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華
(大同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山西 大同 03700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精神類疾病,患者得病后常表現(xiàn)為抑郁、焦躁等情緒,恐懼與人交流,不能自主進行生活活動。處于康復期的患者可以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逐漸達到情緒的緩解,維持病情穩(wěn)定。這一時期的患者能夠有較為清晰的意識,了解自身的身體狀況,并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1]。所以,本文通過研究利用心理護理的方式促進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抑郁癥狀恢復的治療效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展,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治療的患者共計89例?;颊咴诮邮芸祻椭委煏r精神狀態(tài)穩(wěn)定,有較為清晰的認知,病情穩(wěn)定。選擇對象中沒有患有物理性疾病的患者。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16~51歲,平均(45.69±2.56)歲,得病時間平均(2.56±0.22)年,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16~51歲,平均(46.55±2.37)歲,得病時間平均(2.88±0.56)年,對比患者的基線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符合統(tǒng)計學研究標準(P>0.05)。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基于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實施心理護理干預,主要給予患者分階段的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借助心理護理分析患者抑郁的各種因素,消除負面情緒,提高患者承受心理負擔的能力,引導患者樂觀地看待生活,幫助患者建立抗擊疾病的信心并改善患者。心理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患者積極治療的信心。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于住院治療已經(jīng)極度厭倦,他們希望能夠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當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的現(xiàn)象,通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重拾信心,進行正常的行為活動,觀察3個月至6個月。
(1)病人入院后,護士會充分評估其病情,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分階段的心理護理,確定每個階段的心理護理目標并制定治療計劃,有針對性的護理。入院1至2周期間,重點在于加強患者健康教育,解釋疾病相關知識,并根據(jù)患者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點采用適當?shù)慕逃椒?,并解釋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的表現(xiàn)。從抑郁癥影響因素、治療方法等方面滲透,不斷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護士邀請其他已成功接受相同類型疾病治療的患者大聲疾呼,樹立對治療的信心,鼓勵他們積極與外界交流,保持與患者的日常交流?;颊?,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變化,提供心理咨詢,耐心回答問題并改善情緒[2]。
(2)患者入院3~6周。護理人員要對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深入研究,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在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的治療上采用綜合化治療治療,從全局出發(fā),根據(jù)患者的個人特點、疾病病因、疾病病史、健康狀況、社會環(huán)境等等全面、科學、精準的治療,改善患者消極的心理[3]。
(3)患者入院6-8周。患者必須要認識到,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這類精神疾病的性質(zhì)就是容易復發(fā)的疾病。臨床上抑郁癥三年復發(fā)率高達89%,精神分裂癥一年內(nèi)的復發(fā)率到達50%。對于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每一次復發(fā)都會使患者病情惡化。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多與住院患者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耐心傾聽他們的恐懼不安,對他們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給予他們最最基本的關懷。
(4)患者入院9~12周。精神疾病是慢性疾病,幾乎沒有兩個患者的情況是完全相同的,專業(yè)人士根據(jù)病情的發(fā)展會不斷的調(diào)整治療方案[4]。所以,保持有效溝通很重要。比如,癥狀如何變化,有沒有副作用,睡眠情況,學習工作情況等等,任何家屬擔心或發(fā)現(xiàn)的新情況都有必要跟專業(yè)人士溝通。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家屬要學會一些精神疾病的知識,了解一些關于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識,讓患者得到服藥監(jiān)護的保證和心理方面的支持??梢院蛯I(yè)人士溝通,了解相關護理及注意事項,盡力配合專業(yè)人士做好患者的治療工作,讓他們更加積極地治療。
1.3 觀察指標。比較了兩組患者在不同干預期間的HAMD和BPRS評分變化。HAMD滿分為5分,得分越高,患者的心理反應(如焦慮和抑郁)的負面心理得分就越嚴重。BPRS評分是一個百分比系統(tǒng),得分越高,患者的精神分裂癥癥狀就越嚴重。
1.4 統(tǒng)計處理。將調(diào)查所得數(shù)據(jù)上傳到SPSS 21.0系統(tǒng)中,進行綜合分析,如果統(tǒng)計結果檢驗發(fā)現(xiàn)P<0.05,表示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作為臨床指標。
2.1 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評分。通過為期3個月的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精神評分進行了如表1的統(tǒng)計,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進行護理干預之前,患者的的HAMD和BPRS評分大致相同,在進行護理干預3個月后,患者的BPRS和HAMD評分明顯降低,P<0.05。且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的康復效果更加明顯。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精神評分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可見表2。
表2 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n(%)]
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加,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人口逐漸年輕化。年輕人中的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抑郁癥、悲觀情緒等發(fā)作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成長對患者的社會功能,生活質(zhì)量和認知能力有影響,這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精神分裂癥主要用對抑郁癥狀有抵抗力的藥物治療,但是各種類型的精神病治療藥物易于相互影響,并且藥物的副作用相對較大,影響依從性?;颊叩闹委煼椒▎我缓椭委熜Ч幻黠@。因此,在目前的精神分裂癥治療中,除藥物治療外,還需要心理護理干預以減輕患者的抑郁癥狀并改善生活質(zhì)量[5]。在精神分裂癥發(fā)作期間,患者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無法獨立進行生活活動。研究表明,在治療中,心理護理可用于緩解患者情緒焦慮并實現(xiàn)與人的正常交流[6]。心理護理可以通過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緒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培養(yǎng)患者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心,并幫助患者恢復精神狀態(tài),培養(yǎng)樂觀的心理。心理護理可以促進患者意識的恢復,糾正患者的人格缺陷,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達到促進康復、加強治療、預防復發(fā)的作用。但是,心理治療的目的并不在于改變患者目前的精神癥狀,并且也無法改善患者的陽性癥狀,而在于幫助患者認識自己的心理缺陷,并付諸行動,加以矯正[7]。
本文分析了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癥狀改善的影響。觀察組患者的抑郁癥狀評分明顯降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較高,說明護理干預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患者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值得推廣[8]。臨床治療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如抑郁和悲觀情緒)的主要原因是藥物不良反應,治療周期長和缺乏恢復信心[9]。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可以幫助加強患者的心理支持,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價值。一旦患者入院治療,護士應準確評估其病情和心理狀況的嚴重程度,并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10]。在初期階段,心理護理干預應該幫助患者正確地了解自己的疾病,了解自己的病因并避免將來的生活;在康復期間,他們應擔任護理人員的咨詢工作,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并加強患者的家庭和社會支持,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認知和社會功能[11]。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抑郁癥狀,緩解癥狀,幫助疾病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護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