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厚安,侯朝勇,張文杰,裴森龍,肖文進
(有色金屬礦產(chǎn)地質調查中心,北京 100012)
塔里木盆地北緣分布著一套堿性巖帶(圖1),是我國重要的堿性侵入巖成礦帶之一[1]。前人在該堿性巖帶內(nèi)針對區(qū)內(nèi)的構造演化,巖石成因做過大量工作[2-8]。堿性巖帶內(nèi)分布著波孜果爾超大型稀有稀土礦床等眾多礦床和礦點[9-11]。新發(fā)現(xiàn)的巴什蘇洪稀有稀土礦也位于該堿性巖帶內(nèi),礦區(qū)中心坐標XX°32′E、YY°06′N,行政區(qū)劃屬阿圖什市哈拉峻鄉(xiāng)巴什蘇洪村管轄(圖1)。楊林春等[12]對礦區(qū)內(nèi)的巴什蘇洪巖體開展了巖石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王浩[13]研究了區(qū)內(nèi)堿性巖副礦物特征。本文系統(tǒng)總結該礦的地質特征,并剖析其找礦方向。對鄰區(qū)稀有稀土礦勘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研究區(qū)屬塔里木盆地北緣雜巖帶的西段。區(qū)內(nèi)分布著一系列的富堿性小巖體,其分布主要受區(qū)域深大斷裂控制。侵入類型有巖體、巖基、巖株、巖床及巖脈。巖性有超基性—基性堿性巖類、中酸性堿性巖類及酸性富堿性巖類,有些組成復式雜巖體,表現(xiàn)出一套由基性—酸性的巖石組合(圖1)。部分巖體在晚期還有輝綠巖脈的侵入穿插。
圖1 西南天山侵入巖分布圖(據(jù)文獻[10]修改)
區(qū)內(nèi)主要出露的地層為古生代下二疊統(tǒng)巴立克里克組(P1b),為一套海陸交互相巖石組合,巖性上為碎屑巖和碳酸鹽巖交互出現(xiàn),根據(jù)巖性可劃分為四段,并被巴什蘇洪雜巖體侵入。NE—SW向的斷裂和由北向南的推覆構造構成了區(qū)內(nèi)的構造格架,區(qū)內(nèi)還發(fā)育一些近SN向的次級斷裂,將沉積巖地層錯斷開來。巖漿巖主要為巴什蘇洪雜巖體,可識別出四期,其中第一期為中粒橄欖輝長巖體,第二期為中粗粒霓石正長巖體,第三期為火成碳酸巖體,第四期為中細粒堿性花崗巖體。巖體呈圓珠狀零星出露,長8 km,寬5 km,面積40 km2,出露面積20 km2。近EW向展布,與區(qū)域構造方向一致(圖2)。圍繞巖體有一近30 km2的1∶5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HS-30,異常元素組合為Nb-Y-Zr-P(圖2)。
本次1∶5萬航磁工作在區(qū)內(nèi)圈定2個航磁異常(圖3),北部異常近EW向不規(guī)則板狀,西寬東窄,東西長約12.5 km,南北寬1.3~4.7 km;總體上異常變化梯度大,細節(jié)上南大北小,東大西小,被負磁異常包圍。異常西、北、東三側出露下二疊統(tǒng)巴立克里克組(灰?guī)r夾少量砂巖),西北部出露霓石正長巖、淺灰白色堿長花崗巖,東部出露灰綠色蝕變細粒輝長巖,南部為第四系覆蓋。該異常與近EW向巴什蘇洪雜巖體對應較好,其中東部2個異常中心對應2個輝長巖體。1∶5萬礦產(chǎn)圖上標注有巴什索貢稀土礦點和銅礦點,位于該異常西北部邊緣地帶。標注的阿亞克蘇洪鐵礦點位于異常東南緣。南側緊靠NEE向斷裂構造。南部異常面積小,近EW向板狀,東西長約5.4 km,南北寬約1.2 km;磁場值10~85 nT,為工作區(qū)低緩磁異常;異常中心位于中東部,異常值85 nT,異常變化梯度東大西小;地表為第四系覆蓋,推測有隱伏巖體存在。地面電法和磁法剖面工作圈定了低磁高阻低極化區(qū)(圖4),是未來工作需要注意的重點區(qū)之一。
巴什蘇洪雜巖體可識別出四期,各期次相互之間呈侵入接觸關系;而雜巖體侵入到地層中,接觸部位見角巖化和蝕變(圖2)。野外調查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兩組相交的后期侵入輝綠巖脈,與成礦無關,未納入雜巖體之中。其中第一期中細粒橄欖輝長巖體含磁鐵礦,第三期火成碳酸巖體純度高,白度好,有害元素極低,有成為超大型重質碳酸鈣礦的潛力[14]。巴什蘇洪稀有稀土礦主礦體主要產(chǎn)于第四期中細粒堿長花崗巖體中。
中粒橄欖輝長巖巖石標本呈塊狀,灰色—灰黑色,中粒結構,主要造巖礦物為輝石Py(約25%)、斜長石Pl(54%),次要礦物為橄欖石Ol(12%),副礦物為磁鐵礦Mt、尖晶石Spl等礦物,中粗粒結構,磁鐵礦化較強。霓石正長巖標本呈塊狀,灰白色,不等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造巖礦物為堿性長石(60%)、斜長石(5%)、霓石(15%),副礦物有磁鐵礦(2%)等。火成碳酸巖呈灰白—白色,塊狀結構,中細?!写至=Y構,主要礦物為方解石(75%),副礦物種類較多,也比較復雜,有鉻尖晶石、硫鐵礦等?;疑珘A性花崗巖,鏡下觀察為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堿性長石Af(45%)、石英Qz(18%)、斜長石Pl(8%),次要礦物為霓石Aeg(10%)、黑云母Bt(8%),副礦物種類較多,比較復雜,有燒綠石、獨居石、鈮鐵礦、易解石等。灰白色霓長偉晶巖,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鈉長石(30%)、霓輝石(30%)、石英(35%)。次要礦物成分較為復雜,通過人工重砂可知,有鋯石、磷灰石、碳硅石、銳鈦礦、燒綠石、黃鐵礦、鈮鉭鐵礦、赤褐鐵礦、磁鐵礦、鈉鐵閃石等。
堿性霓石正長巖侵入于下二疊統(tǒng)巴立克里克組中,具輕度高齡土化蝕變,巖體和地層接觸部位常見矽卡巖化,蝕變帶寬約30~50 m。脈狀堿長花崗巖侵入霓石正長巖中,在接觸帶常見霓長偉晶巖化,是稀有稀土礦賦礦最佳位置。野外觀察及采樣分析表明:由基性—超基性巖、堿性巖和火成碳酸巖組成的雜巖體中,存在稀有-稀土礦化,分析表明:這種稀有-稀土礦化是和第四期堿性花崗巖以及側向偉晶巖有關。
野外分別采集了14件輝長巖、26件正長巖、10件堿性花崗巖和15件偉晶巖撿塊樣品分析,其中輝長巖的稀土總量(不含Pm,后同)在19.73×10-6~98.09×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63.79×10-6,w(Nb)在6.84.00×10-6~11.8×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9.93×10-6,w(Ta)在0.453×10-6~1.12×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0.70×10-6;正長巖的稀土總量在100.00×10-6~1879.68×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700.92×10-6,w(Nb)在15.1×10-6~274×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92.44×10-6,w(Ta)在0.95×10-6~22.9×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6.16×10-6;堿性花崗巖的稀土總量在571.22×10-6~1234.78×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388.63×10-6,w(Nb)在59.9×10-6~361×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111.38×10-6,w(Ta)在3.03×10-6~21.9×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6.12×10-6;霓長偉晶巖的稀土總量在101.90×10-6~3990.5×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1344.92×10-6,w(Nb)在26.1×10-6~1001×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380.21×10-6,w(Ta)在1.00×10-6~58.5×10-6之間變化,平均值為24.10×10-6。
本次工作基本查明巴什蘇洪鈮鉭礦床規(guī)模、形態(tài)、變化特征。巴什蘇洪賦礦巖體為堿長花崗巖脈及側向的霓長偉晶巖,其侵入在霓石正長巖,呈脈狀,局部呈網(wǎng)脈狀,厚度多為1~15 m,單礦脈厚度變化不大。產(chǎn)狀往北陡傾,傾角多為55°~70°。東西延展近2 km,地表調查有數(shù)條厚大礦體露頭延伸至第四系覆蓋,成礦遠景較大。通過大比例尺地質填圖、槽探及鉆探工程驗證(圖5),初步圈定第四期堿長花崗巖脈鈮鉭礦化帶,長4000 m,寬1000 m,多數(shù)礦(化)體厚1~5 m,有3條礦體厚度≥10 m。地表出露鈮鉭礦體21條(圖1b),長1950 m,厚40~100 m,延伸穩(wěn)定,具有較好的勘探遠景[15]。
從巴什蘇洪雜巖體的重砂分析及電子探針結果來看,其賦礦礦物以鈮鐵礦-鈮鉭鐵礦、褐釔鈮礦、易解石、燒綠石、鈮鐵金紅石為主,并有大量的獨居石。這些都說明,巴什蘇洪雜巖體中的鈮-鉭是賦存在可分選、可分離的礦物中的,以鈮鐵礦-鈮鉭鐵礦、褐釔鈮礦、易解石、燒綠石、鈮鐵金紅石為主的富含鈮鉭礦物是稀有金屬鈮鉭的主要載體礦物,而獨居石是稀土元素(Ce,La,Nd,Th)的主要載體礦物。
本次工作在巴什蘇洪巖體中發(fā)現(xiàn)有兩種含礦形式:①含稀有-稀土的堿長花崗巖脈,以脈狀、網(wǎng)脈狀分布于,此類巖脈數(shù)量多、分布廣,且對圍巖有浸染礦化作用;②堿長花崗巖和霓石正長巖接觸部位的霓長偉晶巖,分布較為局限,但稀有稀土富集,且含量明顯高于堿長花崗巖。因此,礦床屬堿性花崗巖和堿性偉晶巖復合型礦床。
在巴什蘇洪地區(qū)尋找稀有稀土礦床,最有希望的目標地質體是堿長花崗巖及其邊部的霓長偉晶巖,這也符合一般與堿性巖有關的稀有稀土礦床的成礦規(guī)律。一般來說,這類與堿性巖有關的稀有稀土礦床無外乎兩類,一類是與堿性巖-碳酸巖巖石組合有關的稀有稀土礦(如白云鄂博、牦牛坪、廟埡)[16-18],另一類是與堿性巖演化到后期的偉晶巖有關的稀有稀土礦床,如波孜果爾大型稀有稀土礦床。而后者正在也出露在南天山堿性巖帶的拜城縣附近(圖1),與西南天山堿性巖帶處于同一個大的堿性巖帶—塔里木北緣堿性巖帶,擁有相同的巖石組合、地層和構造背景。因此,在本區(qū)尋找堿長花崗巖及側向的偉晶巖,是本區(qū)下一步找礦的主要方向。
本次工作通過電法和磁法剖面工作,結合地質狀況,在巴什蘇洪巖體正長巖與二疊系大理巖接觸的北界,發(fā)現(xiàn)了埋深約80 m的低磁高阻低極化異常體,推測可能是偉晶巖的囊狀集合體(圖4)[19],有待后續(xù)工作驗證。
礦區(qū)南部,主要分布有1∶5萬航磁局部異常和1∶20萬化探Hs-36Y、Zr、Zn、Sn、La、Ti綜合元素異常,與礦區(qū)內(nèi)的化探異常Hs-36與Hs-31、Hs-32位于同一NNE向異常帶上,成礦地質環(huán)境條件較為有利,具備一定的尋找稀有稀土金屬礦產(chǎn)的有利條件。
1)巴什蘇洪稀有稀土礦屬堿性花崗巖和堿性偉晶巖復合型礦床。有兩種含礦形式:含稀有稀土的堿長花崗巖脈和側向的霓長偉晶巖。主礦體為第四期中細粒堿性花崗巖體,礦體呈近東西向密集脈狀,陡傾,分布穩(wěn)定連續(xù)。估算鈮鉭資源量超過1萬噸,達中型規(guī)模,具有成為低品位、大范圍、中厚度復合型的大型稀有稀土金屬礦床遠景。
2)未來找礦勘查工作的方向應注意礦區(qū)南部可能的隱伏巖體含礦性研究以及NNE構造帶相同地質背景區(qū)域的調查,礦區(qū)內(nèi)應注意物探工作圈定的低磁高阻低極化區(qū)是否與偉晶巖有關的研究工作。
注釋:
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克塔拉幅、庫鐵熱克幅、哈拉峻幅、庫魯木都克村幅、托斯莫幅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