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杰
【摘要】新課改和新高考下高中生心理危機屢屢出現(xiàn)。如何準確識別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調(diào)適心態(tài)、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全社會、家庭、學校都要共同行動,一起應對學生的特殊心理。教師要根據(jù)學科和高中生的特點,滲透生命教育。
【關鍵詞】特殊心理 ? 健康理念心理干預
馬斯洛認為,心理更健康的人更有自主性,更有相對的獨立性。高中學生這一特殊年齡階段在在線教學網(wǎng)課期間所反映出來的不良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關注,尤其是有關危及學生生命健康的意外事件的發(fā)生令人擔憂。學校教學中對高中生滲透生命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防護意識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認識新時期高中學生不良心理,砌好學校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的奠基石
(一)應考壓力下高中生不良心理表現(xiàn)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狀況原本具有不穩(wěn)定性,負面心理時有表現(xiàn):
1.自我為中心
獨生子女家庭常常造成學生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就是自私。他們大多性格孤僻、冷漠,遇事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缺乏友好的互助精神,而且虛榮心。人際交往中不受同學歡迎。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類人不喜歡父母過多的照顧管理或干預,遇事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決定。
3.厭學心理
學生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毅力去攻克難題。有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有了“破罐破摔”的心理,易對教師形成抵觸情緒。由于成績不好或做錯了事,常受指責、批評,產(chǎn)生厭學心理。
(二)高中生特殊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
青少年時期在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有了極大的飛躍。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
2. 家庭因素
一些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例如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
3. 學校因素
部分教師教育指導思想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施教過程不夠尊重學生,在對待學生的性格、能力、成績等方面不能客觀評價。
4. 社會因素
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忽視了對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影響并輻射著我國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態(tài)形成。
二、牢固樹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緊抓學校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的關鍵點
(一)加強心理教育是高中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1.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
心理品質(zhì)好的人,情感豐富,理智健全,富有同情心和民族自豪感。在生活中樂于助人,熱情待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為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
2.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有助于智慧和才能的增長
心理素質(zhì)好的學生,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有正當?shù)呐d趣,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因而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面對生活或?qū)W習中的挫折能很好的應對,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不斷努力奮斗直至成功。
(二)加強心理教育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社會需要高素質(zhì)和人格修養(yǎng)的人才,在競爭中尋求發(fā)展。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三、科學制定矯正高中生不良心理對策,奏響學校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的主旋律
(一)呼吁全社會樹立新的健康模式
1.改變舊的健康觀念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的完美狀態(tài)。我們必須樹立生理、心理和社會等立體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轉(zhuǎn)到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質(zhì)上來。
2.不斷提高家長素質(zhì)
有關部門應加大繼續(xù)教育力度,通過辦社區(qū)居民文明學校、專業(yè)教育證書制度等形式,提升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使之能夠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
(二)建議家長科學實施家庭教育
孟德斯鳩認為:"我們接受三種教育:一種是來自父母,一種來自教師,另一種來自社會。"一個孩子品德是否高尚、習慣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體是否健康,且成績是否良好,都與家庭教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家長應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氣氛。既要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質(zhì)和品德修養(yǎng),對孩子起到榜樣作用,又要注重對孩子的正面影響,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2.家長要認真了解孩子的學習,關注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障礙,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使孩子能夠愉快地、努力地在老師指導下學習。
3.家長要常與教師溝通交流,協(xié)助學校教育孩子。高中生心理和行為受同伴及自身思維的影響較大,受教師的影響也較大。常與教師交流,當學生心理異常時能及時引導、教育,使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長。
(三)學校必須長抓心理健康教育
1.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文化氛圍
?學校應該營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使學生生活在一種輕松、和諧、愉快的環(huán)境中。教師應以民主治班,創(chuàng)造寬松的班級氛圍。
2.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機制
學校應辦好家長學校,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請家庭教育效果顯著的家長介紹家庭教育的經(jīng)驗。
3.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nèi)容的輔導。
(四)要求學科教師時常關注學生心理
1.教師要致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質(zhì)。教師的職業(yè)牲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的能力,要用科學知識調(diào)整自己心態(tài)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健康的狀態(tài)。
2.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素質(zhì)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養(yǎng)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zhì)的主渠道。教師要強化課堂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改革教學方法。
3.教師更應關注處于弱勢的學生
按照布魯姆的研究,除少數(shù)智力落后的學生外,95%的學生學習差異在習得性方面,只要改善教學過程,應該有95%以上的學生學業(yè)成績是優(yōu)秀和良好的。
(五)期望班主任盡力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1.班主任要轉(zhuǎn)變思想觀念,用平等的眼光看學生,用愛心去感化學生,用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
2.班主任教師要加強心理科學知識的學習,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征及規(guī)律。
3.班主任教師要把各項教育、教學和活動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健全統(tǒng)一的人格。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生命教育過程中,幫助高中生克服不良心理,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學校教師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王道俊,郭文.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
[2]黃希庭 .心理學基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