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珖(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知識溝”作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歷史感的傳播學理論,如今對其的研究已推進到了新媒體使用過程中“知識溝”呈擴大還是縮小的問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能夠進行全時性信息交互,短視頻平臺以智能手機作為載體,憑借“短平快”的特征受到了大眾的普遍歡迎?;趙eb2.0 的技術環(huán)境,短視頻平臺以人為中心,“受眾”變成了“用戶”,平臺內容不僅“可觀”[對于專業(yè)生產內容(PGC)而言],而且“可創(chuàng)”[對于用戶生產內容(UGC)而言]。相較于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用戶主觀能動性明顯增強。然而,研究發(fā)現(xiàn),在短視頻平臺使用過程中,受社會經濟地位、文化教育水平、使用目的偏好等因素影響,不同用戶間“知識溝”出現(xiàn)擴大趨勢。在短視頻平臺成為傳播“主力軍”的今天,如何做到趨利避害以彌合“知識溝”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經典的“知識溝”假說中,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蒂奇諾等三位教授提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得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趨勢?!边@里的“快”,蘊含著主客觀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由于宏觀社會環(huán)境下鑒于社會經濟地位的目標受眾分群,社會經濟地位較高者有快速穩(wěn)定接收信息的渠道;二是由于受眾本身因文化理解能力、信息收集偏好等的差異,造成知識獲取與接受有快慢之分。后來蒂奇諾等人又修正發(fā)展了“知識溝”假說,提出在小型的、同質化的社區(qū)中出現(xiàn)“知識溝”的可能性較小。短視頻平臺作為以“P+U”結構運營的多元化網絡社區(qū),提倡共創(chuàng)共享、兼收并蓄,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均無較高門檻和嚴格劃分的準入機制,傳受過程中必然存在“知識溝”擴大的趨勢。
從功能主義的觀點來看,大眾媒體的規(guī)模化傳播會在客觀上造成信息富有者的知識增長越來越快,從而加速拉大與信息貧乏者之間的差距,“數(shù)字鴻溝”概念應運而生。學者韋路提出三道“數(shù)字鴻溝”概念——“接入溝”“使用溝”和“知識溝”,并通過對傳統(tǒng)媒介和新媒體的知識溝效果差異的實證研討,發(fā)現(xiàn)互聯(lián)網上不同社會經濟地位者之間的“使用溝”比在傳統(tǒng)媒介上更明顯。短視頻平臺屬于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派生物,據上述觀點,短視頻平臺在用戶使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超過傳統(tǒng)媒介的“使用溝”,并會由這種“使用溝”導致更為顯著的“知識溝”,從而拉大平臺使用者之間的知識接收、儲備、使用之差距。
據CNNIC 發(fā)布的第46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0 年6 月,我國網絡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8.18 億,占網民整體的87.0%。在網民個人月收入結構中,月收入在3000 元以下的占比為55.9%,8000 元以上的僅占11.5%。在網民的學歷屬性中,初中學歷比例最高,為40.5%;受過大學??平逃耙陨辖逃木W民僅占18.8%。在網民的職業(yè)結構中,學生占比最多,占23.7%;其次是個體戶/自由職業(yè)者,占17.4%。由此可以看出,盡管我國網民的數(shù)量龐大,但由于社會經濟地位、文化教育程度、目的興趣偏好等方面的不同,在短視頻平臺使用過程中,“知識溝”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呈現(xiàn)出擴大趨勢。
所謂文化,狹義上來說是個體知識儲備和內心情感的反映,同時也能動地作用于人的生存發(fā)展,而受教育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是文化積儲的標桿。成長過程中,個體本身接受的文化教育已經為在短視頻平臺中可能接觸到的某類信息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提前為用戶建立好“認知基?!保沟谩盎!斌w系較多元、較全面的用戶能夠快速準確地在接觸新事物過程中做出認識、理解與判斷,并靈活地進行即時反應和行為調整。
鑒于短視頻平臺是帶有大眾屬性和通俗特征的社會化媒體,準入門檻低,用戶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其本身就會帶來結構性的“知識溝”差距。以短視頻平臺中“3 分鐘電影解說”類型的內容為例,發(fā)布者將120 分鐘左右的完整電影以濃縮、提煉的方式壓制成3 分鐘左右的“解說包”,在極短的時間內解釋劇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再加上自己的評論,后期還會將語速調快至正常語速的多倍,以求在最短時間內讓用戶產生興趣。接受并理解這類內容需要敏捷的反應能力、深刻的思索能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相較于文化水平較低者,文化水平較高的用戶在對于信息接受的速度、效度、深度、廣度方面都具有一定優(yōu)勢。
歐洲學者Van Dijk 指出,一部分人能夠從高級數(shù)字技術中獲益,并系統(tǒng)地用于工作和教育;另一部分人則只能借助基本的數(shù)字技術進行簡單應用,并主要以娛樂為目的。這種“使用溝”的差異是由用戶使用短視頻平臺的不同主觀目的與偏好造成的。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較高者以及垂直領域的愛好者,瀏覽短視頻是為接收前沿新聞、跟蹤最新信息、提高自身學識,其媒介接觸行為帶有較強的目的性和功能主義色彩,擅長在信息爆炸的平臺中精準鎖定自己需要汲取的內容。而其他多數(shù)用戶偏好短視頻的娛樂化屬性,他們使用短視頻平臺往往是在閑暇時間、工作之余,為的是從忙碌生活中暫時“逃避”或“抽離”,進行娛樂放松。此類用戶在瀏覽時具有明顯的隨意性、無目的性,視頻風格多是淺顯易懂、詼諧輕松。
誠然,相比于傳統(tǒng)體驗式、付費式娛樂項目,觀看短視頻是性價比最高的休閑方式,僅需手機和流量,就能隨時隨地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但數(shù)量龐大的平臺內容很容易消耗用戶的時間、精力,長此以往,僅僅是“刷短視頻”這個簡單的行為,就會讓使用者感到滿足,產生媒介依賴。這種現(xiàn)象會凸顯出媒介“麻醉的負功能”,用戶過度沉溺于平臺提供的表層信息和游戲娛樂中,忘卻了獨立思考和實際行動能力,而滿足于被動的信息積累。相比于另一部分使用短視頻平臺進行功利性獲取的群體,“知識溝”在用戶使用平臺時的不同選擇中被無形拉大了。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在《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了“信息繭房”的概念。信息繭房是指“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并非是多元化、全方位的,人們本能地會被自己喜歡的信息所吸引,長時間接觸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久而久之會將自己禁錮在一種類似蠶繭一樣的‘繭房’中這一現(xiàn)象?!睘榱司珳识ㄎ挥脩粝埠?,積極增強用戶黏性,短視頻平臺會基于大數(shù)據和算法技術,根據用戶日常使用習慣和偏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送。雖然短期內這種做法對增強用戶黏性效果顯著,但長此以往就會造成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類型固化、同質化,無法開闊視野、引導思考。用戶被禁錮在狹小的算法“回聲室”里,只接收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拒絕聽取其他方面的資訊,甚至孤立身邊和自己想法愛好不同的人,形成“小群體”,這就會對個體發(fā)展起到阻礙作用。當用戶怠于主動搜索,信息來源和種類就會趨于單一,其與主動獲取多元化信息的“積極用戶”在知識獲取速度、渠道、體系建立等方面的“知識溝”就在平臺個性化推送的拉鋸中進一步擴大了。
Attewell 將“接入溝”定義為人們在電腦和互聯(lián)網接入上存在的差距,并視其為第一道“數(shù)字鴻溝”。Van Dijk 則指出了“接入”包括四重含義:精神接入、物質接入、技能介入和使用接入。在精神接入中,一些中老年人囿于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接觸新媒體的意愿并不強烈,以致沒有基礎的數(shù)字經驗;在物質接入中,截至2020 年12 月底,我國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70.4%,仍有一定比例的缺乏物質條件的非用戶存在;在技能接入和使用接入中,由于我國現(xiàn)今的發(fā)展仍有城鄉(xiāng)、地區(qū)間的不平衡,部分地區(qū)缺乏互聯(lián)網基礎教育和社會支持,使用機會不平衡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用戶與非用戶之間的“數(shù)字鴻溝”仍然存在并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xù)存在,這種“接入溝”層面的差距使得信息的不對等顯而易見。無論是出于物質還是精神的“接入溝”缺失,都會造成非用戶意識不到短視頻平臺這種新媒體已經成為了傳播新聞和接收信息的新興陣地。
短視頻適應了當前人們的新媒體化生存需求,如其對碎片化時間、生活化認知、個性化創(chuàng)意的填補、契合和張揚。盡管在使用短視頻平臺的過程中,不同用戶間的“知識溝”差距在逐漸擴大,但應當在深析原因后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意見。
因“數(shù)字鴻溝”中的第一道“接入溝”涉及社會結構影響的宏觀問題,需要中央政府與地方部門一齊用力以求解決。根據我國截至2020年底網民達到70.4%的現(xiàn)狀,政府仍需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力度,爭取快速全面地提高互聯(lián)網普及率。與此同時,地方部門要加強與政府間的溝通互聯(lián),因地制宜,從政策層面上加大互聯(lián)網教育普及力度,促進互聯(lián)網使用機會的平衡。在“精神接入”問題上,應當注重新生代“網絡原住民”從小的互聯(lián)網思維培養(yǎng),督促其形成正確的使用價值觀;對待較為保守的“網絡移民”,可以借助身為“網絡原住民”的親朋好友加以影響,但應尊重其最終的媒介選擇。
作為滿足用戶新媒體化生存的短視頻平臺,在使用高新信息技術滿足用戶需求從而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平臺要對用戶做出正確引導,釋放多元化信息與知識的獲取渠道,在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的同時兼推具有價值的公共新聞、科學知識等,對用戶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打破“繭房”,將受眾的被動性點擊轉型成主動性搜索,從而緩解“同臺不同質”的“使用溝”現(xiàn)象。
在由短視頻平臺使用造成的“知識溝”現(xiàn)象中,用戶更多是作為具有能動性的個體,可以根據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需求做出實時性行為調整。首先,用戶應當對個人知識儲備、公共事務能力等有清醒的認識,并了解“知識溝”出現(xiàn)的原因和發(fā)展趨勢,做好自我定位;其次,從強化公共事務能力和豐富獲取新聞的渠道入手,探究各方信息傳播平臺的調性,提高自身媒介素養(yǎng),學會甄別有價值的信息;最后,要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和對知識的渴望,在媒介變遷的時代中,做積極的媒介使用者,輸入輸出同時進行,互動反饋合作共贏,能夠善用媒介充實自己,并最終對周圍人產生正面的影響。
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媒介變遷使得“知識溝”理論有了新的發(fā)展,短視頻平臺使用造成了不同用戶之間的“知識溝”差距擴大。深析原因可以看出,用戶作為能動的個體,擁有更多選擇權和自主性。因此,當下關乎不同媒介使用過程中“知識溝”擴大或者縮小的研究分析需要在傳統(tǒng)社會結構影響論的基礎上,著重關注用戶的個人想法和主觀意見??傊?,應當與時俱進地對“知識溝”理論進行深度研究,正確分析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媒體的特性以彌合“知識溝”。畢竟,使用媒介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更好地實現(xiàn)人文主義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