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建梅
(浙江安吉健恒糖尿病醫(yī)院,浙江 安吉 3133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通常持續(xù)、纏綿,尤其痛性神經病變嚴重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就更容易出現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通常又反過來進一步加重糖尿病及神經病變[1]。為此筆者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對我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展開對照研究,觀察其對于以上問題的影響以及意義,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展開對照研究,將100例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但最終配合完成研究的病例共85例,其中實驗組43例,對照組42例,脫落病例共15例。實驗組男性20例,女23例,年齡62~68歲,平均(65.2±3.5)歲,病程2~12年,平均(7.1±0.6)年,神經病變病程1~6年,平均(3.5±0.6)年。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2~69歲,平均(66.2±3.1)歲,病程3~12年,平均(7.5±0.8)年,神經病變病程1~8年,平均(4.1±0.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基本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川芎嗪(連通)100 mg于100 mL生理鹽水中靜滴,甲鈷胺(彌可保)500 μg于小壺靜滴,每日一次。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綜合心理行為干預,具體如下:綜合心理行為干預的主要形式:①溝通開導法:通過與病人的語言溝通,進行說理、疏導、安慰等,幫助病人消除各種消極情緒反應[2];②提高認知法:主要通過糖尿病教育來幫助糖尿病人了解糖尿病基本知識,消除一些對糖尿病的認識誤區(qū),提高對疾病的治療信心;③行為誘導法:主要通過帶領病人參與一些具體的活動和進行一些具體行為的干預及指導;④放松訓練法:包括團體的放松訓練和個體的放松訓練。放松訓練前,首先向實驗組病人介紹進放松催眠的基本知識,講解放松訓練的意義及效果,充分調動他們參加及配合的積極性,并進行必要的基本測試和培訓,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讓患者帶上耳麥,播放促進放松的音樂,由經過培訓的醫(yī)生引導病人進行放松訓練。綜合心理行為干預的主要應用:①團體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及神經并發(fā)癥知識的講課,住院期間每周進行三次;②個體心理支持:于整個住院期間,在查房時以及門診隨訪時,給予心理支持和誘導?;颊叱鲈汉蟮淖孕蟹潘捎柧毞椒?。
1.3 療效觀察。于住院治療前及研究結束3個月時,分別進行以下項目的檢測及觀察:①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②神經傳導速度[3];③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漢密頓抑郁量表(HRSD)評分[4]。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處理: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資料描述:計數資料為(n%),計量資料為(±s);差異檢驗:計數資料為χ2,計量資料為t;統(tǒng)計學意義判定標準:P<0.05。
2.1 兩組患者血糖下降差值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統(tǒng)計學對照,盡管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實驗組在治療后下降均值更大,但只有空腹血糖的下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為0.01。而其他兩項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的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下降差值對比
2.2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前后差值比較。對兩組病例均進行了下肢脛神經、腓神經的傳導速度測定,并進行了治療前后自身及兩組間的對照。統(tǒng)計學結果顯示兩組神經傳導速度不管是脛神經還是腓神經,在治療后傳導速度均有改善。但實驗組的改善比對照組更明顯,兩個神經的組間比較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前后差值比較
2.3 漢密頓量表測量治療前后的比較。HAMA、HRSD的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治療后能減少明顯焦慮及抑郁,且優(yōu)于對照組,統(tǒng)計也顯示數據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漢密頓量表測量治療前后的比較
3.1 對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心理的影響。實施多種心理干預方法中,包括一對一的語言溝通、心理疏導、通過講課、教育等來提高認知、糾正偏差及誤區(qū),通過監(jiān)督執(zhí)行每日作息時間表,包括飲食、運動處方的行為引導,幫助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通過團體的和個體的放松訓練給予積極的心理行為干預。
3.2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影響。①通過血糖下降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其作用機制應該是在心理干預影響血糖機制的基礎上,通過血糖的下降改善了整體的代謝異常,減少了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經的沉積,減少了糖基化終產物和自由基對神經的損傷;②通過血管舒縮功能的恢復增加神經血供:當心理干預后,心理障礙改善,負性情緒減少,小血管痙攣及收縮緩解,神經的滋養(yǎng)血管供血改善使神經病變有所恢復;③通過神經調節(jié)的改善減少負反饋:通過積極心理干預,去除和轉移不良感受及癥狀時,這種負性的反饋途徑得以打斷,從而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5];④通過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增強改善神經病變:當機體處于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心情愉悅時,身體的免疫功能會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也增強;⑤通過良性條件反射的建立而促進神經病變恢復:當患者在出現癥狀被診斷有糖尿病周圍神經時,就被告知是因為糖尿病和血糖高引起,這種信號被多次強化并深入潛意識,同時形成條件反射。當想到糖尿病、測到血糖高時,就條件反射地聯想到神經病變,并去感受和體驗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種種癥狀,這樣又強化了神經病變癥狀[6]。
綜上所述,綜合心理行為干預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明顯療效,本方法具有臨床實用性和對糖尿病并發(fā)癥及其他心身疾病使用的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