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錫革,張敏
(葫蘆島惠好醫(yī)院婦產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1)
前置胎盤是嚴重影響母嬰健康的產科并發(fā)癥,多發(fā)生于妊娠晚期,易造成胎位不正、產褥感染、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等,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發(fā)育。臨床針對前置胎盤患者主要采用剖宮產術幫助其分娩,可較好的保證母嬰安全,但前置胎盤位置較特殊,術中剝離胎盤后,血竇閉合難度大,止血困難,易誘發(fā)PPH,造成患者嚴重貧血、失血性休克等,嚴重者需切除子宮,對其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1]。目前,臨床治療PPH常采用B-Lynch縫合術,可在維持生殖器官完整性的基礎上,有效治療PPH,同時,結合藥物治療,可加強子宮下段收縮,減少出血量,增強治療效果?;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懺谇爸锰ケPPPH中聯合應用低位BLynch縫合術及米索前列醇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前置胎盤PPH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常規(guī)組(n=31)和觀察組(n=29)。觀察組年齡22~41歲,平均(30.52±3.47)歲;孕周34~38周,平均(36.07±1.04)周;中央性前置胎盤6例,部分性前置胎盤8例,邊緣性前置胎盤15例;初產婦10例,經產婦19例。對照組年齡23~42歲,平均(30.86±3.69)歲;孕周34~38周,平均(36.18±1.05)周;中央性前置胎盤5例,部分性前置胎盤9例,邊緣性前置胎盤17例;初產婦11例,經產婦20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前置胎盤診斷標準者[2];經超聲檢查確診者;行剖宮產術,產后出血量>1 000 mL/24 h者;存在凝血功能受阻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精神疾病者;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妊娠期合并癥者;存在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異常者;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史者。
1.3 方法
1.3.1 常規(guī)組 常規(guī)組實施縮宮素聯合8字間斷縫合術。剖宮產術中,盡可能遠離胎盤位置做子宮切口,娩出胎兒后,采用10 U縮宮素注射液(深圳翰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171,規(guī)格:10 U)注射子宮體,剝離胎盤后,存在活動性出血于子宮下側剝離面,使用縮宮素20 U行靜脈輸液,在子宮不收縮、胎盤剝離、出血區(qū)域等位置,實施8字間斷縫合術。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低位B-Lynch縫合術聯合米索前列醇。剖宮產術中,盡可能遠離胎盤位置做子宮切口,娩出胎兒后,采用縮宮素10 U注射子宮體,剝離胎盤后,存在活動性出血于子宮下側剝離面,采用0.4 mg米索前列醇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98,規(guī)格:0.2 mg/片)納肛,置入深度>4 cm,并在5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加入20 U縮宮素,行靜脈滴注;同時向腹腔外脫出子宮,對子宮下側雙手加壓,并對子宮體雙手加壓,待出血量減少后,實施低位B-Lynch縫合術;下推膀胱,完全顯露子宮下側,選擇距子宮右側緣2~3 cm、前壁切口下緣4~5 cm處進針,即經典B-Lynch縫合術進針點下1~2 cm處作為第一進針點,在靠近宮頸內口水平處進針,縫線穿入宮腔距子宮右側緣4 cm、從切口上緣3 cm處出針;在右側宮角距宮底3~4 cm處,拉線加壓;向后壁由宮底垂直拉縫線,向宮腔經右側骶韌帶水平內側縫合,并從左骶韌帶內側水平出針,繞過左右側宮底對稱處,將子宮前壁左側切口上下緣縫合;對縫線兩端進行牽拉,并收緊、結扎后,進行子宮切口常規(guī)縫合;探查陰道流血狀況,有所緩解后,關腹。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3],顯效:陰道內積血基本消失,無血液自切口處外溢,出血減少,且出血量<50 mL/h,子宮收縮情況較好;有效:陰道內出血量>50 mL/h,但病情穩(wěn)定;無效:患者意識模糊,子宮按壓陰道有積血,出血增多或未減少。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術中、術后2 h、術后24 h出血量,測量方法,容積法:術中吸凈羊水,并記錄羊水量,術后將負壓瓶內液體加上紗布吸血量并去除羊水量,為失血量;面積法:術中使用顯影線紗布,30 mL為單層浸濕血量;稱重法:失血量=(接血后敷料濕重-接血前敷料干重)/血液密度。③比較兩組手術、惡露持續(xù)及住院時間。④比較兩組嘔吐、惡心、手術感染、腹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55%,高于常規(guī)組的74.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同時間段出血量比較 術中、術后2 h、術后24 h,觀察組出血量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出血量比較(±s,mL)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出血量比較(±s,mL)
組別 術中出血量 術后2 h出血量 術后24 h出血量常規(guī)組(n=31)924.51±134.2795.29±21.4266.73±10.59觀察組(n=29)767.82±135.5460.68±13.6438.58±7.47 t值4.4977.40711.823 P值0.0000.0000.000
2.3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惡露持續(xù)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惡露持續(xù)時間(d) 住院時間(d)常規(guī)組(n=31)70.43±9.1542.69±3.957.29±0.85觀察組(n=29)58.57±8.6132.94±3.616.77±0.62 t值5.1629.9592.692 P值0.0000.0000.009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嘔吐1例,惡心1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34%(3/29);常規(guī)組嘔吐1例,惡心1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68%(3/31);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9,P=0.931)。
目前,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是PPH,其發(fā)生與子宮收縮乏力、胎盤植入、凝血功能障礙等因素相關,而前置胎盤致宮縮乏力是主要因素,易造成患者失血性休克、產褥期感染,嚴重影響身體健康[4]。前置胎盤是妊娠期女性嚴重并發(fā)癥,病因與清宮術、人工流產、剖宮產、多產等因素有關,是指在孕28周后,子宮下段附著胎盤,甚至宮頸內口被胎盤下緣覆蓋,而胎兒先露部高于該位置。剖宮產術是前置胎盤患者常用的分娩方式,但因子宮下段具有豐富的血竇及血管,平滑肌較少,且由結締組織構成宮頸區(qū)域,收縮力差,肌肉組織薄弱,在術中不能完全剝離附著的胎盤,同時在娩出前置胎盤后,血竇難以關閉,易造成PPH,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為提高母嬰生存質量,減少產后出血量,實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尤為重要。
縮宮藥物是防治PPH的有效手段,可促進子宮收縮,快速止血,前列腺素制劑、米索前列醇、麥角新堿、縮宮素等是公認治療PPH的一線藥物。其中,應用縮宮素是傳統(tǒng)治療產后止血的手段,可在短時間內刺激子宮強制性收縮,并壓迫子宮基層血管,以達到止血的效果,但部分患者存在出血高危風險,單一使用縮宮素治療效果欠佳;同時該藥物不能增強宮頸平滑肌的收縮力,對宮頸平滑肌松弛誘發(fā)的出血治療效果差;另一方面,應用縮宮素后,易被腸、胃、肝滅活,且胎盤產生的催產素酶可將其清除,僅在較短的時間段內維持子宮收縮,整體治療效果欠佳。米索前列醇作為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可有效刺激子宮平滑肌張力增強,增加子宮內壓力,以促進子宮收縮。本研究通過肛門給藥,可在數分鐘內使血漿活性代謝產物升至峰值,半衰期為1.5 h左右,作用時間長,可有效改善產后2 h出血情況;同時,可在作用靶器官近距離處發(fā)揮藥效,并經黏膜吸收,對體循環(huán)產生效果,其生物利用度高,無肝臟首過效應,經脫酯化后形成游離酸,并保留藥理活性[6]。因此,聯合應用縮宮素及米索前列醇,可發(fā)揮互補作用,有效彌補個體藥敏差異及藥效時間差異,止血效果顯著,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在此基礎上結合低位B-Lynch縫合術,尤其是伴有藥物治療障礙的患者,利于快速止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常規(guī)B-Lynch縫合術止血效果顯著,操作簡單,術后并發(fā)癥少,但對前置胎盤PPH患者,因胎盤處于較低位置,不易縫合子宮下端,且易出現胎盤剝離面出血、胎盤粘連,傳統(tǒng)縫合效果差[7]。因此,針對子宮下段及體部的血管,本研究采用低位B-Lynch縫合術,術中將縫合點向切口下緣下移,使子宮壓迫范圍擴大,并促使子宮前、后的長度出現差異,降低后壁下緣、手術切緣水平前的進針點,形成前屈狀的子宮狀態(tài),有助于增強止血效果[8-10]。此外,側向背帶可均分子宮表面壓力,進而切割子宮表面線,利于組織間不貼合,減少引流不暢的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術中、術后2 h、術后24 h,觀察組出血量均低于常規(guī)組,手術時間、惡露持續(xù)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P<0.05),但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在前置胎盤PPH中聯合應用低位B-Lynch縫合術及米索前列醇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出血量,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幫助患者早期恢復身體健康,回歸正常生活。分析原因為,低位B-Lynch縫合術及米索前列醇聯合應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應用米索前列醇可維持子宮收縮良好,減少子宮收縮乏力造成的PPH,在短時間內阻斷子宮血流,為醫(yī)生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避免術中操作損傷導致的出血;同時,聯合低位B-Lynch縫合術,通過針對性的降低縫合位置,利于擴大子宮壓迫區(qū)域,顯著增強壓迫止血作用,有效降低出血量,增強治療效果。此外,該方法不良反應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操作簡單,易于推廣,同時止血迅速,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顯著縮短住院時間,縮短產后惡露時間,進而達到較好的子宮復舊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前置胎盤PPH中聯合應用低位B-Lynch縫合術及米索前列醇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出血量,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