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中岳
2003年7月21日,《書法報》一版“書壇人物”刊發(fā)了鑄公先生撰寫的《編輯·書家·印人——樊中岳》一文。有關硬筆方面的內(nèi)容,鑄公先生說:“在《書法報》工作的同仁,都有一專多能的本事,中岳兄除了他肩負的行政工作外,還擔負著《書法報》‘硬筆書法’專版的任務。這既是一個普及書法知識,培養(yǎng)和團結(jié)青年書法愛好者的園地,同時也是一個硬筆書法藝術和信息交流的平臺,其中‘硬筆書天地’‘我來寫幾筆’‘名人硬筆書’等專欄,辦得活潑而受讀者的歡迎。中岳兄最讓人尊敬的,是他對工作的專注與熱愛,他作為《書法報》硬筆書法專欄的責任編輯,做的是漢字書寫藝術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因此他關注并了解全國硬筆書法的活動與狀況,身體力行地投入工作,自發(fā)便成為這方面的權威與專家,他書寫或編撰出版的《中國硬筆十家字帖·篆書冊》《當代中國硬筆書法21家字帖》《鋼筆大字叢帖·楷書·隸書·篆書》及《鋼筆行書教程》(與谷有荃先生合作)等,不僅是精美的習字范本,也是優(yōu)秀的硬筆書法教材,在全國硬筆書法界享有聲譽”。
鑄公先生撰文時任《書法報》社的總編輯,他說這么多這么好,既是對我工作的肯定和褒獎,也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自2003年退休后,我打算放下一些事,比方說盡可能少的參加硬筆方面的活動,把精力用在書法篆刻藝術的提升上。時間過得真快,15年沒怎么參加硬筆界的活動,很多事都淡忘了,這時再談我的硬筆人生,只能講講記憶較為深刻的幾件事。
論文《篆刻藝術與鋼筆書法之比較》入選“首屆中國鋼筆書法理論研討會”,應該說是我硬筆人生中比較重要的一件事。
1987年6月,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社邀請我參加長沙“首屆中國鋼筆書法理論研討會”,論文《篆刻藝術與鋼筆書法之比較》在研討會上作交流。
論文的立意,堅韌的刻刀能在印章石面上創(chuàng)作篆刻藝術作品,為什么我們不能利用鋼筆已有的彈性在紙面上書寫優(yōu)美的鋼筆字呢?意在鼓勵青年人能參與鋼筆書法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像篆刻家握刀耕石那樣,充分利用鋼筆的特性及長處,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鋼筆書法藝術作品。
在“首屆中國鋼筆書法理論研討會”上,我閱讀了《關于硬筆書法理論構(gòu)建的設想》《硬筆書法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硬筆書法技法》《如何重視硬筆書法普及及教學中的問題》等論文。同時,在論文研討中,聆聽了前輩姜東舒、黃若舟、林似春等先生對書法藝術的感悟及論述,聆聽了全國各地藝術家的精湛發(fā)言。
參加“首屆中國鋼筆書法理論研討會”的學術討論,使我對鋼筆書法藝術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這對我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有較大的幫助;不僅如此,現(xiàn)在回頭看來,研討會的收獲,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書法報》硬筆欄目的保留及拓展,有利于我擔任“硬筆書法”欄目責任編輯的幾年里,能較好地把握全國硬筆書法藝術的動態(tài),較好地完成本欄目的編輯工作。如《名人硬筆書》(專欄),獲得湖北省專業(yè)報記者協(xié)會頒發(fā)的“1997年度湖北省專業(yè)報好新聞二等獎”等。
2021年春為湖北荊州馬山題:馬山民歌大舞臺
在戴浩書先生的領導下,有馬萬程先生的幫助及主席團成員的支持,在我擔任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期間,有幾件事還是可以說一說的。雖說我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我的心力不壞。擔任秘書長,心中想的是湖北硬筆書法事業(yè)的興旺與發(fā)展,力盡所能為湖北硬筆書法事業(yè)做點事。
一是研究會主管領導的變更及更名。變更研究會的主管一直是我的一個心病。變更前,研究會的主管領導機關是湖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說實在的,社科聯(lián)的領導和社科聯(lián)組聯(lián)處的領導對我們研究會非常關照,從感情上講我們舍不得脫離他們的領導關系。但我認為,硬筆書法與寫字不同,要提高硬筆書法的地位和影響,適應硬筆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協(xié)會必須爭取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管,省一級的硬筆書法組織應該像湖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一樣,是藝術家的群團組織。由我提議經(jīng)主席團集體研究,決定研究會的主管由湖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變更為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同時研究會更名為“湖北省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
變更主管也好,更名也好,那真是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副會長王臻良同志年富力強,不僅支持這件事,又熱心辦理此事,我請王臻良同志一起跑此事,還有個想法是鍛煉他,也可以說考察吧。我們倆帶著報告向省社科聯(lián)和省文聯(lián)匯報,得到他們的支持與理解,同意了研究會變更主管的意見。但是,在申報辦理中有兩個問題比較麻煩。一是省民政廳有規(guī)定,變更主管必須有審計部門的財務審計報告。還有一個難題是湖北省文聯(lián)下屬有一家書法家協(xié)會,省文聯(lián)分管領導不同意“湖北省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這個名稱,其理由是,如果省文聯(lián)同意設置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那么音樂家協(xié)會中的鋼琴家、笛子演奏家勢必都可成立鋼琴家協(xié)會、笛子演奏家協(xié)會。雖說領導這么講有一定道理,但我們的初衷還是要更名為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僅為協(xié)會的名稱,我和王臻良三番兩次找省文聯(lián)領導,繼續(xù)申述我們的愿望。文聯(lián)領導有水平、有方法、有策略,領導在表示同情和理解的情況下終于滿足了我們的想法,同意了“8+3”的名稱,8是“湖北省硬筆書法家”,這8個字,我和王臻良還是蠻高興,符合我們的初衷及更名的愿望。后3個字是“聯(lián)誼會”,我們一時間接受不了,我倆愣住了。領導見狀又給我們支了個招,協(xié)會做活動“湖北省硬筆書法家”的牌子一樣掛,協(xié)會會員還是書法家,“聯(lián)誼會”三個字可以“虛”一點嗎。文聯(lián)領導這么一說,我們無言以對,也無力辯解了,原“湖北省硬筆書法研究會”這才更名為“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lián)誼會”。
關于協(xié)會財務審計,問題是事務繁瑣,協(xié)會當時還沒有辦公地,審計事務所的工作人員請來后就在《書法報》社辦公室擠了兩張桌子辦公,財務會計是兼職的,也要請來一起對賬。好在財務上沒什么大問題,有些事還得我們到場作些說明。
辦理變更時正是武漢的三伏天,王臻良開車(有時我打的)多次跑民政廳,記得一次往民政廳報送資料時,我?guī)缀鯖]有耐心了,與工作人員爭執(zhí)起來,好在王臻良同志比較冷靜,為我解了圍。在這次辦理協(xié)會變更的過程中,我佩服王臻良同志的能力、修養(yǎng)及平和的性情,還有他對書法的執(zhí)著,對協(xié)會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我心想王臻良同志是一個不錯的苗子,研究會的幾位主要領導年齡偏大,接班人的事也應該考慮了。
記得是2002年夏天,《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社主編王正良同志一行三人來湖北,他們主要是來《書法報》社“訪問和考察”的,重點了解《書法報》社的管理制度及辦報經(jīng)驗。我是辦公室主任,負責接待,報社安排接待晚餐時,征得書法報社領導的同意,特地請王臻良同志和浙江客人一起用餐,借此機會引薦王臻良認識鋼筆書法界的名人王正良,有利于王臻良同志今后的工作。二王見面后,那場面好不熱鬧,王正良王臻良像兩兄弟,都是高高的身材,還都是一表人才,書法名人,在場的客人都為這次巧安排舉杯喝彩,二王的交流也十分融洽。
2006年,王臻良正式擔任“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lián)誼會”會長職務。個中,我還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十多年來,在王臻良同志領導下,聯(lián)誼會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第二件事是有了自己的“會刊”。在我擔任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期間,有一個“偏執(zhí)”的想法,研究會應該有自己的“會刊”?!皶笔菚T藝術交流的平臺,在我的提議之下,經(jīng)主席團研究,決定編輯出版會刊《中國硬筆書法》雜志,由副會長柳長忠同志擔任執(zhí)行主編(由于精力有限,我只是掛了個總編的虛名)。《中國硬筆書法》2004年第四季度正式創(chuàng)刊,一年四期,共出版26期。
會刊《中國硬筆書法》雜志編輯出版的六年半時間,在硬筆書法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湖北硬筆書法家聯(lián)誼會的地位在國內(nèi)有了明顯的提升。這一點柳長忠同志的貢獻與付出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早期,嚴海南同志參與了《中國硬筆書法》雜志的編輯工作,海南同志的工作非常投入,他的書法及書法理論基礎都不錯,又善于學習,僅僅一年多時間,便成長為一個出色的編輯。這一點,與他今天勝任《書法報·硬筆書法》的主編還是多少有一些聯(lián)系的。
學有專攻,我這輩子,藝術追求的目標十分明確,那就是寫好篆書,在金文的創(chuàng)作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力爭在楚金文的藝術表現(xiàn)上有個人風格,在章草和篆刻的創(chuàng)作上還是那么回事。愛好古文字,在認真學習、整理研究古文字的基礎上,做些探索有所收獲。我的主要精力幾乎都用在主攻方面上,因此時間上看得緊,似乎還比較忙。那么我為什么還要寫鋼筆大字呢?要說原因,也很簡單,1988年中國鋼筆書法雜志社邀請我擔任“首屆國際硬筆書法大賽”評委,此后,還擔任好幾屆全國鋼筆書法大賽評委。大賽評審團的朋友,都是當代國內(nèi)硬筆書壇的宿將,如盧中南、王正良、駱恒光、任平、高惠敏、崔學路、邱明強、顧仲安、趙彥良等,他們大都是1985年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中的大獎獲得者,有成就,有影響,知名度很高。我在硬筆創(chuàng)作方面不大用心,談不上得什么獎,和硬筆界的高人一起工作,還得有幾把刷子,于是我產(chǎn)生了探索創(chuàng)作鋼筆大字字帖的想法,以毛筆書法的優(yōu)勢,書寫幾本鋼筆字帖,拉近與高手名家的距離。
在謀篇布局中,我計劃以毛筆的良好基礎和優(yōu)勢,用較少的時間去書寫“楷書”“隸書”“篆書”三冊鋼筆大字字帖。“楷書”冊選擇瘦金體書寫,記得1964年在部隊當兵時買了一本宋徽宗寫的瘦金體字帖,年輕時臨寫過瘦金體。隸書寫過多年,基礎還可以,“隸書”冊以《張景碑》為藍本?!白瓡眱圆挥谜f,習篆初期寫過“鐵線篆”,基礎更好。
雖說在書寫創(chuàng)作過程還是遇到不少困難,總的來說比較順利,在美術出版社的支持下,《鋼筆大字叢帖·楷書·隸書·篆書》1997年出版發(fā)行了。
說實在的,我這么多年沒怎么參加硬筆界的活動,然而身心,不時還在硬筆藝苑中徜徉。南京《七彩語文》編輯部邀請我為學習硬筆書法的小朋友寫幾句勉勵的話,我用心地寫了。朋友在南寧的教學基地開課了,我要去那里看看硬筆書法教室,說幾點參考意見。而我最為關心的,還是《中國鋼筆書法》雜志和《書法報·硬筆書法》報的成長與發(fā)展。總之,硬筆書法是我今生說不完道不清的那些不離不棄的情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