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慧 黃清華 謝月恒
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為膽總管結石臨床常用診療方法,具有微創(chuàng)、疼痛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1],但術后并發(fā)癥有一定發(fā)生率,報道不一,有報道顯示為2.0%~8.5%,病死率達1.5%[2]。因此,降低ERCP取石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預后意義重大。膽總管結石屬中醫(yī)學“黃疸”“脅痛”等范疇,以膽石為病,病灶在肝膽,故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肝膽等臟腑關系密切[3],病機不外蟲積、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暢等導致肝疏泄失調,膽道受阻,不通則痛,乃至病發(fā)[4];加之肝膽氣滯,致膽汁郁結,濕濁內生,久郁化熱,煎熬成石,治法應以疏肝利膽、清熱排石為主要原則[5]。本次研究旨在探究膽總管結石患者內鏡下ERCP取石術后利膽排石湯輔助治療效果,以期提升排石效果及改善預后。
選擇本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考文獻[6]《中國ERCP指南(2018版)》中相關標準;中醫(yī)診斷及分型參考文獻[7]《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證候分類為肝膽濕熱;(2)ERCP取石術適應證;(3)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合并胰腺炎、腸梗阻、急性壞疽性膽囊炎、膽囊穿孔并發(fā)彌漫性腹膜炎;(2)合并心肺疾病、慢性疾病影響ERCP取石術實施;(3)厭服中藥;(4)中途退出研究,強制出院。采用隨機信封法分為對照組43例與觀察組43例,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5~91歲,平均(43.58±8.65)歲;結石情況:單枚29例,2枚9例,3枚及以上5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1~91歲,平均(44.15±10.21)歲;結石情況:單枚27例,2枚11例,3枚及以上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颊咦栽竻⑴c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均開展ERCP取石術,操作方法參考文獻[8]《中國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操作指南》中相關標準。
1.2.1 對照組 術后常規(guī)禁食24 h,應用抑酸劑、抗生素,補充體液及電解質等對癥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輔助應用利膽排石湯,方組:柴胡、梔子、郁金、青皮、黃芩、大黃、雞內金各10 g,虎杖15 g,木香6 g,海金沙15 g,疼痛甚者加金錢草30 g以清熱利膽、排石止痛;氣滯者加枳實10 g破氣消積。由本院藥劑科統(tǒng)計煎制,1劑/d,早晚各1次,200 ml溫服,20 d為1個療程,合計治療1個療程。
觀察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實驗室指標改善情況。(1)中醫(yī)證候療效:顯效,黃疸消退,其余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有效,黃疸及其他癥狀減輕,膽紅素正?;蚪档?,其余實驗室指標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7];中醫(yī)證候療效改善率=顯效率+有效率。(2)中醫(yī)癥狀積分:身目俱黃、發(fā)熱口渴、惡心嘔吐、腹?jié)M脅痛、大便秘結、小便短黃,按輕、中、重分別記1、2、3分,總分為各癥狀得分之和,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9]。(3)實驗室指標: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淀粉酶(amylase,AMY)、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partic transaminase,AST)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4)排石率與并發(fā)癥:1個療程后復查CT確認結石排出情況,并發(fā)癥包括膽管炎、胰腺炎、出血。
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改善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情況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情況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情況 [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 3) 1 3.7 2±3.2 0 9.3 7±2.5 7觀察組(n=4 3) 1 4.0 1±3.1 1 7.4 1±1.3 0 t值 0.4 2 6 4.4 6 3 P值 0.6 7 1 0.0 0 0
治療前兩組TBIL、AMY、ALT、AS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BIL、AMY、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BIL、AMY、ALT、AST水平情況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TBIL、AMY、ALT、AST水平情況 (±s)
組別 TBIL(μmol/L)AMY(U/L)ALT(U/L)AS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3) 75.73±12.17 30.33±8.47 271.43±30.34 109.42±17.65 190.67±21.70 60.17±8.45 153.42±33.45 59.43±9.84觀察組(n=43) 76.32±14.56 13.52±3.16 265.88±35.43 48.82±10.34 192.74±23.36 33.74±5.05 150.78±35.82 31.47±5.13 t值 0.204 12.193 0.780 19.426 0.426 17.606 0.353 16.522 P值 0.839 0.000 0.438 0.000 0.671 0.000 0.725 0.000
觀察組排石率100%,高于對照組的79.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052,P=0.002);觀察組發(fā)生膽管炎1例,胰腺炎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65%,對照組發(fā)生膽管炎2例,胰腺炎3例,出血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8.6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074,P=0.044)。
我國膽石癥患病率高達10%左右,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已超過急性闌尾炎發(fā)病率[10]。膽總管結石為臨床常見膽石癥,可產生絞痛,伴梗阻性黃疸,急性梗阻性膽管炎可引發(fā)如中毒性休克、嚴重膿毒癥等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ERCP術是治療膽胰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膽總管結石的臨床診治中,但隨之而來的并發(fā)癥及排石效果問題也逐漸引起關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改善率高于對照組,中醫(y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TBIL、AMY、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排石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膽總管結石患者ERCP取石術后利膽排石湯輔助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指標,提升排石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膽總管結石屬中醫(yī)學“黃疸”“脅痛”等范疇,病發(fā)于膽,與肝關系密切。利膽排石湯中柴胡為君,入肝膽經,和解退熱;大黃有顯著瀉下功效,配伍梔子、海金沙,其通下熱結作用增強,即排石作用強;虎杖、雞內金健脾消積、除濕利膽;黃芩、郁金可涼血止血、解毒通腑;青皮、木香疏肝解郁、理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排石之功效。高鵬程等[11-12]的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仿。
綜上所述,膽總管結石患者ERCP取石術后利膽排石湯輔助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指標,提升排石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