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獻 肖軍花 袁素娟 尹建平
(1 湖南省衡東縣新塘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衡東 421411;2 湖南省衡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衡東 421400;3 湖南省衡東縣吳集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衡東 421401;4 湖南省衡東縣大浦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衡東 421421)
衡東縣水稻種植主要有3 種模式:一季中稻、早晚雙季稻和再生稻。其中一季中稻是農民最喜歡的,但總產低,不符合國家糧食安全要求;早晚雙季稻是國家力推的,但因難度較大,不能實現全覆蓋;再生稻是頭季稻收獲后,依靠適當的溫光水肥條件,通過適當的技術管理,促使稻樁上休眠芽長成再生蘗并結實,再收獲一季稻谷,種一季收兩季的雙季稻模式,目前有少量種植但占比不大。用再生稻替代一季中稻,補充早晚雙季稻的不足,可達到擴大雙季稻面積的目的。種田主體有大戶和散戶,二者農事操作和經濟效益略有不同,大戶是種植模式的主導,本文以中等規(guī)模種植大戶為例進行分析。
1.1 農事季節(jié)一季中稻4 月上旬至6 月上旬播種,4 月下旬至6 月下旬整地移栽,8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收曬。早晚雙季稻3 月中下旬播種早稻,4 月中下旬移栽早稻,6 月中下旬播種晚稻,7 月上中下旬收割早稻、移栽晚稻,10 月中下旬收割晚稻。再生雙季稻3 月中下旬播種頭季,4 月中下旬移栽頭季,8 月上中旬收割頭季,10 月中下旬及11 月上旬收割再生稻。
1.2 投入產出調查2020 年衡東縣農業(yè)大戶和散戶的一季中稻、再生稻、早晚雙季稻3 種種植模式投入產出見表1,這是中等生產水平、機耕、機收、機插的一般情況。開支項目有:農資(種子、農藥、肥料、農膜)按市價;農機(機收、機插、機耕)開支按散戶租用農機價;工資按各工序耗工價,男工180 元/d,女工120 元/d;曬谷按專業(yè)化烘干價160 元/t;運輸、流轉費按當地市價。大戶開支與散戶開支不同。大戶自有農機,自己駕駛,只算耗油、折舊和維修開支,農機開支打6 折;人工工資有一部分是自己做,只有一部分要雇工,工資打7 折;農資、曬谷、運輸、流轉費按100%計算。散戶開支農資100%,農機100%,有田間運輸費,無曬場轉運費,無雇工、流轉費。產值=產量×價格,利潤=產值-開支,大戶或散戶自己的工資就包含在利潤中。精確數據因具體情況而變。
表1 2020 年衡東縣不同水稻種植模式經濟效益比較 (元/667m2,kg/667m2,元/kg)
2.1 可補充早晚雙季稻面積的不足稻田實現早晚雙季稻全覆蓋難度極大,一季中稻面積總有一定占比,有其客觀原因。一是生產難度太大。早晚雙季稻在同一丘田種兩季,比種一季中稻增加1 倍的工作量。增加的工作量壓縮在“雙搶”期間。早稻收割、稻谷曬收、稻田翻耕、晚稻移栽4 道主要工序和施肥、施藥、管水等配套工序湊到一起,相當于一整季水稻生產的工作量。早稻成熟了才能收,收割了才能整地,整地后才能插晚稻。機插晚稻秧齡只有15~25d,超齡秧會早拔節(jié)導致大減產;插期過遲抽穗揚花遇上寒露風也會造成大減產,迫使“雙搶”期限只有20d 左右,一整季水稻生產的工作量壓縮在20d 內進行,加上時值7 月,酷暑難耐,難度是客觀存在的。二是經濟效益低。早稻、中稻、晚稻生產工序相同,用工量差不多,種667m2早晚雙季稻相當于種2×667m2中稻,工資利潤分別是315+414=729元和2×457=914元。工價少20%左右,經濟效益低,難以調動種植積極性。
再生稻也是一種雙季稻,再生稻雙季產量不如早晚稻雙季產量高,但在早晚雙季稻極難覆蓋、一季中稻頑固存在的地方,不如退而求其次,推廣再生稻,補充早晚雙季稻面積的不足,依靠再生稻提高雙季稻面積占比,進而提高糧食產能。
2.2 可大幅增產增收在一季中稻每667m2產量600kg、利潤457 元的基礎上多收一季,不播種、不整地、不移栽,投入少、利潤高。兩季(頭季+再生季)合計產量770kg,較中稻增產170kg,增幅28%;利潤698 元,增收241 元,增幅53%。這是按再生季150kg/667m2計算,掌握技術后,產量可上升到200~250kg/667m2,增產增收效益更大。
2.3 可充分利用早春和晚秋的溫、光、水、地資源一季中稻全生育期130~140d,再生稻頭季140~150d、再生季60~70d、兩季合計200~220d,延長70~80d。頭季播種由晚春提前到早春,再生季收割延后到晚秋,使早春和晚秋的溫、光、水、地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中稻改種再生稻存在一定難度:(1)播種季節(jié)前移且集中,要求在3 月中下旬半個月內播種完,地膜育秧;(2)移栽期集中,4 月中下旬半個月內需移栽完成;(3)曬田要求更高,低洼田需要抽溝排水;(4)收割季節(jié)集中,要在8 月上中旬半個月內收完;(5)需要掌握一套新的技術;(6)水利灌溉和種子供應要跟得上。雖然有難度,但遠不及“雙搶”難。通過行政督促引導、獎勵扶持、再生稻經濟效益驅動、搭配不同中遲熟期品種緩解時間緊張、技術上保障高產穩(wěn)產等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難關可以攻克。只需在轉型期花點功夫,轉型后就會成為農民由經濟規(guī)律推動的自覺行動,實現有內生動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增產增收。
3.1 農事操作是可行的3 月18-30 日分批播種,遲熟、中熟品種搭配。春節(jié)過后進行粗整地。4 月10-30 日秧齡到期后,搶晴天移栽,移栽前精整地。從3 月18 日至4 月30 日,有40d 以上時間,有播種、精整地、移栽3 道工序,時間夠用。8 月5-20 日收割,15d 時間,有收割和曬收2 道工序。收割比較容易,曬收有一定難度,可通過延后曬收、機房烘干或專業(yè)化烘干服務、增加中熟品種面積提早收割等辦法解決。10 月中下旬再生稻收割很輕松。
3.2 與早晚雙季稻不相沖突頭季與早稻播種、移栽期是重疊的,均在3 月中下旬播種,4 月中下旬移栽,但整地有充足時間,純播種和移栽工序重疊著也能完成。6 月中下旬播種晚稻,7 月中下旬進行“雙搶”,此時再生稻只有田間管理。再生稻頭季收割在8 月上中旬,此時晚稻只有田間管理。再生季與晚稻收割期相重疊,均在10 月中下旬至11 月上旬,時間充裕。
3.3 再生稻百畝示范和大戶實踐情況2020 年衡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實施了百畝再生稻高產示范項目。白蓮鎮(zhèn)譚家橋村晶兩優(yōu)1468 百畝再生稻示范片,每667m2頭季產量707.02kg,再生季產量225.99kg,兩季合計產量933.01kg。衡東縣內各鄉(xiāng)鎮(zhèn)多年來都有1000~2000hm2連片或零星再生稻種植,不是靠國家補助,而是靠再生稻生產本身利益驅動。如新塘鎮(zhèn)石楊村種植大戶曾雄龍,自2014 年以來堅持種植再生稻,沒有間斷過,每年種植面積在6.7hm2左右,再生季產量一般在200kg/667m2以上,最高產量超過300kg/667m2。
3.4 有技術和種子基礎衡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經過多年試驗示范,總結了一套適合當地的再生稻生產技術:包括注重品種選擇[1],加大用種量,早播壯秧、適當密植,重施基肥、二次追肥,重曬田、二次曬田,青稈、活稈收割,高樁收割、切草收割[2]、窄履帶收割[3],收割前施促芽肥,收割后施促蘗肥,再生季淺水勤灌,適當晚收。省、縣農技部門篩選了一大批高產優(yōu)質再生稻品種,可按需選擇。
4.1 把握好再生稻的定位再生稻也是雙季稻,推廣再生稻能促進雙季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糧食產能,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府要把推廣再生稻提到與早晚雙季稻同樣的高度與力度,使種植戶享受同樣的獎勵。再生稻是早晚雙季稻的補充,有能力、有習慣種植早晚雙季稻的農戶,要繼續(xù)種植早晚雙季稻,確?,F有早晚雙季稻面積不減少。再生稻要在事實上的一季中稻區(qū)大力推廣,力爭實現再生稻能種盡種。
4.2 在水利條件好的區(qū)域集中連片推廣再生稻生產與一季中稻有所不同,要求排灌方便,滿足頭季二次干田和再生季早灌勤灌的要求。集中連片便于管理,相同的生育期,該灌水時都灌水,該干田時都停水。如果不集中連片,灌水時間不一,甲要灌水時乙要干田,甲要干田時乙要灌水,會形成灌水灌不上、干田干不透的局面。在再生稻連片區(qū)域,要按再生稻要求調度水利。在掌握了技術、形成了習慣后逐漸向周邊擴展,直到能種盡種。
4.3 技術培訓和示范再生稻生產有著與一季中稻不同的技術,只有掌握了技術,才能獲得應有的產量。沒有掌握技術而生產,頭季雖沒有多大風險,但再生季很難保證豐收。大規(guī)模推廣再生稻首先要做好技術培訓,讓農民在課堂上學好技術。然后縣、鄉(xiāng)農技部門辦好樣板,關鍵時期組織現場觀摩,讓農民跟著樣板學。這樣才能做到種一片成功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