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曾
我是南方一所職業(yè)院校的老師。和《婚姻與家庭》雜志的緣分到今天差不多11年了。那年有一次上課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女學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名叫《婚姻與家庭》的雜志。
“你年紀輕輕的,干嗎看《婚姻與家庭》?”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那位女生跟我爭辯:“誰說沒結(jié)婚就不能看了?”這小妮子竟然給我上起課來,我讓她課后再跟我理論。
下課后,女學生拿著雜志來找我,說:“我現(xiàn)在是未婚沒錯,但終究還是要結(jié)婚,擁有自己的家庭啊。再說這本雜志也有戀愛秘籍呢!”女孩的媽媽在婦聯(lián)工作,家里常年訂閱《婚姻與家庭》雜志,她說受媽媽熏陶,看《婚姻與家庭》已成了習慣。
我好奇地翻開雜志,竟然看到了臺灣歌手鄭智化的名字,他可是我和男朋友的偶像啊。作者在文章開頭描述了和鄭智化剛見面的情形,他風趣幽默、平易近人,和我們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的根本不一樣。我把雜志帶回家讓男朋友看,他看完后連連稱贊,說這篇文章把鄭智化寫得特別生動形象。
女學生家在本地,每周末都會回家。聽我說《婚姻與家庭》里的文章還不錯,她一口氣給我?guī)Я?0本雜志。我對里面的人物專訪、親情故事都特別感興趣。我是教寫作課的,只要是文字優(yōu)美、故事感人的文章,我都會認真地拜讀。寫得特別好的文章,我會在課堂上讀給學生聽。
半年后,我去郵局訂閱了《婚姻與家庭》雜志。因為我和戀愛7年的男友走進了婚姻殿堂,可以“名正言順”地看這本雜志了。
原以為結(jié)婚只是多了一紙證書,實際上根本不是。戀愛時有情飲水飽,根本看不到對方的缺點,婚后我們動不動就為雞毛蒜皮吵架。有一次,我倆為在家做晚飯還是出去吃爭論不休,最后我干脆不吃了。肚子咕咕叫的時候,老公端來了一盤酸辣土豆絲。這是我的最愛,老公說之所以給我做這道菜,是《婚姻與家庭》有篇文章說過,給心愛的人做他最喜歡的菜肴,無論好吃與否,對方都會特別感動,兩個人的感情也會突飛猛進。酸辣土豆絲太酸了,但我覺得那是世上最好吃的一頓飯。
9年前懷孕時,我讓老公跟婆婆說,希望她到時能幫我們照顧孩子,但婆婆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說:“我不會帶孩子,你們自己想辦法?!碑敃r我挺不舒服的。但沒想到兒子剛落地,她老人家竟連夜趕過來了。原來我懷孕后,婆婆幫我算過,斷定我肚里的是女兒。她重男輕女,所以不想幫忙。沒想到我生了個男孩,婆婆立馬改變主意了。
如果沒看過《婚姻與家庭》雜志,沒從很多機智兒媳身上取經(jīng),我肯定不會接納重男輕女的婆婆。但所幸這本雜志教了我很多。婆婆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但我從不抱怨,相反總對她說“謝謝”,我也力所能及地做家務(wù),隔段時間就跟她溝通談心。
3年前我生下女兒,回到老家的婆婆又來幫忙照看。未來等女兒上幼兒園了,婆婆就準備回老家和公公安享晚年。但女兒兩歲時,公公突發(fā)重病去世。于是我們賣掉原來的房子,換了一套三室一廳,這樣婆婆就有自己的房間了,婆婆很激動,但嘴上還是說要回老家。我說:“‘有媽的地方,才是家。您要是走了,我們這兒就不叫‘家了?!逼牌偶拥昧飨铝搜蹨I。
“有媽的地方,才是家”這句話是我從《婚姻與家庭》里看到的。我媽媽去世得很早,原來我覺得親媽才是“媽”,但通過和婆婆的相處,我越來越覺得:人心換人心,婆婆也是媽。身邊很多人夸我是好兒媳,卻不知道我之所以做得還不錯,是因為多年來一直有《婚姻與家庭》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