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zhàn)英
(廣西平果市人民院,廣西 平果 531400)
HIV病毒會對人體免疫能力造成破壞,使免疫系統(tǒng)喪失抵抗力。尤其是CD4作為HIV病毒主要攻擊的T淋巴細胞,一旦發(fā)生HIV感染后則會出現(xiàn)大量消耗的情況,促使淋巴組織結構發(fā)生改變以及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異常,為腸道細菌產物的轉移創(chuàng)造一定條件,最終導致腸道微生態(tài)失調與全身炎癥[1-2]。聯(lián)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法(cART)雖然可對HIV的復制發(fā)揮抑制作用,降低患者死亡率,但經過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患者經cART治療后慢性免疫激活、高炎癥狀態(tài)均未得到改善,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造成的結果。基于此,本文就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對HIV-1感染者腸道微生態(tài)的影響進行研究,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廣西平果市人民院診治的208例HIV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是否接受聯(lián)合抗反轉錄病毒(cART)治療依據(jù)進行分組,將187例接受cART治療的患者納入cART治療組,余下21例未接受cART治療的患者納入cART未治療組。cART治療組中,男100例,女87例;年齡23~48歲,平均(35.62±3.27)歲:體重:45~65 kg,平均(51.14±2.16)kg。cART未治療組中,男13例,女8例;年齡24~49歲,平均(35.76±3.14)歲;體重:45~65 kg,平均(51.29±2.30)kg。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本次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3]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知情且同意加入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良性或惡性腫瘤者;③經手術切除腸道者。
1.2 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應用儀器包括常溫離心機、冷凍離心機、流式細胞分析儀、PCR儀、電泳儀、熒光定量系統(tǒng)、白細胞分化原CD3/CD4/CD45檢測試劑盒等。
1.2.2 CD4計數(shù):應用EDTA-K2抗凝血真空管對患者靜脈血進行采集、混勻后保存;依次將熒光抗體、50 μL EDTA-K2抗凝血加入塑料試管內混勻,放置于室溫暗處15 min,通過TQ-PREP儀做溶血與固定處理,最后應用流式細胞儀計算CD4細胞。
1.2.3 腸道微生物DNA擴增與測序:在糞便DNA保存管內留取1管患者糞便,放置于室溫下3 d后保存于-70℃冰箱中;應用刮刀將200 mg糞便刮取后保存于2 mL離心管內,在E.Z.N.A.?Stool DNA Kit說明書指導下對DNA進行提?。惶崛〗Y束后,首先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對DNA提取質量做檢測處理,檢測合格即可擴增;應用引物擴增16S rRNA可變區(qū)(V3+V4),擴增技術為PCR法,通過2%瓊脂糖凝膠電泳處理擴增產物,并回收目標片段;通過熒光定量系統(tǒng)在文庫上定量純化后的PCR產物,處理結束后測序。
1.2.4 生物信息學分析:在生物信息學分析過程中應用Flash1.2.8軟件進行,首先設定序列相似性>97%干凈數(shù)據(jù)為一個操作分類單元(OTU),同時選擇最佳聚類中心序列視為該OTU的代表序列,再通過blast做序列比對處理;將OTU代表序列同時比對核糖體數(shù)據(jù)庫(RDP)、NCBI-16S數(shù)據(jù)庫,為各代表性序列進行物種注釋。應用QIIME18.0軟件對α多樣性進行分析,其中包括Observed sPecies、Chao1、Shannon、SimPson 和Goods coverage。
1.3 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工具為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比較行χ2檢驗。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1 對比HIV-1感染患者OTU數(shù)。cART治療組、cART未治療組患者OTU數(shù)M(QR)各為158(142.00)、230(215.00),對比發(fā)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ART組187例患者中,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的患者共有103例,OTU數(shù)為128.54(93.00);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的患者共有84例,OTU數(shù)為198.00(100.00),對比發(fā)現(xià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cART治療組、cART未治療組α多樣性指數(shù)。cART治療組SimPson指數(shù)低于cART未治療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cART治療組、cART未治療組α多樣性指數(shù)[M(QR)]
2.3 對比cART治療組患者α多樣性指數(shù)。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組Observed sPecies 與Chao1指數(shù)均高于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cART治療組患者α多樣性指數(shù)[M(QR)]
2.4 對比cART治療組、cART未治療組腸道微生物主要門與屬構成情況。在變形菌門、藍細菌、埃希菌屬、鏈球菌屬、羅氏菌屬比較上,cART治療組與cART未治療組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其他門、屬水平優(yōu)勢物種構成比較上,兩組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HIV-1感染患者腸道微生物主要門與屬構成情況[M(Qs),%]
2.5 對比cART治療組腸道微生物主要門與屬構成情況。在藍細菌構成比較上,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組與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比較cART治療組腸道微生物主要門與屬構成情況[M(Qs),%]
HIV-1感染患者因為腸道菌群失調,經cART治療處于慢性免疫激活及炎癥狀態(tài)中,如研究結果顯示: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組Observed sPecies 與Chao1指數(shù)均高于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組患者(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若HIV-1感染患者CD4水平越低,其接受cART治療后腸道通透性發(fā)生改變的可能性則越大,并且易加重微生物移位現(xiàn)象[4]。α多樣性指數(shù)是研究與比較群落多樣性、生態(tài)多樣性的手段,其中Observed sPecies 和 Chao1 指數(shù)具有評估物種總數(shù)的作用,兩項指數(shù)與樣本所含物種數(shù)量呈正比,而SimPson 和 Shannon 指數(shù)則是物種豐富度、均勻度的綜合體現(xiàn)[5-6]。研究結果顯示:cART治療組SimPson指數(shù)低于cART未治療(P<0.05),說明HIV-1感染患者經cART治療后微生物群組組成的變化受到限制,且腸道生態(tài)失調程度加重,可能是HIV病毒復制、免疫機制重建與cART治療藥物作用導致[7-8]。本研究中,cART治療組與cART未治療組的變形菌門、藍細菌、埃希菌屬、鏈球菌屬、羅氏菌屬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組藍細菌構成比與CD4細胞計數(shù)≥200個/mm3組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可知,患者行cART治療后厚壁菌門屬減少,如鏈球菌屬。同時,厚壁菌門中還存在著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鹽的物種,酸丁鹽具有調節(jié)腸內穩(wěn)態(tài)的作用,不僅可為上皮細胞提供能量,而且又能對腸道免疫細胞反應信號分子進行調節(jié),表明cART治療會影響HIV-1感染者的腸道穩(wěn)態(tài),引起胃腸道癥狀[9]。
綜上所述,cART治療會使HIV-1患者治療后腸道微生態(tài)紊亂,且不同CD4細胞水平的HIV-1感染患者腸道微生物會發(fā)生動態(tài)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