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磊
◆摘? 要:王朝文化的滅亡以后,女性雖然可以成為文學的享受者,但不能積極參與創(chuàng)作活動。到了明治時代。女性在有自我表現(xiàn)欲望的時候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壓抑。其中所寫的女性文學,是怎樣的內客,又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田邊花圃、桶口一葉等被文學所吸引的女作家登場并活躍在文壇。本文章概述了明治文學史上輝煌的女性們,并論述了其文學特點。
◆關鍵詞:明治時代;女流作家;文學特點
明治時代的政府成立后,還沒來得及喘息就引進了西歐的文明,通過國會的開設,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即使時代變了,人類生活的艱辛也不會改變。特別是在時代的轉型期,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工作性質和經濟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但人卻很難跟上時代的變化。
一、從文明開化中別排除的女性
自江戶時代以來,女性被認為是天生愚蠢的存在,被禁錮在家庭這一私人領域。但是,明治維新以后,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地推行近代化政策。例如,1872年,學制的制度被發(fā)布,男女都能夠接受義務教育。同時,在文明開化中起到主導作用的福澤諭吉在其論著中也寫道:“男人也是人,女人也是人?!睉撚泻芏嗯云诖约核幍臓顩r有所改變。
但是,文明開化的恩惠只限于男性,女性被排除在外。即使政府一開始就改變了保守政策。但是,國民的尊嚴是有的。雖然開始了義務教育,但是和男生相比女生的入學率相當?shù)汀A硗?,在自由民權運動中女性開始活動后,政府在1870年的《集會及政社法》中,禁止了女性的政治活動。政府和男性社會一如既往地將女性愚蠢地封閉在私人領域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二、懂得自我表現(xiàn)的女性們
女性不需要教育,這是世間一般的常識。如果允許的話,那就是為了家庭的需要,以平假名為中心的讀寫。也就是說,只要有實用的最低限度的能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就不需要了。但是,如果女兒希望得到更多,通常會受到某種壓抑。因為對社會來說,讓女性保持愚蠢的狀態(tài)比較好。江戶時代以來的教科書《女大學寶箱》中要求女性一味順從,說“無論什么事都要把自己讓給自己,順從丈夫”,就是這個原因。如果女性能夠獨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社會就很難對待女性,也很難利用女性。另外也給了女性超出要求的知識,不讓女性擁有自我。盡管如此,還是有女性受到文明開化言論的刺激,求知欲覺醒。她們對這種壓抑進行頑強的抵抗,學習知識,甚至希望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女流文學”的誕生
1887年左右,用當時的語言來說,“閨秀作家”也就是“女作家”登場,“女性文化”誕生了。但是,“女流文學”“女流文化”這兩個詞是有差別的。沒有與“女流”對應的“男流”一詞。因為男性從事文學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需要那樣的語言吧。另一方面,“女性用語”是“旁觀者”。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1955年左右。之后,有實力的女作家陸續(xù)登場,在現(xiàn)代已經變成了旁觀者的語言,沒有歧視性語感的“女作家”“女流文化”等用語已經變得普遍起來?;氐绞税似吣陼r,田邊花圃、清水紫琴、樋口一葉等女作家登場,她們的小說很多都描繪了圍繞女性的現(xiàn)實問題。
四、“女流文學”的特點
(一)花圃與紫琴——結婚與離婚
社會想要讓女性留在家里,換言之,這意味著對于女性來說結婚是一種生存的途徑。因此,在小說中,結婚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女性會在結婚市場上被選為男性,變得幸福呢。描寫這一幕的是田邊花圃的“藪之鶯”(1888年),沉迷于西洋,以自己的想法選擇了對方的浜子結婚失敗,具備傳統(tǒng)的婦德的秀子開始看了之后幸福的結婚。這是一個將社會對女性進行說服的言論原封不動地祖述出來的內容。在結婚市場上,接受的立場更強,被接受的立場較弱,坦率地接受才是明智的吧。
但是,當時的實際結婚,如果被選為對方的男性還好說,大多是受到家長的強制。描寫這樣的婚姻悲劇的是清水紫琴的《破碎的戒指》,主人公“我”和父親決定的對象沒有興趣就結婚了,但是知道丈夫在結婚之前就一直有關系的女性,很苦惱。不久,接觸到了西方的女權主義,希望能夠矯正丈夫的行動,但是越努力反而越失敗,最終走向了離婚。最后“我”希望,世上的少女們都不要經歷自己這樣的失敗,能從事自己想要的工作。
據(jù)說刊登了這部小說的《女性雜志》,越是加印越暢銷。因為對于女性讀者來說,強制結婚和之后不幸的婚姻生活并不是別人的事。而且,當時不管理由如何,離婚都是女性的恥辱。但是,從這個“我”中無法讀出羞恥意識。另外,為了同性而努力,以女性之間的團結為目標的地方也很新穎。
(二)樋口一葉——貧困與女性
父親死后,成為女戶主的樋口一葉為了生計而立志成為小說家。一味地讓家里人擔負起撫養(yǎng)自己的義務。雖然不得不經歷經濟上的辛苦,但從結果來看,對社會和人類的看法卻越來越深了。其他女作家所描繪的主要是中產家庭的女性,而一葉所描繪的則是貧窮階層的女性們。
在一葉的作品中居于中央的大多是可憐的窮人。原因大概是她沒有多余的邪惡思想,拼命地過著健康的每一天。而且,從現(xiàn)在的想法來看,一葉等于沒有學問。二十多歲的人缺乏人生經驗,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男尊女卑是貫徹始終的。
但是,當我們走近她的生活方式、作品的細節(jié)、日常的想法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她有很多我們誰都能理解的非常普通的一面。比如在《青梅竹馬》中,一葉被街頭巷尾聽到的歌曲和音樂所打動,深切地感受到了興高采烈的樣子,人是無法用語言去編織那些無法打動人心的東西的。
五、結語
藝術是永恒的。無論什么時代的、什么人的作品,只要是優(yōu)秀的東西,就會永遠留存。以上的女性作家們的生活的明治時代,帝固根據(jù)議會的開設,因事發(fā)雖說是具備了近代國家的形態(tài),甚至沒有給女性公民權,多么黑暗,身著深色時代和社會的思考的時候,這種女性文學的受容,我們的態(tài)度也必須被修正。這些女作家們發(fā)出了躲避這樣的社會的聲音,是近代女性的黎明之星。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女性就學率的提高和女子教育的高級化,女性的表現(xiàn)欲望更加高漲。在這種情況下,女性雜志《青踏》創(chuàng)刊了,并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論。雖然問題并沒有馬上得到解決,但很明顯這是與現(xiàn)代女性文學的活躍息息相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