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批準號:16BD062
課題負責人:王友華
結項報告(部分)
本課題對先秦編鐘和西漢編鐘進行全面的分析比較,主要涉及編鐘的紋飾、形制、體量、調(diào)音技術、編列、音列和組合七個方面。研究成果在科技史研究、樂律學研究、編鐘編列研究、音列研究、樂懸制度研究、禮樂文化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本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七章:
第一章分析比較先秦青銅樂鐘與西漢青銅樂鐘紋飾的異同。西漢甬鐘和紐鐘都為有枚鐘,枚的數(shù)量、分布與先秦青銅樂鐘枚的數(shù)量和分布狀況一致。二者的區(qū)別有三:1.先秦青銅樂鐘的紋飾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時期青銅樂鐘的紋飾不盡相同。西漢時期青銅樂鐘紋飾相對統(tǒng)一、穩(wěn)定。2.先秦青銅樂鐘的紋飾一般具有隱喻特征,西漢時期青銅樂鐘紋飾功能以裝飾為主。3.先秦青銅樂鐘紋飾豐富,整體風格遒勁而不失靈動。而西漢青銅樂鐘的紋飾以幾何紋為主,紋飾規(guī)整,缺乏活力。
第二章分析比較先秦青銅樂鐘與西漢青銅鐘形制的異同。西漢紐鐘、甬鐘和先秦甬鐘紐鐘腔體都有合瓦形腔體、平舞、曲于。區(qū)別有三:1.先秦甬鐘和紐鐘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演變,西漢甬鐘和紐鐘的歷史不長,形制穩(wěn)定。2.先秦甬鐘為直銑甬鐘,西漢甬鐘為弧銑甬鐘。西漢甬鐘甬長占通高的比例更大(44%),甬長更長;舞廣與舞修之比和鼓間與銑間之比更大,腔體更渾圓。西漢甬鐘銑間與銑長之比更小,是兩銑呈弧曲狀的體現(xiàn)。西漢紐鐘皆為弧銑紐鐘,先秦紐鐘絕大多數(shù)為直銑紐鐘。3.先秦甬鐘的甬形挺俊,斡形制多種多樣,西漢甬鐘的甬呈竹節(jié)形,斡形或簡,或為獸形。
第三章分析比較先秦青銅樂鐘與西漢青銅樂鐘體量的異同。先秦各類青銅樂鐘的體量不同,西漢時期亦然。區(qū)別主要有二:1.先秦時期同類青銅樂鐘體量在不同時期情況不同,西漢時期同類青銅樂鐘的體量基本穩(wěn)定。2.西漢紐鐘通高平均值略小于先秦直銑紐鐘的通高平均值,但略大于先秦時期弧銑的通高平均值。西漢甬鐘的通高平均值大于春秋中期及以前甬鐘通高的平均值,但小于春秋晚期以后甬鐘通高的平均值。西漢甬鐘的重量平均值小于先秦各時期甬鐘重量平均值,表明西漢時期甬鐘鑄造的用銅量比先秦時期甬鐘鑄造的用銅量少,質(zhì)量不高。
第四章分析先秦青銅樂鐘與西漢青銅樂鐘調(diào)音技術的異同。先秦青銅樂鐘和西漢青銅樂鐘都有設于口內(nèi)唇和設置音梁技術。區(qū)別主要有四:1.先秦青銅樂鐘的調(diào)音技術在探索、發(fā)展、成熟等階段有所不同。西漢時期的調(diào)音技術差異不大。2.先秦時期的音梁有不同形制,隨時間推移分別出現(xiàn)短小音梁、音脊、音塬等形制,西漢時期的音梁形制統(tǒng)一,為楔形。3.先秦青銅樂鐘音高微調(diào)手段為銼磨鐘腔內(nèi)壁,一般銼磨正鼓內(nèi)壁、側(cè)鼓內(nèi)壁和銑角等8個敏感部位。西漢青銅樂鐘音高微調(diào)技術為刻鑿法,刻鑿部位不是鐘腔內(nèi)壁,而是音梁。4.先秦青銅樂鐘音高過低則意味著調(diào)音失敗,西漢青銅樂鐘即使音高過低亦有貼焊法進行補救。
第五章分析先秦青銅樂鐘與西漢青銅樂鐘編列的異同。兩個時期不同類型青銅樂鐘的編列皆不相同。不同點有二:1.先秦編鐘和西漢編鐘同類青銅樂鐘的編列不同。2.先秦甬鐘和紐鐘編列皆因時間推移而不同,先后出現(xiàn)多種編列形式。西漢時期甬鐘和紐鐘的編列則比較統(tǒng)一。
第六章分析先秦青銅樂鐘與西漢青銅樂鐘音列的異同。兩個時期不同類型青銅樂鐘的音列不同。不同點有二:1.先秦青銅樂鐘的音列經(jīng)歷了從簡到復雜直至精微的過程,殷商時期和西周初,音列不出“宮”“角”“羽”三聲;西周前期晚段,四聲音列“宮、角、徵、羽”形成;西周末,增加“商”“羽曾”二聲;春秋中期,出現(xiàn)七聲音列甚至八聲音列“宮、商、角、羽曾、徵、羽、羽角”“宮、商、角、羽曾、商角、徵、羽、羽角”,鄭國紐鐘甚至出現(xiàn)十聲音列;春秋晚期,音列豐富至十一聲;戰(zhàn)國初,十二聲音列形成。而西漢時期青銅樂鐘音列不出七聲,而且基本不變,沒有演進跡象。2.先秦不同類型樂鐘音列演進并不同步,形成錯位演進現(xiàn)象。殷商編鐃音列不出“宮”“角”“羽”三聲,早期甬鐘亦然。西周穆王末葉至春秋早期,甬鐘音列為四聲“宮、角、徵、羽”,其中,“徵”位于側(cè)鼓。春秋中期,甬鐘音列有了“商”聲,并突破五正聲,以后逐漸豐富,直至十二聲齊備。春秋中期以前,镈的音列可能尚不成熟;春秋中期,甬鐘音列實現(xiàn)一系列突破之時,镈的音列始有規(guī)范用制,五聲缺商;春秋晚期,音列逐漸豐富。紐鐘誕生于西周末,誕生之初即已有“商”并突破五正聲,春秋中期以后,音列演進與甬鐘基本同步。西漢時期的甬鐘和紐鐘音列不同,甬鐘音列較簡單,紐鐘音列比甬鐘音列略豐富。
第七章分析先秦組合編鐘與西漢組合編鐘的異同。先秦時期和西漢時期青銅樂鐘都通過組合提高編鐘的音樂性能。不同點有五:1. 先秦時期組合編鐘里青銅樂鐘的種類較多,主要有镈、甬鐘、紐鐘、句鑃等。西漢時期組合編鐘中種類較少,一般只有甬鐘和紐鐘,句鑃只出現(xiàn)于南越國。2. 先秦時期組合編鐘中各類青銅樂鐘的編列復雜多樣,西漢時期組合編鐘中青銅樂鐘的編列形式比較單一。3.先秦時期的組合編鐘的組合規(guī)模多種多樣,有只包含2個編列的小型組合編鐘,也有包含8個編列的大型組合編鐘。西漢時期的組合編鐘規(guī)模不大,王侯享有的組合編鐘一般只有2個編列。4.先秦時期,組合編鐘中同類青銅樂鐘組合比較常見,如西周晚期的“8+8”組合為2個8件成編的甬鐘編列組合而成。西漢時期組合編鐘為異類青銅樂鐘的組合中,同類樂鐘一般只有1個編列。5. 先秦時期,組合編鐘的音列組合復雜多變,如曾侯乙編鐘有5個甬鐘編列,通過組合,音域達到5個八度加1個小三度,音列密集。從下層二組的B2至中層一組的G5的兩個八度加1個減五度的區(qū)域內(nèi),十二半音齊備,可進行多種旋宮轉(zhuǎn)調(diào)。每組甬鐘的正、側(cè)鼓音都不能單獨在1個八度內(nèi)構成完整的十二半音,須與其他組甬鐘組合,這表明組合是提高編鐘音樂性能的重要手段。而西漢時期的組合編鐘音列不出七聲,音域最多為3個八度半。
與先秦時期相比,西漢青銅樂鐘歷時不長,種類少,數(shù)量不多,紋飾相對簡單,音列和編列不夠豐富,組合形式相對單一,組合規(guī)模不大,組合后的音列、音域和音色豐富程度遜于先秦時期,盡管形制和調(diào)音技術有一定特點,但總體不及先秦時期成熟。無論從編鐘的形式還是內(nèi)容看,都難與先秦時期比權量力,青銅編鐘輝煌不再。
鑒定意見(部分)
該項目成果以先秦編鐘與西漢編鐘為比較對象開展研究,對于二者的形制、編組、音列以及調(diào)校工藝分別闡述,并比較研究,清晰地梳理出秦漢對于先秦禮樂文明的繼承與發(fā)展,對漢代的音樂文化研究以及編鐘這一禮樂文明代表性器物的興衰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有助于先秦至秦漢禮樂文化研究,從樂鐘制造技術層面及音樂性方面看禮樂文明的歷史發(fā)展中金石樂的興起、衰落,具有實證性研究意義。該成果將視角置于西漢與先秦編鐘的形態(tài)學分析,在學術觀念上具有較大創(chuàng)新意義。成果不足之處:研究重點放在比較,缺少宏觀提煉和整體研究的理論歸納和研究意義總結。建議加強整體的理論歸納與總結,增加專業(yè)術語說明、附錄檢索、圖像展示,加強對該領域最新成果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