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最近,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持續(xù)發(fā)現(xiàn)印第安兒童遺骸一事引起國際輿論廣泛關注。美國媒體質疑稱,歷史上美國同樣對印第安人犯下累累罪行,但為什么美國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的原住民兒童墓葬?答案令人不寒而栗:美國多年來從沒有開展過相關調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原住民寄宿學校所犯罪行“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內(nèi)政部長德布·哈蘭說,那是一段“黑暗歷史”。
“文明化”印第安人
早在18世紀末,美國國父華盛頓和獨立戰(zhàn)爭英雄亨利·諾克斯等人都曾反對將印第安人驅趕到保留地,主張“文明化”印第安人,也就是“用美國文化教育印第安兒童”。1819年,美國國會通過《文明開化基金法》,為從事印第安人教育工作的機構(主要是宗教機構)提供資金,推動全美各地建立原住民寄宿學校。
開始時,這類學校由不同教派的基督教傳教士開辦,他們通常在印第安人保留地辦學。在這些學校里,孩子們被灌輸歐美文化,他們被禁止說母語,傳統(tǒng)姓名被新的歐美姓名所取代。孩子們在這些學校往往感受不到快樂,尤其對那些同家庭分離的年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1877年黑山戰(zhàn)爭(注:指的是1876年-1877年間美國政府軍同印地安蘇族拉科塔部落的戰(zhàn)爭)結束后,拉科塔部落陷入貧困之中,他們被壓縮到狹小的保留地。許多人都認為印第安人正在消失,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迅速地的文化轉變”。
在這樣的背景下,卡萊爾印第安工業(yè)學校出現(xiàn)了。到19世紀末期,美國印第安人事務局基于卡萊爾印第安工業(yè)學校的模式建起更多的寄宿學校,可以這么說,卡萊爾印第安工業(yè)學校的出現(xiàn),成為美國原住民寄宿學校發(fā)展的分水嶺。
虐待成普遍行為
卡萊爾印第安工業(yè)學校創(chuàng)始人名叫理查德·亨利·普拉特,他是一名美國內(nèi)戰(zhàn)老兵。19世紀70年代,普拉特曾主導過一個囚犯教育項目,“鼓勵囚犯皈依基督教”。該項目的“成功”經(jīng)驗使他確信,推廣原住民寄宿學校是“完全同化印第安人的唯一方法”。在普拉特和他的支持者們游說下,美國國會批準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卡萊爾軍營建立“原住民非保留地寄宿學?!薄?/p>
1879年10月,卡萊爾印第安工業(yè)學校迎來首批學生:82名穿著傳統(tǒng)服飾的印第安男孩和女孩。到11月1日正式開學時,已經(jīng)有147名學生入學。在這所學校里,作為文化和語言“沉浸式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們被強制要求學英語。普拉特的“名言”是“殺印第安人,拯救人類?!彼麤Q心把這所學校打造成兵營,學校頒布“軍事條令”,違反條令的學生會受到“軍法”審判。普拉特還使用“任何必要的手段”,確保那些試圖恢復“印第安原生行為”的學生遭到體罰,“只有像白人一樣才不會挨打”。更糟糕的是,很多印第安孩子暴露在各種疾病下,尤其是肺結核,造成眾多兒童死于常見傳染病。據(jù)幸存者回憶,印第安兒童入校時就會被噴灑滴滴涕等殺蟲劑“消毒”。從1883到1918年,有超過1800名兒童逃離這所學校,近500人死亡,大多數(shù)孩子尸體被送回給了他們的家人,另外還有超過180具尸體被葬在公墓。
即便如此,卡萊爾印第安工業(yè)學校仍被美國政府視為典范。到1885年,106所類似的原住民寄宿學校建了起來,其中許多建在廢棄的軍事設施,而且使用軍人來管理。1878年,時任加拿大總理約翰·麥克唐納還專門派人前往美國,學習相關政策。
隨著寄宿學校模式被美國政府更廣泛使用,很多原住民兒童同他們的家庭和部落分離。跟卡萊爾印第安工業(yè)學校一樣,當新生抵達學校時,首先會被剝?nèi)ゲ孔宸b,頭發(fā)也被剪掉。然而在許多原住民部落中,蓄留長發(fā)是驕傲而神圣的傳統(tǒng)。但在寄宿學校里,任何原住民文化活動都被禁止,原住民兒童不能說母語,不能穿著傳統(tǒng)文化服裝,不能保留傳統(tǒng)文化發(fā)型。“為了灌輸必要的紀律”,整個學校都以軍事方式組織,學生的方方面面都遵循嚴格的時間表。
大量寄宿學校采取暴力措施“維持紀律”。美國媒體披露的一些案例顯示,學生說母語會被用肥皂“洗嘴”;對于違反規(guī)則的學生,校方把他們關入禁閉室;學生們每天都面臨著體罰和其他嚴厲懲罰。除了肉體和精神虐待之外,一些學校管理人員還會性侵學生。一名學生后來回憶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恐嚇和恐懼如影隨形。我表姐的耳朵就被撕爛過。在某個夜晚,一名9歲女孩在宿舍被強奸,我們女孩非常害怕,這樣的噩夢伴隨終生”。
在俄克拉何馬州中北部的希洛科印第安農(nóng)業(yè)學校,食物匱乏、醫(yī)療嚴重不足、體罰盛行,很多學生把那里看成是“管教所”和“監(jiān)獄”;在鳳凰城原住民寄宿學校,學生成為廉價勞工,并發(fā)生多起虐待案件。一個名叫安娜·摩爾的學生回憶說:“如果早上8點哨聲響起時我們沒有擦洗餐廳的地板,女舍監(jiān)就用皮帶抽打我們?!?/p>
高死亡率背后的原因
按照美國政府的設想,從原住民寄宿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們回到部落后,要勸導親人同化。然而,許多回到部落的學生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強烈抵制。
1926年,美國內(nèi)政部委托布魯金斯學會對美國印第安人整體狀況進行調查。1928年2月21日,《梅里亞姆報告》被提交給內(nèi)政部長休伯特·沃克,這份長達847頁的報告提出原住民寄宿學校存在的諸多問題,包括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學生死亡率比普通學校高得多,諸如結核病和沙眼這樣的嚴重疾病在寄宿學校普遍存在;寄宿學校給學生提供糟糕的飲食,學校內(nèi)擁擠不堪,沒有充足的醫(yī)療服務,學生被當作勞工使用……該報告出臺后,原住民寄宿學校的狀況終于有所改善。美國總統(tǒng)胡佛要求撥付額外資金,為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學生提供足夠食物和衣服。盡管這份報告提請華盛頓高層注意原住民寄宿學校存在的各種嚴重問題,但是依賴這類寄宿學校的印第安人同化教育政策又持續(xù)了40多年。到20世紀70年代,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入學人數(shù)達到峰值。1973年,多達6萬名印第安兒童就讀于原住民寄宿學校。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隨著泛印第安人運動興起、印第安部落對寄宿學校的持續(xù)抱怨以及多份研究報告相繼出臺,美國政府終于在1975年出臺《印第安民族自決與教育援助法案》,這項法案強調要將學生從寄宿學校分流到社區(qū)學校。因此,許多大型原住民寄宿學校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xù)被關閉。到2007年,大多數(shù)原住民寄宿學校已經(jīng)被關閉,在原住民寄宿學校上學的美國原住民兒童數(shù)量下降到9500人。
近幾十年來,在美國社會上,對原住民寄宿學校歧視和虐待學生的控訴也在不斷涌現(xiàn)出來。1976年,27名青少年作為原告對阿拉斯加州政府提起訴訟,他們控告原住民住宿學校歧視和不公正。原告?zhèn)兘衣哆@種學校虐待學生,導致很多學生不得不輟學,這折射出美國教育不公平。2008年,批判美國原住民寄宿學校的紀錄片《我們的靈魂不會說英語》上映,該片講述了原住民寄宿學校是如何強迫印第安兒童融入歐洲裔美國人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