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全元,胡嫻
(1.重慶友誼骨科醫(yī)院 影像科,重慶 400030;2.重慶影聯(lián)醫(yī)學影像診斷中心 放射科,重慶 400000)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癥狀為脊柱附著點、骶髂關節(jié)炎癥,主要病變位置為脊柱,可累及骶髂關節(jié),造成脊柱纖維化、強直,并引起骨骼、肌肉、眼、肺等病變,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1]。在臨床診斷時,確認骶髂關節(jié)病變是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關鍵。以往臨床上主要采取X線檢查,但很難實現(xiàn)確切診斷。對于X線檢查無法確診的疑似病變患者一般建議進行CT檢查,可更好地觀察骶髂關節(jié)間隙,有利于判斷其病情[2]。近年來,MRI檢查在臨床診斷中應用增加,其無輻射、高精確度的優(yōu)勢已經得到廣泛認可。本文將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診斷中分別應用X線、CT與MRI檢查,并分析其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68例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納入標準:①臨床通過癥狀與體征、檢驗結果、影像表現(xiàn)最終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②表現(xiàn)為腰酸、腿麻、骶髂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③影像學資料完整,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主要器官器質性病變患者,例如肝、腎、心、肺等;②惡性腫瘤患者;③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患者等。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齡19~47歲,平均(33.33±2.26)歲,體質量指數19.10~24.56 kg·m-2,平均(21.28±1.09)kg·m-2。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X線、CT與MRI檢查。X線檢查:采取仰臥位,使用新東方(北京萬東)1000MC型DR雙板直接數字化X線成像系統(tǒng)進行檢查,拍攝骶髂關節(jié)正位片。CT檢查:采取仰臥位,使用 uCT760(上海聯(lián)影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64排螺旋CT機,參數設置:層厚0.6 mm,準直0.6 mm,矩陣512×512,螺距1.0。掃描后將圖像上傳工作站,進行多平面觀察,包括斜軸位、斜冠狀位等,對窗位、窗寬進行適當調整。MRI檢查:采集平臥位,應用GE750W 3.0T(美國GE公司)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根據患者情況判斷其病情。矩陣256×256,首先進行T1WI、T2WI常規(guī)序列掃描,隨后進行增強掃描。T1WI:TE 95 ms,TR 450~550 ms;T2WI:TE 95 ms,TR 5000ms。注射Gd-DT-PA對比劑,0.1 mmol·kg-1,速度1.0 mL/s。
1.3 評價標準。①以臨床綜合癥狀與體征、檢驗結果、影像表現(xiàn)最終確診病例為基準,分析X線、CT、MRI檢查的診斷符合率;②分析三者對病變征象的檢出率,包括關節(jié)間隙狹窄、關節(jié)面下骨質囊變、關節(jié)面侵蝕、骨質增生硬化、軟組織腫脹等;③分析三者的影像學表現(xiàn)。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錄入SPSS 22.0處理,計數資料使用(%)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對比。X線、CT、MRI對早期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60.29%、82.35%、95.59%,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X線、CT、MRI的診斷符合率對比(n,%)
2.2 病變征象檢出情況對比。MRI對各病變征象的檢出率均高于X線(P<0.05),對關節(jié)間隙狹窄、增寬、軟組織腫脹及關節(jié)強直的檢出率高于CT(P<0.05),見表2。
表2 X線、CT、MRI的病變征象檢出情況對比對比[n(%)]
2.3 影像學表現(xiàn)分析。X線檢查可見患者關節(jié)軟骨下骨質密度增高,且伴有硬化表現(xiàn),累及髂骨,可見較小的密度減低區(qū),大部分患者均存在關節(jié)間隙增寬,骶髂關節(jié)邊緣模糊。CT檢查可見關節(jié)間隙模糊,有骨質侵蝕表現(xiàn),病變周圍可見骨質密度增高、硬化。MRI檢查,平掃可見關節(jié)面骨皮質信號不連續(xù),關節(jié)面下骨質信號異常,增強掃描有或無強化,強化區(qū)周圍有環(huán)狀低信號,并見韌帶及關節(jié)囊骨附著端強化。
強直性脊柱炎多經骶髂關節(jié)起病,其主要特征即骶髂病變,是一種病程長、致殘率高的慢性炎癥疾病,若治療不及時,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目前,強直性脊柱炎診斷的影像學技術主要包括X線、CT以及MRI,其中,X線是強直性脊柱炎的首選篩查手段,操作簡單,價格低廉,患者接受度較高,但診斷結果容易受腸內容物、密度分辨率、發(fā)病部位影響,因此敏感度、準確度不足,對于Ⅲ~Ⅳ級病變檢出率相對較高,但對早期病變極易誤診[3]。與X線相比,CT對骶髂關節(jié)病變情況顯示更為清晰,空間分辨率較高,且能夠多角度觀察,支持各項同性掃描,因此早期診斷效果較好。但CT檢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為僅能夠顯示骨性結構的靜態(tài)變化,無法有效反映軟骨異常、脂肪沉積、骨髓水腫等情況[4]。
MRI是一種高精度的新型醫(yī)學檢查技術,可顯示骨性結構變化,例如骨質侵蝕、骶髂關節(jié)病變等,同時也能夠顯示非骨性變化,例如骨髓水腫、脂肪沉積,有利于強直性脊柱炎早期微小病變的檢出。有學者指出,MRI不僅對早期活動性炎癥的診斷效果良好,對于相對靜止期、活動期的病變同樣具有較好地辨別能力[5]。但MRI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費用高昂、可重復性差,不適于裝有腦動脈瘤夾、心臟起搏器及某些血管支架的患者,對韌帶骨化顯示不及CT。在本次研究中,X線、CT、MRI對早期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符合率分別為60.29%、82.35%、95.59%,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可見從整體上看,MRI的診斷價值最高,其次為CT,X線診斷價值偏低。且MRI對各病變征象的檢出率均高于X線(P<0.05),對關節(jié)間隙狹窄、增寬、軟組織腫脹及關節(jié)強直的檢出率高于CT(P<0.05),可見MRI對各病變征象的檢出率最高,其次為CT,X線最低。從影像表現(xiàn)上看,X線檢查可見患者關節(jié)軟骨下骨質密度增高,且伴有硬化表現(xiàn);CT檢查可見關節(jié)間隙模糊,有骨質侵蝕表現(xiàn),病變周圍可見骨質密度增高、硬化;MRI檢查,平掃可見關節(jié)面皮質信號不連續(xù),關節(jié)面下骨質信號異常,增強掃描有或無強化,強化區(qū)周圍帶狀低信號。在臨床診斷時,應根據患者情況、意愿選擇適合的檢查技術,仔細觀察影像學表現(xiàn),必要時可進行聯(lián)合檢查,發(fā)揮不同檢查技術的互補作用。
綜上所述,MRI對早期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價值最高,其次為CT,X線偏低,在臨床診斷時,可根據其影像表現(xiàn)進行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