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天恩,龍雁,胡小英
(東莞市長安醫(yī)院 兒科,廣東 東莞 543823)
貧血主要是指由于紅細胞或者血紅蛋白濃度降低,致使氧氣運輸功能 遭受損傷的情況,目前,孕婦貧血的情況較為普遍。妊娠期貧血與宮內生長受限、早產以及低出生體重兒等緊密相關,并會對母嬰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母親貧血與嬰幼兒期貧血緊密相關,妊娠期母體貧血是導致嬰兒早期貧血情況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妊娠期由于胎兒的生長發(fā)育以及血容量需求增加愛,孕婦對于鐵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若鐵攝取不足,則極易導致貧血情況出現(xiàn),進而胎兒出現(xiàn)貧血情況。在嬰幼兒時期貧血是其較為常見的營養(yǎng)不良性疾病,該疾病與多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的缺乏情況有關,其中缺鐵性貧血較為常見[1]。相關研究顯示,通過采用維生素A及維生素D補充的方法能夠對紅細胞生成情況進行影響,從而加速鐵的利用以及動員,進而對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合成產生積極影響,最終改善機體貧血情況[2]。但隨著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單純的采用鐵劑補充的效果并不理想,嬰幼兒營養(yǎng)性貧血的程度以及發(fā)生率并未得到明顯改善[3]。而營養(yǎng)干預是對人們的營養(yǎng)狀況進行改善的重要措施,將該方法應用于對缺鐵性評學患兒的干預中,能夠使其不良飲食習慣得到有效糾正,保證其合理飲食,從而使得營養(yǎng)均衡性得到顯著提升,貧血發(fā)生率顯著降低[4]。因此,本研究經過對缺鐵性貧血的嬰幼兒采用營養(yǎng)干預,以探討其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取2019年1~12月因缺鐵性貧血來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設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6個月至3歲,平均(1.0±0.3)歲,病程2~12個月,平均(6.1±0.7)個月。對照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5個月至3歲,平均(1.1±0.4)歲,病程3~11個月,平均(5.7±0.8)個月。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且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準許。納入標準:①兩組患兒均符合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且其血紅蛋白均低于110 g/L;②均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③患兒家長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先天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②肝、腎等功能器官障礙者;③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干預,注重對患兒的飲食干預,提高其對于鐵質豐富食物的攝入量,為避免地鐵質吸收產生不利影響應注意減少對于乳制品的攝入量,同時聯(lián)合口服維生素C干預,50 mg/次,2次/d。(維生素C片,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1020944)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營養(yǎng)干預,具體為:①對患兒家長進行缺鐵性貧血的相關知識講解,并通過方法健康宣教材料以及定期舉辦健康講座等方式,增強患兒家長對疾病認知,從而樹立對嬰幼兒正確且科學的喂養(yǎng)意識,提高對于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視程度;②針對嬰幼兒需求、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原因以及生理特點等相關知識對患兒家長進行詳細講解,并對其存在的誤區(qū)給予及時糾正,使其能夠幫助嬰幼兒養(yǎng)成較為良好的飲食習慣,在嬰幼兒的日常飲食中應增加含鐵相對豐富且吸收率較高的食物的攝入量,如瘦肉以及動物肝臟等,從而有效降低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在嬰兒4-6個月時添加輔食。兩組患兒均在干預6個月后觀察其效果。
1.3 觀察指標
1.3.1 檢測并比較兩組的血紅蛋白指標,分別在干預前、后抽取兩組患兒的指尖血,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其血紅蛋白指標。
1.3.2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兒家長對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如對貧血知識的掌握、改善方法以及對患兒造成的影響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9.0分析,計數(shù)進行χ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s)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1 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對比。研究組干預后的血紅蛋白水平為(125.2±14.3)g/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2.1±13.8)g/L(P<0.05)。具體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血紅蛋白水平(±s)
表1 比較兩組血紅蛋白水平(±s)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6 98.6±10.7 112.1±13.8研究組 46 99.1±9.5 125.2±14.3 t-1.643 12.511 P->0.05 <0.05
2.2 兩組患兒家長對貧血知識掌握情況對比。研究組患兒家長對缺鐵性貧血基礎知識、缺鐵性貧血改善方法及對嬰幼兒影響等知識的知曉率分別為91.3%、91.3%、95.7%均高于對照組的60.9%、69.6%、71.7%(P<0.05)。具體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兒家長對貧血知識掌握情況[n(%)]
在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及造血系統(tǒng)中,鐵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嬰兒出生4個月后經由母體中獲取的鐵逐漸消耗殆盡,此時其生長發(fā)育較為迅速,造血系統(tǒng)活躍,與成人相比對于鐵的需求量相對較多,若未及時添加輔食以及并進行鐵劑補充,則極易導致貧血情況出現(xiàn)[5-6]。在嬰幼兒中,缺鐵性貧血是其較為普遍的一種貧血疾病,該疾病能夠導致組織供氧困難,進而致使胃腸等器官的血供情況減少,伴隨著病情進展極易造成機體消化功能減弱的情況出現(xiàn),對患兒的身體健康及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7]。目前,對缺鐵性貧血的防治已逐漸成為兒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通過對缺鐵性貧血患兒進行鐵劑補充能夠使其貧血情況得到顯著改善,但鐵劑的吸收極易受嬰幼兒飲食的影響,加之其存在喂養(yǎng)困難及服藥時間較長等情況,從而不利于總體效果的提升[8]。通過才孕婦妊娠期采取營養(yǎng)干預能夠促使產科結局以及嬰兒期的生長發(fā)育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但維生素A、維生素D以及鐵等營養(yǎng)素缺乏的情況均可能導致孕婦妊娠期貧血以及新生兒臍帶血血紅蛋白濃度顯著降低。因此,單純進行妊娠期營養(yǎng)補充是否能夠改善嬰兒期貧血狀況,仍需進一步的證實。本研究中對在我院產科接受缺鐵性貧血治療的嬰幼兒采取營養(yǎng)干預的方案,能夠使其貧血情況得到顯著改善,提升其總體治療效果。營養(yǎng)干預是通過對人們的膳食及飲食習慣等進行科學、合理指導的一種干預方案,該方法能夠有效預防營養(yǎng)不良情況出現(xiàn),從而逐漸受到臨床工作者的廣泛關注[9]。嬰幼兒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家長對于嬰幼兒行為存在較大影響,因此,應通過不斷提升家長的相關健康知識水平,進而為患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yǎng)樹立榜樣[10]。通過采取系統(tǒng)化的健康宣教,能夠使得嬰幼兒家長對于缺鐵性貧血的發(fā)生原因、改善方法以及可能對患兒造成影響等方面的認知得到顯著提升,進而不斷優(yōu)化喂養(yǎng)方式,借助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干預,以便為嬰幼兒提供營養(yǎng)較為均衡的膳食[11]。經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研究組血紅蛋白水平較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兒家長對各種貧血知識的掌握率均較高(P<0.05)。說明,對缺鐵性貧血患兒采取營養(yǎng)干預,能夠使其貧血情況得到顯著改善,提升患兒家長對相關健康知識的認知水平,利于幫助患兒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采取營養(yǎng)干預的方法具有經濟、簡便等特點,且能夠促使嬰幼兒的營養(yǎng)狀況的大顯著改善,對于提升患兒對于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等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2]。在實行營養(yǎng)干預期間,新鮮水果、蔬菜、動物肝臟以及瘦肉等均有助于改善患兒的貧血情況,患兒家長通過對其飲食進行合理調整及安排,能夠積極引導患兒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在降低貧血情況發(fā)生的同時有助于促進患兒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對缺鐵性貧血的嬰幼兒進行營養(yǎng)干預,其貧血的預防效果較好,有助于促使嬰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缺鐵性貧血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利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