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越
(重慶財經職業(yè)學院,重慶 402160)
小麥是歐洲飼料配方中最廣泛使用的原料,當用在豬飼料配方時,小麥的總能量相對于玉米的濃度是91%~97%,而小麥的粗蛋白質和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等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玉米,粗纖維、中性洗滌纖維和酸性洗滌纖維水平也均高于玉米(馮艷武等,2019)。小麥淀粉含量低于玉米,而非淀粉多糖含量高于玉米(章慧等,2019)。高水平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被認為是提高家禽食糜黏度的因素,但它在豬食糜中保留時間較長,因此不是限制因素。小麥確實比玉米有較高的磷消化率和總鈣濃度,同時,小麥在高濕度和高溫度條件下會感染具有代表性的真菌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醇和玉米赤霉烯酮(Stein等,2010)。在相同的營養(yǎng)需要量下,與玉米基礎飼糧相比,小麥基礎飼糧提高了豬的生長性能,豬肉品質與玉米基礎飼糧相似(華洪葳等,2018)。Cromwell(2002)報道,只要日糧蛋白質和氨基酸平衡,從斷奶期到育肥期小麥完全可以替代玉米。此外,由于小麥中存在內源植酸酶,小麥對磷的消化率高于玉米,但對植酸結合的磷的降解效率較低。在小麥基礎日糧中添加高達1000個植酸酶單位(FTU)的外源植酸酶可提高磷的消化率(Stein等,2010)。因此,以小麥為基礎日糧的豬生長性能和胴體品質可望與以玉米為基礎飼糧的豬相近,可以增加小麥在飼料行業(yè)的利用,特別是在當前玉米價格處于高位的情況下。本研究以生長育肥后期的商品豬為研究對象,研究日糧添加不同水平的小麥替代玉米對其生長性能、養(yǎng)分消化、肉品質及增重飼料成本的影響。
1.1 試驗設計試驗將720頭初始體重為(54.60±0.88)kg的105 d商品育肥豬隨機分為4組,每組6個重復,每個重復30頭豬。各組分別飼喂小麥水平為0、20%、40%和60%的日糧,試驗共開展8周。不同水平小麥日糧原料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試驗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1.2 數(shù)據(jù)記錄在試驗開始及28和56 d早上飼喂前按照重復對各組育肥豬進行稱重,每周統(tǒng)計1次飼料投喂量,試驗結束后計算各階段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在試驗結束前3 d,每個重復隨機選擇5頭豬采用全收糞法進行代謝試驗,以0.4%的氧化鉻作為惰性標記物。試驗期間,豬可自由飲水,每天收集排泄物和尿液,-20℃保存。尿液樣品用凱氏定氮法測定氮含量,取200 g糞樣烘干粉碎后,用于測定干物質、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灰分和氮含量。參考于長寧等(2015)的方法計算養(yǎng)分表觀消化率和氮代謝相關指標。之后每個重復隨機選擇4頭豬進行屠宰,測定大理石紋評分、pH(屠宰后45 min和24 h)、眼肌面積和肉色。用常規(guī)養(yǎng)分分析法測定胸肌水分、干物質、粗蛋白質和粗灰分含量。將胸肌制備成勻漿,用商品試劑盒(南京建成)測定肌肉中膽固醇含量。
1.4 數(shù)據(jù)分析將各重復數(shù)據(jù)用EXCEL做平均值和標準誤差處理,將均值代入SAS軟件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中,采用Turkey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小麥替代玉米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由表2可知,日糧處理對育肥豬各階段體重、1~28 d和29~56 d平均日采食量及1~28 d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60%小麥組1~56 d平均日采食量顯著降低0.86%(P<0.05)。40%小麥組較60%小麥組育肥豬29~56 d和1~56 d平均日增重分別顯著提高15.31%和11.69%(P<0.05)。對照組和40%小麥組育肥豬29~56 d料重比顯著低于其他兩組(P<0.05),40%小麥組育肥豬1~56 d料重比顯著低于20%和60%小麥組(P<0.05)。
表2 小麥替代玉米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小麥替代玉米對育肥豬養(yǎng)分消化和氮代謝的影響由表3可知,日糧不同水平小麥替代玉米對育肥豬氮攝入量、糞氮和尿氮排泄量及干物質、粗蛋白質和粗脂肪表觀消化率的影響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育肥豬氮沉積量和粗灰分表觀消化率較60%小麥組分別顯著提高6.06%和24.90%(P<0.05)。
表3 小麥替代玉米對育肥豬養(yǎng)分消化和氮代謝的影響
2.3 小麥替代玉米對育肥豬肉品質的影響由表4可知,小麥替代玉米對育肥豬胸肌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質、粗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及胸肌大理石紋評分、pH、眼肌面積、背膘厚度、剪切力和肉色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P>0.05)。60%小麥組胸肌蒸煮損失較對照組和40%小麥組分別顯著提高15.76%和16.51%(P<0.05)。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日糧處理對育肥豬各階段體重、1~28 d和29~56 d平均日采食量及1~28 d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的影響均無顯著差異,但與對照組相比,60%小麥組采食量顯著降低。因此,日糧添加適宜水平的小麥與玉米-豆粕日糧相比,對育肥豬的生長性能沒有明顯影響。在滿足生長肥育豬氨基酸和蛋白質需要量的條件下可以用小麥替代玉米。但添加水平達到60%會對生長肥育豬采食量和飼料轉化率產生不利影響。Bruneau和Chavez(1995)發(fā)現(xiàn),小麥對斷奶仔豬的適口性較高。由于玉米植酸含量高于小麥,磷的消化率低于小麥,在小麥日糧中添加植酸酶時料比的改善也可以解釋為植酸酶作用于與植酸形式結合的其他營養(yǎng)物質,從而釋放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質(Mavromichalis等,2000)。
有研究報道,小麥型日糧粗蛋白質和氨基酸的消化率較高,但氮和干物質的消化率與玉米無差異(Pedersen等,2007)。在本研究中,日糧處理對育肥豬干物質、粗蛋白質和粗脂肪表觀消化率無顯著影響,但60%小麥組粗灰分表觀消化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通常情況下,在以小麥為基礎的日糧中添加的兩種主要酶是植酸酶和木聚糖酶,因為植酸酶與木聚糖酶組合對生長性能和營養(yǎng)物質有顯著改善(Lyberg等,2008)。粗灰分消化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食糜通過率增加,從而降低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因為日糧中添加小麥時高纖維含量提高了食糜黏度和通過率,降低了粗脂肪和粗灰分消化率。
有研究表明,小麥對豬肉品質沒有不利影響(Han等,2005),本試驗得到的肌肉成分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日糧添加小麥對肌肉的顏色也無顯著差異,這與Han等(2005)報道的結果一致。pH的變化是決定豬肉品質的重要因素,對豬肉的理化性質和貨架期都有影響。玉米-豆粕型日糧可以使脂肪變成黃色,因為存在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但小麥比玉米含有更低的類胡蘿卜素,所以以小麥為基礎的日糧可以產生更好質量的脂肪。但本試驗結果顯示,肌肉脂肪質量不受飼料成分的影響。整個試驗期間,各組育肥豬的增重分別為50.06、48.33、53.48和47.88 kg,對應的飼料用量分別為196.56、195.44、195.44和194.88 kg,根據(jù)飼料價格可以算出,各組育肥豬的增重飼料成本 分 別 為13.0、12.94、11.36和12.35元/kg。盡管60%小麥組的增重飼料成本低于對照組,但綜合考慮生長性能和肉品質相關指標,日糧中添加40%小麥可以使同等出欄體重(55 kg~120 kg計算)的育肥豬飼料成本節(jié)約107元/頭。
在本研究條件下,日糧添加40%小麥可以改善育肥豬的飼料效率,降低肌肉蒸煮損失和增重飼料成本,對養(yǎng)分表觀消化率無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