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類創(chuàng)傷,主要表現(xiàn)為骨結構連續(xù)性完全斷裂或部分斷裂,兒童群體、老年群體因自身生理特點,在平衡性、協(xié)調(diào)性、反應能力等方面相對較弱,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因此更容易發(fā)生骨折[1-2]。股骨是機體最大的骨結構,受暴力打擊、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作用,均可導致股骨骨折[3]。研究指出,骨折后患者受機體應激反應影響,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會出現(xiàn)變化,導致相關指標出現(xiàn)波動,引發(fā)深靜脈栓塞、肺栓塞、血管內(nèi)凝血等一系列并發(fā)癥[4-5]。創(chuàng)傷后因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統(tǒng)啟動,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6]。因此針對股骨骨折患者,臨床上需要加強對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診治。對此,本院對股骨骨折圍術期患者凝血功能、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監(jiān)測的應用意義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50例股骨骨折手術患者設為觀察組,將同期入院的50例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經(jīng)CT、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股骨骨折;所有患者信息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血液疾?。话橛袊乐嘏K器功能不全;伴有精神障礙;存在血栓病史;近期存在抗凝藥物治療史;伴有惡性腫瘤、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余創(chuàng)傷性疾??;近期接受過影響研究結果的相關藥物治療。兩組研究對象均在知情情況下參與研究。本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zhí)行。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3~67歲,平均(43.12±4.12)歲;致傷原因:22例交通事故,13例高空墜落,8例摔傷,7例其他?;颊呔_展手術治療,術式包括股骨干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20例,股骨踝間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22例,股骨轉(zhuǎn)子間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8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2~66歲,平均(42.31±4.0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均接受凝血功能、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檢測。觀察組在術前及術后1、3、7 d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采集量為4 ml,置入真空采血管,將其分成2份,各2 ml。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配套試劑、質(zhì)控品開展凝血功能四項檢測,將血液樣本置于枸櫞酸鈉抗凝管內(nèi)予以抗凝處理,混勻后予以離心,抽取上層清液進行檢測。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開展血常規(guī)檢測,將血液樣本置于EDTA-K2抗凝管內(nèi)予以抗凝處理,混勻后予以離心,抽取上層清液進行檢測。對照組在體檢當日清晨對其空腹靜脈血進行采集,采集量為4 ml,并置于真空采血管內(nèi),對其凝血功能四項、血常規(guī)進行檢測,檢測方法與觀察組相同。檢測工作均要求控制在2 h內(nèi)。
(1)凝血功能指標。記錄觀察組術前1 d及術后1、3、7 d,以及對照組體檢當日的凝血功能四項,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并予以比較。(2)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記錄觀察組術前1 d及術后1、3、7 d,以及對照組體檢當日的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包括紅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并予以比較。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以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采用秩合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前1 d的凝血功能四項(PT、APTT、TT、FIB)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PT、APTT、TT延長,F(xiàn)IB升高,且均在術后第3天達到最大值,與術前1 d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7 d的上述指標均恢復術前狀態(tài),與術前1 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s)
注:t值、P值為觀察組術后1 d與對照組比較;*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本組術前1 d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PT(s) APTT(s) TT(s) FIB(g/L)對照組(n=50) 12.04±2.42 33.51±3.71 13.83±2.03 3.27±0.55觀察組(n=50) 術前 1 d 12.66±3.05 34.20±3.55 14.06±2.88 3.30±0.61術后1 d 14.85±4.81# 36.40±4.71# 16.42±3.11# 4.28±0.88#術后 3 d 16.80±5.16*# 38.51±6.16*# 18.52±4.29*# 6.85±1.32*#術后 7 d 12.70±3.22 34.11±3.36 13.14±2.55 3.38±0.74 t值 4.488 6.052 10.385 10.86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術前1 d HCT、PLT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HCT、PLT下降,HCT在術后第3天達到最小值,PLT在術后1 d達到最小值,與術前1 d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7 d的上述指標均恢復術前狀態(tài),與術前1 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變化比較 (±s)
表2 兩組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變化比較 (±s)
注:t值、P值為觀察組術后1 d與對照組相比;*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本組術前 1 d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HCT(%) PLT(×109/L)對照組(n=50) 43.61±1.88 201.55±27.32觀察組(n=50) 術前 1 d 42.20±1.77 199.88±30.22術后1 d 38.62±1.34# 118.21±27.63#術后 3 d 32.55±1.27*# 144.20±28.62*#術后 7 d 42.55±1.66 199.98±37.26 t值 -21.066 -26.228 P值 0.000 0.000
機體各個部位的靜脈均可發(fā)生深靜脈血栓,其中以下肢靜脈多發(fā),且多在骨科手術后出現(xiàn)。深靜脈血栓發(fā)病隱匿,早期診斷難度較大[7]。研究資料指出,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加之手術操作造成的損傷,可導致患者骨結構受損[8]。骨髓組織進入血液后,炎性介質(zhì)大量釋放,導致機體血管內(nèi)皮損傷、血液止凝血系統(tǒng)激活,抗凝、纖溶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誘發(fā)深靜脈血栓[9-10]。下肢深靜脈血栓也是股骨骨折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其可導致肺栓塞,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是導致股骨骨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指出,靜脈血栓的發(fā)病因素涉及血液異常、血管壁受損、血液成分改變,而血液高凝狀態(tài),則是導致下肢深靜脈的決定因素[11]。
外科手術患者是深靜脈血栓的高發(fā)群體,股骨骨折患者在圍術期出現(xiàn)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更高。手術操作期間,對血管壁的損傷難以控制,機體可啟動防御機制,從而導致圍術期凝血功能出現(xiàn)變化,凝血、血小板功能改變可導致患者血液凝固性受到影響[12]。本院研究得出,觀察組術前1 d的凝血功能四項(PT、APTT、TT、FIB)及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HCT、PLT)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PT、APTT、TT延長,F(xiàn)IB上升,HCT、PLT下降,PT、APTT、TT、FIB、HCT均在術后3 d達到最大值或最小值,PLT在術后1 d達到最小值,與術前1 d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7 d的上述指標均恢復術前狀態(tài),與術前1 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PT的水平可體現(xiàn)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在外源性凝血功能檢查中具有較高敏感性;APTT則可體現(xiàn)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狀態(tài);TT則指纖維蛋白原轉(zhuǎn)化為纖維蛋白所需時間;FIB則可體現(xiàn)纖維蛋白原的水平。PT、APTT、TT、FIB均在術后3 d達到最大值,則表明患者在術后3 d,機體凝血系統(tǒng)處于亢進階段,醫(yī)師需要做好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13]。PLT參與凝血功能,與止血功能聯(lián)系密切,血小板的數(shù)量可導致受損血管的修復、血管內(nèi)皮完整性受到影響。HCT則表明血液中有形成分占據(jù)的容積百分比,可體現(xiàn)紅細胞的具體情況,包括大小、數(shù)量、體積等,可影響血液黏度以及凝血功能[14]。HCT在術后3 d達到最小值,PLT在術后1 d達到最小值,表明此時需要加強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16]。
綜上所述,對股骨骨折圍術期患者開展凝血功能、外周血常規(guī)指標動態(tài)監(jiān)測,對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積極影響。由于股骨頸骨折圍術期凝血機制、抗凝治療相對復雜,且存在較多影響因素,因此此次研究僅僅作為初步分析,臨床還需要進一步加深研究驗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