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海洋
晚上睡覺前,我打開手機上的聽書APP,翻到《唐詩鑒賞》,聽到的第一首是虞世南的《蟬》:“垂矮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人對蟬“棲高飲露”的高潔品格熱情贊美。
進入夏季以來,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聽到了這首虞世南的《蟬》后,才發(fā)現(xiàn)我很久都沒有聽到蟬聲了。自從拆遷搬進小區(qū),環(huán)境清幽,只有那一排排樓房別墅在烈日下靜默著,沒有雞鳴,沒有狗叫,當然更沒有蟬鳴。哪有一塊空地來長樹呀?小區(qū)里只是時不時地傳來收破爛的聲音。
原來家在農村,蟬是尋常的,現(xiàn)在倒成了稀罕物,不禁有點想念那惱人的蟬聲。小時候,房前屋后長滿了樹,到了夏季,那不知疲倦、聲嘶力竭的蟬鳴,常常擾得人睡不著覺,往往還是眾蟬齊唱,你說氣人不氣人。
即使拿著長竹子去趕,也不過是從這棵樹跑到那棵樹,還在你家周圍。還是在蟬鳴聲中睡吧,習慣就好了。
蟬兒一般在高高的樹上,也很機靈,不太容易抓住。一旦掉到草叢里,被我抓住,趕緊用線扣起來,拎著滿村炫耀。有時用手撓撓蟬的腹部,聽它發(fā)出凄厲掙扎的叫聲,我還滿是得意地看著其他眼巴巴望著我的小伙伴,或是和他們手中的天牛換著玩。
長大后,了解到蟬的高尚品質,以及給我?guī)淼臉啡ぃ瑢οs也不是那么討厭了。只是覺得蟬聲太單調,且沒有變化,叫的時間也有點長了,真是長了一副“好嗓子”,現(xiàn)在明白它并沒有用嗓子唱歌,難怪唱不啞嗓子。
上網(wǎng)查一查,原來蟬肚皮上的兩個小圓片叫音蓋,音蓋內側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層膜叫瓣膜,其實是瓣膜發(fā)出的聲音,人們用擴音器來擴大自己的聲音,音蓋就相當于蟬的擴音器一樣來回收縮擴大聲音,就會發(fā)出“知——了,知——了”的叫聲。
蟬為什么要這樣嘶鳴呢?當然是為了美妙的愛情,雄蟬每天唱個不停,是為了引誘雌蟬來交配的。交配后雄蟬死亡,雌蟬產(chǎn)卵后一周之內死亡??梢哉f蟬鳴既是對愛情的追求,也是生命的絕唱。
蟬的幼蟲從卵里孵化出來,待在樹枝上,等到秋風把它吹到地面上,一到地面,馬上尋找柔軟的土壤往下鉆,鉆到樹根邊,吸食樹根液汁過日子,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從幼蟲到成蟲要經(jīng)過五次蛻皮,其中四次在地下進行,而最后一次,是鉆出土壤爬到樹上蛻去千枯的,淺黃色的殼才變成成蟲。由此可見,蟬是見不得天的昆蟲,雖然壽命很長,但是很少在陽光下生活,幾乎一生都在黑暗的地下度過。
看到這里,你會不會和我一樣對蟬產(chǎn)生一點敬意呢?會不會和我一樣聽到蟬鳴不再感到厭煩,而當作它是對愛情和生命的禮贊呢?或是從黑暗中掙脫出來對光明的頌歌呢?真的遺憾,沒有樹的小區(qū),將又是一個沒有蟬鳴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