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恩 盧 萍 姚 娟 徐文豪 簡旖沫 馬 瑤 包牧龍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17)
膿毒癥是感染引起宿主反應(yīng)失調(diào)導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其發(fā)病率高,病情演變復雜,進展迅速,病死率居高不下[1]。而凝血功能障礙不僅是膿毒癥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而且貫穿于其始終,在膿毒癥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目前對膿毒癥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是否需要進行抗凝治療仍存在爭議,臨床救治極為困難[3],針對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的研究已成為危重醫(yī)學領(lǐng)域的熱點和難點。近年來眾多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對炎癥和凝血具有雙重調(diào)節(jié)的作用,臨床辨證應(yīng)用清源生化湯干預膿毒癥多有報道[4],在治療感染性疾病與凝血功能障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因此本研究采用自擬清源生化湯治療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膿毒癥及凝血功能障礙參照《膿毒癥和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國際共識定義(sepsis-3)》[3]中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膿毒癥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治專家共識》[5],辨證均屬氣虛血瘀證。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過敏體質(zhì)及對中藥過敏者;存在消化道出血或顱內(nèi)出血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正在使用抗凝劑或其他活血化瘀類藥物者;治療未超過48 h死亡或出院者;患有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近期內(nèi)使用免疫調(diào)節(jié)劑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ICU)收治的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患者8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齡18~89歲,平均(74.84±8.94)歲。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與治療組各40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依照2012年國際嚴重膿毒癥及膿毒癥休克治療指南[6]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早期液體復蘇,抗感染,抗休克,控制血糖,器官支持和基礎(chǔ)病因治療等,避免使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口服或鼻飼自擬清源生化湯:黃芪30 g,水牛角30 g,生地黃15 g,赤芍30 g,牡丹皮10 g,川芎10 g,莪術(shù)8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各100 mL。兩組均連續(xù)治療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4 觀察指標 1)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血小板計數(shù)(PLT)、白細胞計數(shù)(WBC)、C反應(yīng)蛋白(CPR)和降鈣素原(PCT)等指標的變化。2)治療前后進行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PACHEⅡ)評分、膿毒癥相關(guān)序貫性器官衰竭(SOFA)評分。3)記錄患者ICU住院時間、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發(fā)生率和28 d內(nèi)病死率。
1.5 療效標準 兩組治療前后根據(jù)《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對中醫(yī)證候療效進行分級量化評分,主要癥狀體征包括:神疲乏力、氣短、疼痛固定、脈絡(luò)瘀血。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 0、2、4、6分,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神疲乏力、氣短、疼痛固定、脈絡(luò)瘀血證候積分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下同。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神疲乏力2.01±0.03 0.70±0.08*△2.04±0.25 1.15±0.18*氣短1.84±0.22 0.56±0.10*△1.80±0.21 1.26±0.16*疼痛固定3.68±0.88 0.78±0.16*△3.98±0.86 1.22±0.28*脈絡(luò)瘀血3.88±0.83 0.64±0.18*△3.91±0.85 1.08±0.27*
2.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PT、APTT、INR、Fib、D-二聚體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或P<0.01),PLT較治療前均升高(P<0.05或P<0.01),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或P<0.0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PT(s)21.60±1.28 16.00±1.08**△△21.80±1.46 19.20±1.38*APTT(s)88.62±17.08 55.32±15.28**△△88.24±15.86 79.40±12.68*INR 1.54±0.26 1.29±0.20*△1.76±0.23 1.64±0.21*Fib(g/L)7.84±1.20 2.86±0.88**△△7.80±1.23 5.54±1.12*D-二聚體9.96±3.30 2.55±1.68**△△9.80±3.48 6.40±2.42*PLT(×109/L)78.32±18.46 125.78±18.50**△△79.45±17.64 95.45±18.50*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見表4。治療后兩組WBC、CRP、PCT較治療前均下降(P<0.01),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1)。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WBC(×109/L)19.80±2.70 7.49±0.78**△△20.30±3.53 12.74±4.09**CRP(mg/L)109.04±35.38 21.26±9.32**△△108.90±35.69 65.43±13.40**PCT(ng/m L)12.58±3.19 1.14±0.57**△△11.40±3.28 6.30±1.29**
2.4 兩組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比較 見表5。治療后兩組APACHEⅡ評分、SOFA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Ⅱ、SOFA評分比較(分±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Ⅱ、SOFA評分比較(分±s)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PACHEⅡ評分22.80±2.40 10.28±1.86*△22.56±2.46 15.36±2.06*SOFA評分8.65±1.45 5.50±1.08*△8.76±1.62 7.64±1.58*
2.5 兩組預后比較 見表6。治療組ICU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后MODS發(fā)生率和28 d病死率高于治療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6 兩組治療后ICU住院時間、MODS發(fā)生率和28 d病死率比較
膿毒癥是我國乃至全球危重癥領(lǐng)域普遍面臨的難題,在ICU的發(fā)生率為6%~30%,平均住院病死率17.9%,重癥膿毒癥病死率達25%~30%,膿毒性休克甚至達到40%~50%,已成為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6]?;谀摱景Y極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為遏制其逐年攀升及蔓延的趨勢,已越來越多地受到臨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guān)注和高度重視[8]。
盡管經(jīng)歷了近20年“拯救膿毒癥運動”的不懈努力和推動,膿毒癥的預后仍不甚理想[9]。膿毒癥發(fā)病機制涉及機體過度炎癥反應(yīng)與凝血功能異常,炎癥和凝血兩大系統(tǒng)交互影響,被認為是膿毒癥最根本的病理改變,也是誘發(fā)膿毒癥休克和MODS的核心因素[10]。膿毒癥時,失控的炎癥反應(yīng)和紊亂的凝血狀態(tài)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導致膿毒癥伴器官功能障礙[11]。凝血功能障礙是膿毒癥向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甚至MODS惡化進程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12],且與膿毒癥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預后存在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因此,及時有效地改善凝血功能異常,阻斷膿毒癥的進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3]。因膿毒癥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不同,疾病階段不一,病灶多樣,疾病發(fā)展方向各異等,個體化的治療存在極大的障礙。而中醫(yī)藥從整體出發(fā),辨證施治,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調(diào)控,并阻斷其間的惡性循環(huán),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癥狀、體征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凝血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但治療組各指標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基本恢復正常范圍,APTT維持在正常值的1~1.5倍,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對膿毒癥抗凝治療的理想目標相一致。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炎癥指標均顯著降低,且治療組各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隨著凝血功能的糾正,炎癥的控制,氣血運行順暢,各器官功能及機體狀態(tài)亦有所改善。治療組治療后APACHEⅡ和SOFA評分下降更為明顯。治療組ICU住院時間更短,而對照組的MODS發(fā)生率和28 d病死率更高于治療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其原因可能與樣本量不足有關(guān)。
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從中醫(yī)角度講屬于血瘀證,氣虛血瘀證之瘀作用于機體臨床表現(xiàn)往往以神疲乏力、氣短、疼痛固定、脈絡(luò)瘀血,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數(shù)澀等為主。有關(guān)膿毒癥之瘀的辨證體系各家爭鳴,究其形成原因,萬變不離其宗,氣虛血瘀證乃“因虛感邪而發(fā)”,正氣虛衰,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而致瘀,血瘀又阻遏氣機運行,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正所謂“血隨氣行”“氣為血之帥”。唐容川《血證論》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亦云“凡系離經(jīng)之血,與營養(yǎng)周身之血已睽絕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權(quán),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梆觥薄疤摗倍呙芮邢嚓P(guān),相互轉(zhuǎn)化,相互滋生而阻滯脈絡(luò)為患,故本研究以益氣、扶正、化瘀為治療之旨。
本研究以自擬清源生化湯治療氣虛血瘀證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方中黃芪補氣生血,扶助正氣,益氣以助血行,取其“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之意;水牛角清心解毒,心火得清,則諸火皆平,正所謂“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其正”;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協(xié)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熱毒,二者相伍,熱清則血不受其煎灼,血脈通暢;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莪術(shù)破血祛瘀,行氣止痛,其力峻效宏。諸藥相伍共奏益氣攝血,涼血散瘀,瀉毒存陰,破瘀通脈,達到氣機暢,熱毒清,瘀血除,新血生之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可以增強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還有良好的增強心肌收縮力的抗炎、抗菌作用[14]?;钛鏊幬锊粌H具有抗凝,保護多種凝血因子不被激活,減少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還具有拮抗炎癥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免疫反應(yīng),抑制白細胞、血栓素等有害血管活性介質(zhì)的作用,從而減輕嚴重膿毒癥的癥狀,遏制病情進展[15-16]。
綜上所述,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自擬清源生化湯,能顯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病死率,具有較好的療效。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繼續(xù)深入探討中醫(yī)藥治療膿毒癥的新方法、新途徑,以期為膿毒癥凝血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