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
日本政府將以海洋排放方式處理福島核電站的核污水!4月13日消息一出,全球都爆炸了,恐怕奧特曼聽了都生氣。眾所周知,大海是連在一起的,隨著核污水的擴散,全球生態(tài)都可能會受到影響。那么核廢料到底該如何正確處理呢?
核電站的工作方式,就像是燒水,只不過是用核能燒水,利用核裂變將核能轉變?yōu)榇罅康臒崮?,再由水把熱能帶出,產生高壓蒸汽,從而驅動渦輪機,然后通過發(fā)電機葉片旋轉利用電磁感應定律轉化成電能。
核能發(fā)電的確大多需要以去離子水作為冷卻劑和慢化劑,但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與核電站在正常運行下排放出去的冷卻水根本不是同一種水。由于地震和海嘯引起的福島核電站事故,被定為7級特大事故。7級特大事故意味著大型核裝置(如動力堆堆芯)的大部分放射性物質會向外釋放,而福島核事故初期為緩解后果,向其4臺機組內注入了大量海水和淡水,由于其與損毀堆芯直接接觸,產生了大量有放射性廢液,這些廢液雖然已經被處理過了,但還是比普通冷卻水有更高的放射性。
核廢料也就是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廢棄物,其放出的射線會對生物體造成輻射損傷,產生不可逆的傷害。而且,核廢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任何物理、化學和生物等人工方式消除,只能靠其自身衰變減少。
因此,處理核廢料有兩個基本原則:減少遷移擴散和保證長期穩(wěn)定。占到所有核廢料99%的低級別核廢料,半衰期一般為幾十年,危害相對較低。以我國的廣東北龍中低放處置場為例,首先要建造好可以隔絕輻射的混凝土結構,然后將核廢料壓縮或者固化之后放入特定的金屬桶或者混凝土容器。再將密封好的容器移入建設好的混凝土結構中,有時候根據情況需要,還會將容器放入一個個的處置單元內,然后在容器之間填充混凝土或者沙石,進一步隔絕輻射,降低泄漏風險。最后,需要在處置單元的上面澆灌混凝土,并且設置可移動的防雨帳房,防止由于雨水滲入導致有害物質泄漏。
對于極少量高級別的反應堆燃料廢料,必須將其儲存一段時間之后通過處理分離出各種有用的核素進行循環(huán)利用,并且去除長壽命和不穩(wěn)定的核素,在這個過程中,放射性元素的回收比例可以高達98.5%~99%,不僅可以減少核廢物污染的可能性,也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但是,這個過程并不能將所有核素都提取出來,還會有許多殘留在核廢物中,同時處理過程本身也會產生大量的低等級核廢物。經過以上步驟,剩下的頑固分子人類暫時還拿它們沒有辦法,只能封裝好深深地埋入地底。
這種處理方法的基本概念是尋找到一個廣大的、地質結構穩(wěn)定的領域,挖掘到地下300米以下的地方,來儲存高放射性廢棄物。目的是將其與人類環(huán)境永久隔離。這對當地的地質要求非常嚴格,要求物理環(huán)境特別穩(wěn)定,長久不受水和空氣的侵蝕,并能經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沖擊。
雖然數百年后,這些存放地點會不會發(fā)生破壞仍然是無法預料的。但奧特曼只想說:直接排海里,是嫌哥斯拉們還不夠多嗎(奧特曼的老對手哥斯拉就是被核輻射變異的)……海洋是我們大家的,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應該讓大海受到污染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