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雁 趙玉冰 許紅雁
據報道,我國每年發(fā)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約為54.4萬[1]。當患者發(fā)生心臟驟停后,迅速及時介入搶救非常重要,心肺復蘇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當前搶救生命最基本、最關鍵的技術,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2]。在一些發(fā)達國家中,公民的急救能力隨著CPR的普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3]。目前我國心肺復蘇培訓主要由醫(yī)療保健機構、紅十字會、校醫(yī)院等機構自行組織培訓,相比于發(fā)達國家我國心肺復蘇普及的速度和廣度遠遠不夠[4],中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特殊群體,急救知識格外薄弱[5],針對中學生的急救知識培訓更是顯得尤為必要,因此亟需在中學生急救教育中探索一種高普及率和低成本的培訓方法推廣心肺復蘇術。本研究通過比較宣傳畫報結合定期提問教學法在不同組別中學生中的考核成績來評價該方法的應用效果,從而為中學生急救教育提供參考。
選取韶關市某中學2018級七年級1~5班253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班級編號隨機分為實驗組A 51名、實驗組B 49名、實驗組C 50名,實驗組D 50名,對照組53名。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2~16歲,健康情況良好,無認知功能障礙,并取得學生本人及家長的知情同意及簽名。
1.2.1 理論培訓 以《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15年版)[6]及專家解讀文獻[7-9]為標準,由課題組成員共同制定內容,以PowerPoint演示方式對全體研究對象進行理論培訓,主要內容包括:①院前急救的必要性、救護概念;②心肺復蘇術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操作前的環(huán)境評估,求助呼救方法,意識的判斷,心臟停跳的判斷;打開氣道的手法,人工呼吸的方法,AED的使用,重點講解胸外心臟按壓的部位、頻率、深度、手法和注意事項等。培訓完后,對全體研究對象進行心臟復蘇術理論知識考核。
1.2.2 技能培訓 用假人模型演示對全體研究對象進行心臟復蘇術技能培訓,培訓任務由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承擔,主要內容和理論培訓內容一致。培訓完后,對全體研究對象進行心臟復蘇術技能考核。
1.2.3 組織實施 初次培訓考核合格后,對照組不予任何干預,針對不同實驗組A、B、C設置不同周期進行提問式教學復習:實驗組A每個月復習一次;實驗組B每2個月復習一次;實驗組C每3個月復習一次。同時在四個實驗組A、B、C、D課室內醒目之處張貼心肺復蘇知識宣傳畫報1張。初次培訓12個月后,比較五組學生心肺復蘇理論知識和技能考核成績。
1.2.4 宣傳畫報 由卡通人物演繹心肺復蘇主要步驟:①查看患者是否清醒,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②判斷患者是否有脈搏;③尋找按壓部位;④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⑤開放患者氣道;⑥實施胸外按壓。每一圖片附錄詳細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
1.2.5 考評工具 ①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中學生的年齡﹑性別、心肺復蘇理論知識測評卷等,在培訓前發(fā)放﹐由學生自行填寫,心肺復蘇理論知識測評卷累計100分;②心肺復蘇理論知識測評卷:內容包含10個條目,主要包括現場評估,胸外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條件和方法,心肺復蘇的方法,打開氣道的方法,胸外心臟按壓的部位﹑頻率﹑深度、吹氣次數、吹氣時間等,每題5或者10分,答對得分﹐答錯不得分,累計100分;③心肺復蘇技能評分標準,內容分為操作前、操作過程、整體評價三個大類14個項目,其中操作前分為操作者儀態(tài)、現場評估、患者意識判斷、呼救措施、保障安全和舒適體位5個項目,扣分細則相應分為5類:著裝不規(guī)范和態(tài)度不嚴肅,未評估周邊環(huán)境是否安全,未判斷患者意識,未呼救、未指定專人撥打120急救電話、患者體位擺放不準確,未注意患者是否安全、未協(xié)助患者移動到舒適體位;操作過程分為判斷患者循環(huán)和呼吸、胸外按壓方法、打開氣道方法、人工呼吸方法、CPR循環(huán)評估、評估心肺復蘇有效指標、整理患者體位和進一步急救措施7個項目,扣分細則相應分為7類:觸摸患者頸動脈位置和方法不準確、未評估患者呼吸,胸外按壓部位、方式、頻率、深度不正確,打開氣道方法不正確,人工呼吸頻率不正確、人工呼吸無效、未觀察胸部起伏狀況,人工呼吸吹氣和按壓比率不正確、未評估呼吸循環(huán)體征,未評估心肺復蘇有效指標,未協(xié)助患者復原體位、未實施進一步的搶救救治措施;整體評價分為計劃性和操作時間、整體性和相關急救知識2個項目,扣分細則相應分為2類:搶救整體性欠佳、實施程序不熟練、超過限定時間,相關急救知識不熟練。每個項目5分或者10分或者15分不等,操作正確得分,操作錯誤相應扣分,累計共100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多樣本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構成比表示,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培訓前5組學生在數量、性別、年齡,以及CPR理論考核分數,即學生對CPR知識的了解程度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培訓前5組學生數量、性別、年齡及對CPR理論考核分數比較
初次培訓后,各組心肺復蘇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得分相比于培訓前均有大幅度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初次培訓后12個月,實驗組A、B、C、D各組考核分數均高于對照組分數,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培訓后12個月實驗組A得分略高于B、C組,三組組間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初次培訓后和培訓完12個月后5組學生CPR理論及技能知識得分比較 分)
在人群中開展急救知識教育和培訓是心肺復蘇技能普及和宣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10]。中學生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也較強。中學生在接受急救相關知識教育和培訓的同時,也可以間接提高周圍人群對急救相關知識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從而加速心肺復蘇相關技能傳播和推廣,增加心肺復蘇社會影響力。但目前我國中學生教育體系對急救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11],加之受到培訓人員專業(yè)技能不足[12],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13]等因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中學生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欠佳。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在接受專業(yè)急救知識培訓后,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均能有大幅度提高[14]。本研究在給學生進行心肺復蘇理論知識結合操作技能的培訓后,所有學生的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相比培訓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證明心肺復蘇技能培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根據人類遺忘曲線規(guī)律,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學生現階段掌握的知識如果不及時鞏固就會逐漸被遺忘。許多關于中學生急救教育培訓的研究在學生短期培訓學習后隨即進行效果評價,卻未建立長效的復習和考核機制,這樣得出來的結果在短期內是可觀的。洪海燕等[15]人研究發(fā)現,CPR受訓者在接受專業(yè)培訓后一段時間后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技能丟失,即使是專業(yè)的臨床醫(yī)護人員,在接受CPR培訓3年后,若不及時接受復習,也會存在遺忘現象,其考核成績也會回落到培訓前水平。呂娟等[16]人研究認為根據不同的培訓方法,臨床護士初次培訓3或者6個月后接受復習,才能夠使CPR知識與技能得到鞏固。因此,CPR更應重視平時的培訓積累[17]。有研究[18]也發(fā)現,在初次接受急救相關知識培訓后6個月對502名初中生進行復習,學生急救知識考核合格率相比剛培訓完又提高了25.5%,說明定期復習心肺復蘇知識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急救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延長受訓者在培訓后技能保持時間意義重大。本研究也考慮到短期取得的效果可能會隨著時間延長而衰弱,故根據定期提問教學法不同周期設置了三個組A、B、C,來驗證定期復習的必要性,研究結果證明復習間隔周期越短,學生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得分越高,證明學生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地越牢固。同時結果顯示培訓完12個月后,實驗組A、B、C理論知識和技能得分組間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考慮到定期提問教學法在實際運用時的成本和效率,相對每個月和每2個月復習一次的周期,那么每3個月復習一次是低成本和高效的。
心肺復蘇知識和技能較為復雜,為了更好地幫助受訓者接受和鞏固心肺復蘇知識,有許多研究者都在培訓過程中采用了創(chuàng)新培訓方法,如觀看自助錄像[19]、計算機模擬[20]、網絡平臺培訓[21]、PWW教學法[22]等,這些培訓方式相比于傳統(tǒng)授課式教學更加方便直觀,提高了培訓的趣味性和受訓者的學習熱情,可以幫助受訓者隨時隨地學習理解記憶心肺復蘇知識,從而使得培訓效果更加明顯。本研究結合中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特點以及生理心理特點,將復雜的心肺復蘇關鍵知識點做成通俗易懂、色彩鮮明、邏輯清晰的宣傳畫報,在課室內醒目之處張貼,把復雜的急救理論知識變成直觀的視覺演示,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大幅降低了培訓成本,鞏固了培訓效果。本研究實驗組D學生CPR知識和技能得分高于對照組學生,說明在沒有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宣傳畫報對于學生鞏固心肺復蘇知識也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在中學生心肺復蘇培訓中,心肺復蘇宣傳畫報色彩鮮艷、知識點突出、價格低廉、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隨時學習。定期提問式教學方便有效、省時省力,培訓人員通過提問、解答、質疑、糾錯等一系列程序,提高了中學生將急救技能理論聯系實際應用的能力。兩者結合應用,可以達到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使中學生長期保持所學急救技能的目的,效果良好,值得在中學生急救教育培訓中推廣。宣傳畫報結合定期提問教學法直觀性、便捷性、持續(xù)性、低成本等諸多優(yōu)點對于全民普及急救技能的作用也意義深遠。在具體實施時候,醫(yī)療機構等公益機構保健部門要加強科教、保健部門間的協(xié)作,根據場景、培訓對象不同,探索多種適宜培訓方式,完善相關培訓制度,深入社區(qū)、學校、廠礦等場所開展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本研究納入的復習周期為1、2、3個月,周期較少,尚需進一步大樣本、多周期的研究,從而為探索宣傳畫報結合定期提問教學法在中學生心肺復蘇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提供更加可靠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