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啟鵬,曾仰澤
(甘肅省天水市中醫(yī)醫(y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為治療膽囊息肉、膽囊結石的最主流的手術方式。該手術具有術中損傷小、手術切口小、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的特點,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1],治療以口服胃動力藥物為主,但長期口服藥物會出現(xiàn)腹瀉、口干、疲倦,甚至肝功能損害。中醫(yī)學認為,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主要原因為術后正氣虧虛,脾失健運,氣虛大腸傳遞無力,導致患者腹脹、腹痛、停止排氣、排便等[2]。筆者對所收治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扶正理氣散足三里穴位敷貼治療,觀察胃腸功能的恢復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的60例LC術后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1歲~79歲,平均(67.1±2.2)歲。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0歲~80歲,平均(66.5±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膽囊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3]中急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年齡18歲~65歲,有手術指征,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同意參與本項研究。
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心、肺功能不全者;二次手術腹部粘連嚴重者;穴位處皮膚破損或有皮膚病者。
兩組患者均行LC術,術后常規(guī)補液,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抗感染治療。對照組給予維生素B110 mg,1次/d,雙側(cè)足三里穴位封閉。
給予扶正理氣散雙側(cè)足三里穴位敷貼,1次/d,具體方藥組成:黃芪30 g,黨參30 g,生白術60 g,陳皮20 g,茯苓15 g,木香15 g,炙甘草6 g,枳實30 g,厚樸15 g,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調(diào)成稠糊狀藥餅,置于5 cm×6 cm的醫(yī)用穴位貼上,于雙側(cè)足三里穴位敷貼。
觀察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即①腸鳴音恢復時間:于術后4 h起,每2 h監(jiān)測1次,觀察到腸鳴音≥3次/min結束;②術后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從手術結束后開始觀察,以患者肛門有明顯排氣感、排便感為準,記錄時間。同時觀察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結石性膽囊炎常表現(xiàn)為腹痛、發(fā)熱、惡心、嘔吐,急性者具有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的特點[4],是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多由結石梗阻膽道引發(fā)。LC術已成為本病的首選術式[5],LC術具有高效性、損傷小、治愈快等特點[6],但因麻醉、CO2氣腹、腹壓升高等因素,不少患者術后常伴有胃腸功能紊亂[7]。
本病屬中醫(yī)學“脅痛”范疇,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節(jié)、感受外邪、蟲石阻滯,使肝膽疏泄失職,腑氣不通,不通則痛[3]。中醫(yī)學認為,術后損傷正氣,正氣虧虛,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大腸傳導失司,腑氣不通,糟粕不行,停積體內(nèi)則為腹脹、腹痛。中醫(yī)藥促進LC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手段多樣,其中中藥穴位貼敷是臨床常用的外治法,能有效減輕術后腹脹,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8~9]。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合治內(nèi)腑”,可理脾胃、補中益氣,刺激足三里可調(diào)暢氣機,增強胃腸功能[10]。本研究自擬扶正理氣散,由黃芪、黨參、生白術、陳皮、茯苓、炙甘草、木香、枳實、厚樸組成,方中黨參、黃芪大補元氣;白術健脾燥濕,茯苓甘、淡,滲濕健脾,苓術合用,健脾除濕之功更強,促其運化;炙甘草甘溫調(diào)中;木香行腸胃滯氣;枳實下氣導滯;厚樸消脹除滿。全方配合,共奏益氣健脾、行氣通腑之功。全方穴位貼敷具有益氣健脾、行氣通腑、調(diào)暢氣血、聯(lián)絡臟腑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扶正理氣散貼敷雙側(cè)足三里穴,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可能與該治療方法能促進LC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有關[11],該方法作用直接,用藥安全且療效確切,簡單易學,便于基層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