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雨
(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育部在2017年12月高校思政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教育應與時代思想緊密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幼小,思想政治觀念還尚未形成,學生的這種年齡和心理特征更加利于吸收課程中所涵蓋的思政內容,作為美術教師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時期,充分挖掘小學泥塑課程中所涵蓋的思政觀念,并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融入泥塑課中,使學生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影響,這對于學生的整個人生來講都有積極作用。
目前學校各學科教學內容分工十分明確,思政內容與學科內容的融合并不是一件易事,各學科的教學一般側重于科學和理性知識的學習,而思想政治教育則要求真善美、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作為一名教育者應主動打破各科知識之間的壁壘,探索思政內容與美術教育相融合的方法,泥塑課本身就含有廣泛的文化和政治價值,其學科特點更加利于思政內容的融入。
小學泥塑課本身的課程目標就不是為了培養(yǎng)未來的藝術家、陶藝家、雕塑大師,而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希望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們的動手能力、陶冶大家的情操。在整個泥塑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其中還包括國家認同和國際視野等素養(yǎng)。
任何知識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其內容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全部涵蓋的,學校中德育的教學工作不只是政治老師的教學任務,各科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把思政內容融入課堂,落實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少年強則國強,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與祖國命運息息相關,美術教育中泥塑課程的思政價值廣泛又深刻,讓我們回顧整個歷史脈絡,每個時期的泥塑作品背后都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精神、思政觀念、制作技法,以及審美價值,一直到了現代泥塑都還在不斷地發(fā)展,隨著歷史的不斷進步,泥塑與科技結合的越來越緊密,但與科技結合的同時,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泥塑作品仍然保持著它本身的樸實、純粹和親切。將這些文化引入泥塑課中,使學生的人格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熏陶,寓德于課,充分體現出隱性教育的價值功能。學生們在泥塑課上塑造的不是一件件冰冷的作品而是他們人格的不斷形成。
泥塑課中蘊含有豐富的思政內容等待教師們去挖掘,專業(yè)課教師應多多關注各時期的思政思想,將課程內容與歷史和當代相結合,同時回歸到各學科知識的本體,我們不能忘記學習知識的價值、初衷和意義。各專業(yè)課教師應深刻認識所學專業(yè)的目的。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強調文化自信,中國作為瓷器的發(fā)源地,曾一度引領著世界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歷程,這種令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珠寶、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我們更應該將其發(fā)揚光大,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使其不斷的延續(xù)、創(chuàng)新。
泥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可塑性和靈活性是其他類型的美術課所不能比擬的,比二維的美術教育更加靈活、生動。小學生可以通過分割、揉、搓、盤筑等各種方法創(chuàng)作出風格迥異的泥塑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在泥塑課中一些作品的完成特別需要小組之間的合作互助才能將作品完成,通過泥塑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兩種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在泥塑課上不僅要關注兒童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注意學生的興趣、情緒、心理活動等內部世界,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在泥塑領域的學習時,很少能像成人一樣保持理性與平靜,更不可能將美術的理論素養(yǎng)、成熟的制作技法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孩子們直觀情感的宣泄與表達。如果美術教師對原始藝術有所了解會很容易發(fā)現孩子們的作品與史前美術的相似。同時這些作品與現代抽象藝術也十分接近。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讓學生用學到的技法、知識,更多的是利用孩子們的天性來創(chuàng)造自己心中美好的事物。孩子們看似不成型的作品教師更不能忽略,這些作品是生命力教學的優(yōu)秀成果。
小學時期的兒童處于創(chuàng)作靈感的孕育期,教師要有一顆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體會他們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以及強烈的生命力。泥塑作品不應該具有標準答案,不能以“像不像”來衡量,更不能讓學生有“像”才是好作品的錯誤意識,天馬行空、純真可愛這些特點才是我們應該在孩子們作品中所追求的效果。這些作品所特有的爛漫效果是我們成人很難達到的,隨著我們個體不斷的成長發(fā)展,一些天真的想法、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不計后果的表現方式有時是我們很想追求卻很難達到的境界。
在泥塑課上教學目標不應該是單一的使學生們學會制作工藝、審美賞析、課程概念,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作品背后生動的故事題材、思想內涵、泥塑技法的不斷更替、傳統(tǒng)技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也應該納入我們的課程目標中,使課程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思想生動深刻。借此來培養(yǎng)學生們高尚的藝術情操,不盲目追求,提高學生們的思想內涵。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品鑒、制作優(yōu)秀經典的泥塑作品,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大不相同,具有不同的藝術價值。過去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現代社會的教學內容應該回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除了書本知識的學習以外,教師要善于發(fā)現新的學習內容,當下的時代熱點、疫情時期勇敢的醫(yī)生、保衛(wèi)祖國的國防勇士、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學生們所熱愛的卡通人物等,以這些為主題讓學生們進行創(chuàng)作,更加能夠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熱情。
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等特征,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以對兒童美術心理的正確分析為基礎,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6-12歲之間,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該年齡階段的孩子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與感知運算階段和前運算階段相比,思維和認知結構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不再認為事物都是一成不變的,思維有了一定的可逆性并且能進行一些簡單的邏輯運算,在腦海中已經對面積、重量、長度、體積、等知識的認知有了一定的概念。在這一基礎下泥塑課程的進行更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泥塑的制作是立體的、三維的具有一定的面積單位,學生可以從制作泥塑作品的過程中,更加清楚地理解體積、面積、長度這些概念,在學好美術課的基礎上跨越了學科界限,理論與實際得到了結合。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小學教師一般多采用直觀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往往越靈活生動的場景、直觀的、具體的形象越是能夠吸引小學生們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們的內心情感。小學教育應多準備直觀的教具、帶領學生們參觀博物館,使學生身臨其境,小學時期是兒童思維發(fā)展的重大轉折時期,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這種邏輯思維仍與感性經驗、具體形象相聯系,初步具備人類思維的完整結構,學生可以在泥塑的揉、搓、盤等方面體味具體與抽象,從而幫助學生思維從具象到抽象的順利過渡。
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兒童注意力的時長主要受到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情境性和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所影響,一般而言小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有二十分鐘左右,小學生在學習中又很依賴老師,喜歡在游戲中學習,泥塑教學很能遵從孩子的愛玩天性,抓住孩子們的依戀心理,教師可以從泥塑教學出發(fā),將教學內容以游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一點在泥塑課堂上是很容易達到的,從而發(fā)揚了學生的天性,并且也訓練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可以使學生們注意力集中時間加長,增強小學生高度注意力的集中時長。
小學生情緒情感的穩(wěn)定性和調控能力逐步增強,沖動性、易變性日益減少,但情緒仍對學習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情感內容日益豐富,深刻性也不斷增加,情感內容與情緒的大幅度波動對于泥塑課的學習來說是一件好事,美術教師應該合理利用學生們的豐富情感,引導他們將情感轉移到自己的作品中來,不僅情緒得到了發(fā)泄,在這個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好的作品。隨著社會壓力逐漸增大以及網絡環(huán)境的復雜,一些孩子也在無形之中受到影響,近年來一些低齡兒童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所產生的心理問題的新聞逐漸增多,這種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屢見不鮮,教師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關鍵一員,應積極主動引導孩子們正確面對各種生活和學業(yè)問題,使孩子們有一顆健康的心靈。泥塑課程可以很好地釋放孩子們的天性,緩解壓力和焦慮,以“泥”育人。
泥塑課有其特有的藝術特色,教師在授課時應體現學科特色,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從學生們的生活實際出發(fā),依據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適應不同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求,全面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多變的可塑性、創(chuàng)意空間的廣闊性、主體意識的表現、材料的兼容性等。讓泥塑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小學生對藝術文化與生活的關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使小學的泥塑課程是既融合民族歷史性,又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休閑性的藝術教學活動。
總的來說,泥塑課可以根據孩子們的不同經驗和想法,呈現不同方式和特色,滿足個性發(fā)展需要。通過多種制作方法,提升表現和控制能力,通過手、眼、腦的相互配合,提升手部的協調靈活性,豐富積極情感,提升創(chuàng)造表現能力。
泥塑課程雖然課時有限,但回顧我們各自的教育經歷,有時候一件小事、一節(jié)課的一個核心價值、一部電影的一句臺詞都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教師要善于以小見大,做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