮的幾筆,而是提升個人眼界、格局以及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敝劣谖磥恚惷飨T缭诋厴I(yè)前就已經作了清晰的規(guī)劃:“我正在等新加坡一所國立大學博士后的offer,畢業(yè)后肯定會回國,回到大學里做老師、做科研,因為這是我喜歡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