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營利,閆竹琴,孫志宏,王曉霞,宋曉玲
(1.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 老年醫(yī)學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52;2.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 檢驗與病理科,河南 鄭州 450052;3.武警河南省總隊醫(yī)院 內一科神經(jīng)內科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52)
腦卒中具有高發(fā)病率、致殘率,數(shù)據(jù)顯示,腦卒中幸存者中約80%伴有肢體殘疾、神經(jīng)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疾病預后[1-2]。既往研究顯示,康復鍛煉對增強腦卒中患者機體抵抗能力,促進機體功能恢復,降低致殘率具有重要意義[3]。知信行(KAP) 分為獲取知識、信念產(chǎn)生、形成行為三個連續(xù)過程,已有研究將其用于腦卒中康復期患者,并取得較好干預效果[4]。焦點式賦權模式是通過賦權使個體主動意識到掌握疾病相關技能、知識,以及態(tài)度轉變對健康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近年來,護理人員采用焦點式賦權模式激勵患者,發(fā)現(xiàn)該模式在提高患者個人權利及能力同時,可增加患者疾病管理信心[5]。本研究首次將KAP 模式與焦點式賦權模式相聯(lián)合,旨在探討該模式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采用分層隨機法將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80例收治的腦卒中患者按照1∶1 實驗原則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9 ~73 歲,平均(56.59±5.16)歲;疾病類型:28例缺血性、12例出血性。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8 ~75 歲,平均(57.21±4.87) 歲;疾病類型:27例缺血性、13例出血性。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疾病類型) 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中腦卒中診斷標準[6];均為首次發(fā)??;經(jīng)CT、MRI等檢查確診;臨床表現(xiàn):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無力,行路困難、眩暈、失去平衡或協(xié)調能力;神志清楚,無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病、阿爾茲海默癥;完全性失語;發(fā)病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者。
兩組均給予營養(yǎng)腦部神經(jīng)、擴張腦血管等基礎藥物。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遵醫(yī)囑發(fā)放藥物,告知患者用藥注意事項;發(fā)放腦卒中健康宣教指導手冊,并依照內容進行講解,及時解答患者疑慮;根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恢復情況指導開展康復鍛煉。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KAP 聯(lián)合焦點式賦權模式,(1) 組建干預小組:由4 名護士、2 名主管護師、1名護士長組成,組織進行KAP、焦點式賦權理論學習,均通過考核。(2) 問題描述階段:小組成員全面收集患者資料,總結患者現(xiàn)存問題,如康復鍛煉效果不理想,引導患者回憶康復鍛煉過程中遇到問題如何應對,講解正確應對方法;并將KAP 模式中知識干預應用其中,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為患者展示正確康復鍛煉姿勢,難以完成肢體功能訓練動作時,指導其循序漸進。(3) 構建可行目標:與患者進行深入溝通,了解其對自身健康的需求,邀請患者參與制定可行性康復鍛煉目標,如腦卒中后上肢功能受限患者,希望可自行完成穿衣、刷牙、吃飯等日常生活活動。(4) 探討例外:于目標確定后,通過例外提問探索患者過去遇到此類問題偶然解決情況,如自己嘗試穿衣比較困難,但在嘗試完成一部分,休息片刻再次嘗試,雖耗費時間較長,但曾成功獨立完成穿衣。引導患者思考“偶然例外”該如何保持。將KAP 模式中信念干預應用其中,邀請腦卒中后上肢功能受限經(jīng)康復鍛煉可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患者,于患者床旁介紹自身治療經(jīng)過、康復鍛煉經(jīng)驗等,鼓勵病友之間溝通,以增加康復鍛煉信心。(5) 實施反饋:將KAP 模式中行為干預應用其中,如采用Bobath 握手法訓練上肢,引導患者利用健肢帶動患肢上舉,2 次/d,15 min/ 次,并引導患者嘗試用患肢洗臉、刷牙等,以強化上肢功能。進行第1 次康復鍛煉干預時,鼓勵患者表達自身期望目標,每次康復鍛煉結束后,指導患者對自身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使其可持續(xù)聚焦于目標達成現(xiàn)狀。(6)效果評價:采用“刻度化”方法對其進步進行直觀呈現(xiàn),并總結經(jīng)驗,設定新目標。
(1) 比較兩組康復效果,比較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 上肢運動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FMA 量表包括上肢運動33 項,每項0 ~2 分,總分0 ~66 分,得分越低,提示上肢運動功能恢復越差[7];ADL 量表總分14 ~56 分,得分越高,對日常生活能力影響越嚴重[8]。(2) 比較干預前后兩組應對方式(SCSQ)評分。SCSQ 包括積極應對(12 個條目)、消極應對(8個條目),共20 個條目,各條目計分為0 ~3 分。得分越高,表明該應對方式頻率越多[9]。(3)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參照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結合腦卒中疾病特點自行設計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滿分100 分,十分滿意:>85 分,滿意:71 ~85 分,不滿意:≤70分,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2.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康復效果、SCSQ評分以±s表示,t檢驗,護理滿意度以n(%) 表示,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FMA、ADL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FMA 評分較對照組高,ADL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效果評分比較(N=40,± s )單位:分
表1 兩組康復效果評分比較(N=40,± s )單位: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上肢FMA AD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29.65±4.16 45.59±5.40① 23.48±3.52 13.78±2.87①對照組 30.08±3.85 36.88±4.83① 22.79±3.60 17.15±2.68①t 0.480 7.604 0.867 5.428 P 0.633 <0.001 0.389 <0.001
干預前兩組積極、消極應對方式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積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高,消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SCSQ評分比較(N=40,± s )單位:分
表2 兩組SCSQ評分比較(N=40,± s )單位: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積極應對 消極應對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16.56±2.17 24.18±2.60① 17.15±2.15 10.25±1.35①對照組 15.98±2.40 20.77±2.53① 16.95±2.30 13.77±1.50①t 1.134 5.945 0.402 11.032 P 0.260 <0.001 0.689 <0.001
研究組十分滿意21例、滿意17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十分滿意13例、滿意17例、不滿意10例,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5.00%(38/40) 高于對照組75.00%(30/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75,P=0.012)。
腦卒中為我國常見腦血管疾病,70% 為缺血性腦卒中,40% 伴有嚴重功能障礙,于恢復期給予適當康復鍛煉,為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關鍵,但部分患者受疾病應激影響,加之疾病相關知識缺乏,常采取消極應對方式,影響康復效果[10]。故臨床應采用適當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應對方式,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焦點式賦權模式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發(fā)展形成的相信個體力量和潛能、充分尊重個體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11]。KAP 模式將知識作為行為改變基礎,信念作為行為改變重要動力,行為改變則為其目標,郭維[12]研究發(fā)現(xiàn),將其應用于腦卒中恢復期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FMA 評分較對照組高,ADL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本研究通過問題描述,幫助患者尋找解決方案及可行目標,促進患者遵從康復鍛煉計劃接受護理干預,進而做出行為改變,同時通過賦權促進患者意識到提高康復鍛煉相關知識、技能及良好信念態(tài)度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結合KAP 模式中知識、信念、行為干預具體措施,可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有助于其行為改變,達到良好康復效果。以往常規(guī)護理主要針對腦卒中患者生理癥狀實施干預措施,而對其心理層面干預涉及較少,隨著積極心理學發(fā)展,患者心理層面變化逐漸引起臨床關注。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干預后研究組積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高,消極應對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KAP 聯(lián)合焦點式賦權模式可改善腦卒中患者應對方式,促進患者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究其原因,KAP 聯(lián)合焦點式賦權模式,以“解決導向”的主動思維,引導患者將焦點放在探討問題未發(fā)生時狀態(tài),將培養(yǎng)能力與解決問題并重,強調正向積極改變,重點關注問題解決方式,而非問題發(fā)生原因,促進患者根據(jù)積極正面經(jīng)驗解決問題,進而轉變其應對方式。此外,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5.00% 高于對照組75.00%(P<0.05),表明KAP 聯(lián)合焦點式賦權模式可提高腦卒中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KAP 聯(lián)合焦點式賦權模式可提高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促進其采用積極應對方式,且患者護理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