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仲潔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經美國癌癥中心研究數據顯示,肺癌發(fā)病率占惡性腫瘤的14%,死亡率位居惡性腫瘤之首,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1]。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導致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多數患者在確診是已經發(fā)生淋巴、遠端臟器轉移,已經失去手術的最佳時機。目前臨床對于治療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若驅動基因陽性,則相關口服靶向藥物易瑞沙等在中國CSCO指南推薦等級為Ⅰ級推薦,含鉑雙藥聯合方案為Ⅱ級推薦。若驅動基因陰性,則主要以含鉑雙藥化療為主,該方案中國CSCO指南推薦等級為Ⅰ級推薦。培美曲塞加順鉑化療方案被腫瘤學會推薦為治療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案[2]。近幾年來,隨著臨床對腫瘤生物學不斷深入研究,分子靶向藥物成為治療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治療方案。貝伐單抗為單克隆抗體,可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阻斷其下游信號的傳導,抑制腫瘤細胞的分裂增殖,促進腫瘤細胞凋亡,達到抑制病情的目的[3]。為此,本文就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應用貝伐單抗聯合培美曲塞加順鉑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深入探析,先結果如下。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入筆者所在醫(yī)院治療的62例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過病理學及細胞學診斷為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4];預計生存期≥3個月;心、肺、腎功能正常;排除標準:認知障礙;溝通障礙;依從性較差;存在藥物禁忌證。采用隨機法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年齡51~72歲,平均(68.14±3.54)歲;男17例,女14例;驅動基因陽性15例,驅動基因陰性16例;一線治療17例,二線及以上治療14例。觀察組年齡49~73歲,平均(67.54±4.19)歲;男16例,女15例;驅動基因陽性12例,驅動基因陰性19例;一線治療16例,二線及以上治療15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知情且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照組:實施治療1周前,給予患者口服葉酸(合肥康樂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食健字G20170341,400 μg:2 g)治療,每日口服400 μg,口服至化療結束21 d后,并給予培美曲塞(上海凱茂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210,500 g)500 mg/m2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中進行靜脈滴注治療,第1天靜滴,聯合順鉑(安徽華源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7021358,12 ml:0.3 g)70 mg/m2靜脈滴注,第1天靜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貝伐單抗(西安恒普醫(yī)藥銷售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00023,100 mg)7.5 mg/kg 溶入 0.9% 氯化鈉注射液 100 ml中靜脈滴注治療,第1天靜滴。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個周期(1 個周期 21 d)。
比較兩組患者化療2個周期后(21 d為1個治療周期)的疾病控制效果、不良反應及遠期療效比較。
1.3.1 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 參照文獻[5]《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病灶完全消失且觀察4周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志物水平恢復正常為完全緩解;所有病灶最大直徑之和縮小在30%以上,維持4周為部分緩解;無新病灶出現,但未達到完全緩解及部分緩解標準為疾病進展,腫瘤病灶直徑增長在20%以上,為疾病進展。治療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wěn)定)/總例數×100%。
1.3.2 不良反應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降低、血小板計數降低、貧血、惡心嘔吐、高血壓、蛋白尿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6]。
1.3.3 遠期生存率 隨訪并記錄患者1、3年生存率,無進展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7]。
觀察組疾病控制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控制效果比較 例(%)
觀察組不良反應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觀察組遠期生存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遠期生存情況比較
對于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常規(guī)使用以培美曲塞聯合順鉑類為基礎化療方案。培美曲塞是一種多靶點的抗葉酸化療藥物,可通過阻斷抗葉酸代謝所需的酶降低腫瘤細胞嘌呤、胸腺嘧啶合成作用,使腫瘤細胞基因轉錄中DNA及RNA的合成受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分裂停留在s期,達到抗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8]。順鉑可抑制腫瘤基因的復制,尤其是對晚期肺癌細胞的靈敏度較高,當機體內濃度較高時,可抑制蛋白質以及RNA的合成,達到抗腫瘤效果[9]。但在聯合化療過程中,可對機體的臟器產生毒性反應,導致患者耐受性較差,影響預后。因此尋找有效且與其無交叉耐藥的藥物對治療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具有積極的意義[10]。
貝伐單抗是一種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為靶點的新型抗腫瘤藥物,可對機體內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進行人為性的克隆抗體,與其相結合來抑制肺癌組織內血管的形成,阻斷血液對腫瘤細胞的供應鏈,抑制腫瘤的生長,達到抗腫瘤的效果。該藥物在抑制腫瘤生長的過程中,可控制腫瘤轉移,且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為靶點的基因較為穩(wěn)固,能夠與其他藥物很好地結合,不易產生抗藥性,且不良反應較低[11-12]。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54.84%、疾病控制率87.09%,均高于對照組的29.03%、61.29%(P<0.05)。由此說明,貝伐單抗能夠改善腫瘤血管結構,恢復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腫瘤組織之間的滲透壓,促化療藥物進入腫瘤組織,可升高局部化療藥物的濃度,強化化療效果,從而提高治療效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3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無進展生存時間、總生存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貝伐單抗聯合培美曲塞加順鉑治療不會增加藥物抗藥性,且不良反應在可控范圍,且生存期更長。
綜上所述,探析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應用貝伐單抗聯合培美曲塞加順鉑治療可提高控制效果及患者生存時間,且不良反應可控,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