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榕 王新革 王金 雷家琪 張照欣 李德華
種植術后并發(fā)癥是種植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分為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和種植體周圍炎。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病變局限于黏膜,不伴隨進行性邊緣骨吸收[1],患病率約為 43%~50%[1-2]。種植體周圍炎的病變突破軟組織封閉,伴隨邊緣骨吸收[3],患病率約為12%~40%[1]。種植體周圍黏膜炎不治療可能發(fā)展成種植體周圍炎,治療則可能恢復健康[4]。由于種植體周圍炎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早期診斷、治療種植體周圍黏膜炎,防止其進一步發(fā)展至關重要[5]。
在動物體內(nèi)誘導種植體周圍黏膜炎是研究其防治的基礎,主要方法為菌斑自然堆積法和絲線結扎輔助菌斑堆積法。Martins等[4]發(fā)現(xiàn)菌斑自然堆積6周后比格犬出現(xiàn)種植體周圍黏膜炎,17周后出現(xiàn)種植體周圍炎;Berglundh等[6]通過菌斑堆積3周在比格犬口內(nèi)誘導了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在作者的另一項實驗中,菌斑堆積90 d后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狀態(tài)仍然持續(xù)[7]??梢娋咦匀欢逊e法誘導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時效性不佳,且誘導時間不易控。
Trejo等[8]通過絲線結扎輔助菌斑堆積法在恒河猴口內(nèi)誘導了種植體周圍黏膜炎,作者用絲線在種植體周圍結扎1周后取出,待菌斑自然堆積2周后再用絲線結扎3周,但未說明絲線結扎的位置,若絲線結扎在齦溝內(nèi),則可能破壞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封閉,引發(fā)異物反應,誘導種植體周圍炎,且多次操作增加了動物麻醉的風險。Schou等[9]通過齦緣絲線結扎3周在食蟹猴口內(nèi)誘導了種植體周圍黏膜炎,但缺乏對結果的全面評估。
本實驗擬采用頸緣絲線結扎輔助菌斑堆積法誘導種植體周圍黏膜炎,并通過口內(nèi)檢查、探診、齦溝液檢測、影像學檢查證明其可靠性,為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研究提供參考。
1.1.1 實驗動物 12月齡雄性比格犬3只,體重13 kg左右(成都達碩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本實驗已通過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動物倫理委員會審批。
1.1.2 主要實驗儀器與試劑 速眠新 II(吉林圣達動物藥品有限公司);戊巴比妥鈉(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動物實驗中心);復方鹽酸阿替卡因注射液(碧蘭公司,法國);種植體(TL,LN,3.3 mm×8 mm,江蘇創(chuàng)英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愈合帽(1.5 mm,江蘇創(chuàng)英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種植機(西諾普公司,瑞士);0.25 N壓力敏感探針(科爾公司,瑞士);30號吸潮紙尖(北京達雅鼎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3-0絲線(上海金環(huán)醫(y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數(shù)字化牙片機(西諾德有限公司,德國)。
1.2.1 牙拔除術 比格犬術前8~12 h禁食禁水,于臀大肌注射速眠新 II(0.1 mL/kg)與 2.5%戊巴比妥鈉溶液(0.5 mL/kg)進行麻醉。用1%碘伏進行口內(nèi)消毒,碧蘭麻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微創(chuàng)拔除比格犬下頜第二至四前磨牙,間斷縫合。術后3 d皮下注射安痛定(0.2 mL/kg,1次/d),術后 1周皮下注射青霉素(10 000 U/kg,1次/d)。
1.2.2 種植體植入術 愈合3個月后行種植體植入術,麻醉及用藥同前。翻開黏骨膜瓣,平整骨面,逐級備洞,下頜每側植入3顆種植體,植入扭矩為35 N·cm,種植體的粗糙面上緣與骨面齊平,種植體之間和與牙之間距離7 mm,安裝愈合帽,間斷縫合。術后軟食喂養(yǎng),種植體和其余牙每周刷3次。
1.2.3 分組 使用SPSS 22.0軟件生成隨機數(shù)組,將每只比格犬的左右側隨機分為健康組(PH)和黏膜炎組(PM)。每組種植體數(shù)為9顆。
1.2.4 絲線結扎 于比格犬臀大肌注射速眠新II(0.03 mL/kg)與 2.5%戊巴比妥鈉溶液(0.2 mL/kg)進行麻醉。黏膜炎組種植體在植入后第8~11周結扎3-0絲線,絲線結扎位置為愈合帽-種植體連接處,位于齦緣上,結扎期間停止種植體周圍衛(wèi)生維護。
1.3.1 口內(nèi)檢查 檢查每個愈合帽的近中頰面、正中頰面、遠中頰面以及舌面,按下述標準進行記分:
牙齦指數(shù)(GI):0,牙齦健康;1,牙齦輕度炎癥:牙齦的顏色有輕度改變并輕度水腫;2,牙齦中度炎癥:牙齦色紅,水腫光亮;3,牙齦重度炎癥:牙齦明顯紅腫或有潰瘍,并有自動出血傾向。
菌斑指數(shù)(PI):0,齦緣區(qū)無菌斑;1,齦緣區(qū)愈合帽表面有薄的菌斑,但視診不可見,若用探針尖刮可見牙菌斑;2,可見中等量菌斑;3,大量軟垢;每顆種植體的記分為記分之和除以4,每組記分為種植體記分之和除以數(shù)目。
取出黏膜炎組的絲線,所有種植體更換新愈合帽,每顆種植體探診頰舌側兩個位點,記錄探診出血指數(shù)(BOP)、探診深度(PD)。
1.3.2 齦溝液檢測 剪去吸潮紙尖尖端5 mm,6根一組置于Ep管中,電子天平稱重。棉卷隔濕,氣槍輕吹種植體及周圍牙齦,2 min后將吸潮紙尖插入種植體頰、舌側的近中、正中、遠中齦緣下1 mm,30 s后取出,若紙尖沾有血液和唾液,則棄去該管,間隔2 min重復取樣,然后將吸潮紙尖放回原Ep管稱重,按1 g/mL換算成齦溝液體積。剪除吸潮紙尖干燥段,保留濕潤段,加入200μL PBS緩沖液,混勻5 min,離心5 min(4℃、3 000 r/min),置于 -80℃冰箱保存。檢測前將齦溝液標本恢復至室溫,混勻2 min,用酶聯(lián)免疫反應(ELISA)測定 IL-1β、IL-6、TNF-α含量。
1.3.3 影像學檢查 兩組在第 8周與11周拍攝X線片,以種植體的直徑為參照,測量種植體近遠中兩側骨結合頂點(BCI)到種植體肩臺(IS)處的距離。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用±s表示,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實驗動物健康,種植體骨結合良好,未出現(xiàn)松動、脫落。
健康組愈合帽表面無明顯軟垢,種植體周圍牙齦色澤、質地正常;黏膜炎組9個愈合帽在絲線結扎3周后表面均覆蓋大量軟垢、菌斑,牙齦出現(xiàn)紅腫(圖1),且 GI、PI明顯上升(P<0.001)(表 1)。
圖1 口內(nèi)觀察Fig 1 Intraoral observation
黏膜炎組種植體在絲線結扎3周后BOP顯著高于健康組(P<0.001),2組PD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 1)。
表1 口內(nèi)檢查結果Tab1 Intraoral examination results
2組種植體在第11周時齦溝液重量和IL-1β、IL-6、TNF-α含量存在顯著差異(P<0.05)(表 2)。
表2 齦溝液量及其中炎癥因子含量Tab 2 Volume of gingival fluid and inflammatory factor content
2組在第8與11周時IS-BCI的長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即邊緣骨水平穩(wěn)定(圖 2)。
圖2 影像學檢查Fig 2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表3 影像學檢查結果 (mm)Tab 3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results (mm)
研究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動物包括犬、靈長類動物、小型豬。犬具有操作方便、易于維護衛(wèi)生的優(yōu)點,且骨骼微觀特點與人類相近,拔牙創(chuàng)愈合周期、骨愈合周期與人類相似,因此應用最為廣泛[10]。靈長類動物下頜骨的解剖學特征要求植入減徑種植體,且動物購買和飼養(yǎng)價格昂貴,在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研究中很少使用[10]。小型豬的骨愈合周期等還需要更多的研究[11]。因此本實驗選用比格犬作為實驗動物。
比格犬下頜第一前磨牙位于尖牙牙根上方,且距離頦孔較近,因此通常在第二前磨牙至第一磨牙區(qū)域植入種植體。種植體直徑宜選“窄”(3.0~3.75 mm)或“超窄”(<3.0 mm),種植體長度宜選“短”(6~10 mm)或“超短”(≤6 mm)[12]。
比格犬邊緣骨水平在種植體植入術后3~5周穩(wěn)定[13],骨結合率在第4周穩(wěn)定[14],結合上皮寬度在第6周穩(wěn)定,軟組織屏障在第6~8周成熟[15],因此本實驗的絲線結扎起始時間為種植體植入術后第8周。
比格犬的牙齦厚度約(1.723±0.281)mm,齦溝深度約1 mm[16],使用軟組織水平種植體能排除二期手術對黏膜的影響,1.8 mm穿黏膜高度也使愈合帽-種植體界面結扎的絲線位于齦緣,不進入齦溝內(nèi),排除了絲線對軟組織封閉的影響。
黏膜炎組種植體周圍組織均出現(xiàn)炎癥表現(xiàn),牙齦指數(shù)、菌斑指數(shù)、探診出血指數(shù)、齦溝液體積和IL-1β、IL-6、TNF-α含量顯著高于健康組,兩組探診深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兩組邊緣骨水平均穩(wěn)定。上述結果表明齦緣絲線結扎3周可以誘導比格犬種植體周圍黏膜炎。
本實驗改良了絲線結扎誘導比格犬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方法。結果表明,齦緣絲線結扎3周可以誘導比格犬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為種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研究提供了參考,而結扎時間及材料對炎癥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