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逵 羅 波 唐 輝 謝國強
腦脊液分泌過多、循環(huán)受阻或吸收障礙可導致腦積水。診斷腦積水通常依據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顱內壓、腦脊液檢驗等進行綜合判斷,其中腦室系統擴大是重要影像學征象[1],最常使用側腦室額角寬度(frontal horn width,FHW)觀察腦積水病情變化以及評價療效,但其在術后早期具有局限性[2,3]。我們使用免費和開源的3D Slicer軟件三維重建側腦室,判斷手術有效性,取得較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符合《中國腦積水規(guī)范化治療專家共識2013版》腦積水診斷標準[1];③Evan指數(兩側額角最大寬度/同一層面最大雙頂徑)>0.33 ;④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3D Slicer分析不收取費用。排除標準:①未接受顱腦手術;②治療時間不足7 d或CT資料不完整;③CT影像有偽影或模糊感;④中途退出/轉院,或不合作。
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前瞻性收集符合標準的腦積水共80例,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齡18~84歲,平均(48.4 ±11.6 )歲。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致交通性腦積水42例,腦室腫瘤或腦室旁腫瘤致梗阻性腦積水15例,顱腦損傷致交通性腦積水11例,顱內感染致交通性腦積水6例,中腦導水管狹窄致梗阻性腦積水4例,病因不明2例。腦室-腹腔分流術58例,腦腫瘤切除術9例,腦腫瘤切除+側腦室外引流術4例,腦腫瘤保守治療+側腦室-腹腔分流術2例,神經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5例,臨時側腦室外引流術2例。
1.2 CT檢查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雙源CT掃描機,掃描范圍包括自基線OM線向上至整個顱腦,層距1 mm,層厚1 mm,連續(xù)掃描。每例選取不同時間段3次CT數據,分別為術前及術后1、7 d。由2位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yī)師在同一臺電腦上操作測量,獨立計算,取2名醫(yī)師的平均值。
1.3 3D Slicer軟件應用 登錄https://www.slicer.org,下載并安裝3D Slicer軟件,版本號4.1 0.2 ,電腦要求64位Windows操作系統,內存至少8 G。通過院內醫(y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將頭顱CT薄層掃描數據以DICOM格式導入3D Slicer軟件。用軟件的“Pain Effect”法計算,依次點擊Volumes→CT brain→Editor→Pain Effect→Threshold Paint→Threshold(-19/19)→Sphere,用鼠標描摹出側腦室(圖1),→Erase Label→Make Model Effect→Apply→Models→Scene→Information,即在窗口呈現側腦室精確體積(圖2)。
圖1 3D Slicer“Pain Effect”描畫不同層面?zhèn)饶X室
圖2 3D Slicer在視窗左側Volume欄顯示257803.32 mm3
1.4 CT測量 采用臨床最常用的二維測定法,將頭顱CT掃描原始數據,通過PACS傳輸至工作電腦,在CT機廠家提供的配套閱片軟件上調出圖像,選取側腦室額角距離最大層面,點擊距離測量鍵,測出FHW(圖3)。
圖3 CT測量側腦室額角最大寬度及3D Slicer軟件手動修正側腦室的邊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側腦室體積為(76.86 ±25.25 )ml,術后1 d為(52.86 ±17.28 )ml,術后7 d為(37.86 ±16.31 )ml;術后1、7 d側腦室體積明顯縮小(P<0.05 )。術前FHW為(5.59 ±1.02 )cm,術后1 d為(5.35 ±0.81 )cm,術后7 d為(4.76 ±0.66 )cm;術后1 d的FHW無明顯變化(P>0.05 ),術后7 d的FHW明顯減小(P<0.05 )。
側腦室形態(tài)變化,臨床可采用頭部CT、MRI、B超檢查進行判斷[4],CT檢查因其簡便、快捷、機器普及,能滿足臨床大多數時候需要,最為常用。過去,線性指標通常用于確定腦室的大小,例如Evan's指數、FHW、Hackman值、側腦室指數和額枕角比率等[5,6]。額角位置相對固定,變異較顳角、枕角少,即使腦積水CT表現腦室周圍低密度,額角出現“戴帽”現象,但是該處脈絡叢組織較側腦室三角區(qū)少,額角區(qū)域基底核等灰質團塊少,在無嚴重腦軟化灶的病理情況下仍可顯示清晰側腦室壁,便于測量選點。二維CT測量法因其對技術要求相對更低,操作快捷、簡單,在臨床被普遍應用。CT測量法有著自身的缺陷,用某一層面的二維圖像去精確分析三維結構顯然是不準確的。CT測量法主觀性較強,導致不同醫(yī)生之間的測量結果差異較大。這些線性指標不能直接反映側腦室體積,使用線性指標診斷腦積水存在較大局限性,例如,額角附近的顱內腫瘤、血腫清除手術后,額角附近腦水腫加重,可出現FHW變小,但因為病灶占位解除,側腦室體部、顳角等區(qū)域受壓情況減輕,側腦室體積值可變大。
3D Slicer軟件利用頭顱CT掃描原始DICOM格式數據,對腦組織各個結構進行三維重建,可從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逐層描繪側腦室截面,三維重建并依據每個層面面積與CT掃描層厚計算體積。該方法不受結構形狀及部位影響,對形態(tài)不規(guī)則、個體差大的側腦室尤其適合,測量可重復性高,結果真實可靠[5]。本文結果顯示,常用的CT法未觀測到側腦室變化時,3D Slicer法能在術后早期敏感發(fā)現側腦室改變,獲得精確數值,能為評價療效和預計病情提供數據支撐。
影響3D Slicer測量結果的因素有:①3D Slicer軟件測量組織的體積主要有“Threshold”法、“Growcut”法、“Pain Effect”。“Threshold”操作簡單,易于上手,計算速度快,已有報道用于顱內血腫的三維重建[7,8],也有應用于顱內動脈瘤的三維重建[9],因蛛網膜下腔充滿腦脊液,顱內有的結構與腦脊液CT值相近,“Threshold”法不能用于側腦室內腦脊液體積的測量?!癎rowcut”結果穩(wěn)定可靠,可重復性強,但操作繁瑣,難以在臨床推廣和使用。“Pain Effect”原理結果與“Threshold”法類似,但增加了逐層對側腦室描畫,消除了“Threshold”的不足,側腦室三維重建逼真,在三種方法中最適合在實際工作中應用。②“Pain Effect”法本質是通過閾值顯示操作者感興趣結構的影像,依據CT閾值自動標記出側腦室及閾值內其它腦結構,然后手工3D畫筆點染側腦室,閾值選定范圍對結果有直接影響,閾值范圍的確定本身也會產生系統誤差,操作中要求側腦室顯示清晰,尤其腦室壁易于辨識,我們在工作電腦上將閾值設置為-19~19,達到側腦室最清晰顯示。③軟化灶CT值與腦脊液CT值相近,軟化灶被軟件標記為腦脊液,計入側腦室體積中,有時醫(yī)師難以分辨軟化灶與側腦室的準確邊界,帶來誤差。④操作者尤其要注意剔除第三腦室、中腦導水管影像。
本文存在不足之處,絕大多數病人術后情況良好,為保護病人利益,術后沒有每天復查CT,術后1~7 d中間段的數據較少,故未納入對比研究。另外,缺乏多中心研究,數據的標準差偏大。
綜上所述,3D Slicer軟件三維重建側腦室體積測量簡單易行,可以為腦積水等疾病的治療方法及預后預測提供更為客觀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