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林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藝術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其中,文學藝術屬于展現(xiàn)美學思想和美學價值的重要領域,賦予文學藝術美學意義不僅可展現(xiàn)知識中具有的美,而且利于培養(yǎng)和提升人的思維高度和生存境界。蘇軾作為藝術領域美學大師,其通過詩詞方式構建美學思想體系,并通過不斷充實內容,實現(xiàn)美學不斷外延擴展,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美學特色。同時蘇軾的詩詞也展現(xiàn)出了其美學思想和藝術成就,在對其詩詞價值進行挖掘中,研究其詩詞中美學特色極為必要。
一、蘇軾詩詞藝術特點
(一)題材—反映現(xiàn)實主義
蘇軾作品在前期主要反映其在政治方面的憂患,其本身是一位有志于經世濟民的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中存在的不合理現(xiàn)象始終抱有針砭和嘲諷的態(tài)度,詩詞中將批判現(xiàn)實作為詩歌主題。其入仕后勤于政務,在多次遭貶謫期間通過接觸下層社會,將政治方面憂患以及民間疾苦寫于詩詞中,如《送黃師是赴兩浙憲》主要展現(xiàn)江浙人民水災后的艱難生活,《吳中田婦嘆》則反映當時賦稅深重、谷賤傷農的社會現(xiàn)狀,而其后期作品則將重點放于人生憂患上,展現(xiàn)了其疾惡如仇的思想。
(二)風格—豪放曠達婉約
蘇軾詩詞風格多變,其中,豪放風格詩詞較為多見,這是其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通過在詩詞中融入充沛、激昂甚至含帶悲涼的情感,可展現(xiàn)出其慷慨豪邁精神。曠達風格詩詞是蘇軾詩詞中最能體現(xiàn)其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展現(xiàn)了其對和平穩(wěn)定生活的美好期許。婉約風格詩詞在蘇軾詩詞中數(shù)量最多,主要體現(xiàn)其思想意志。
(三)內容—極具美學價值
在唐朝之前,詩歌格局較小、內容較窄,至杜甫詞作后稍顯開闊,至北宋蘇軾時期,經過多年發(fā)展,展現(xiàn)出了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情蘊深厚的特征,而蘇軾詩詞作品更是獨樹一幟,頗具特色。黃庭堅在《跋子瞻和陶詩》中通過“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闡述了蘇軾詩詞與陶詩,即便在用韻、句數(shù)、格調等風格方面相似,但內容卻存在較大差異,蘇軾詩詞內容廣泛,包含風土人情、自然景物、人世滄桑等,并用實踐展示了其“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理念,其內容包容萬象,同時通過推動詩詞滲透融合使得題畫詩中有畫,傳達出了畫中神韻,達到了自然真率、信筆揮灑境界,展現(xiàn)出了極高美學價值。
二、蘇軾詩詞美學方面表現(xiàn)
(一)美學思想與主張
著名教育家曹慕樊通過對蘇軾詩詞進行研究,從主觀方面認為蘇軾美學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詩詞作家需要將自身主觀思想融入到客體中;二是,最重興會;三是,抓住意象或靈感;四是,追尋常理;五是,重視神似。全國高校美學研究會會員中文系樊德三教師,在對蘇軾詩詞中的美學主張進行研究后,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藝術的本質具有真實性;二是,重視“文理自然”;三是,應具有獨創(chuàng)性。同時,其還提出了蘇軾詩詞美學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包含對“天成”和“超然”強調過度,受佛家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影響較大,與其詩詞中展現(xiàn)的“有為而作”產生了矛盾。
(二)繪畫美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兼博士后導師郎紹君,在對蘇軾詩詞中的美學進行研究后,對蘇軾作品中展現(xiàn)的繪畫美學思想進行了總結,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蘇軾同意并接受韓愈的思想觀點,并主張“意從肺腑出”“有為而作”,注重有感而發(fā);第二,將對興會靈感產生的主觀作用與客觀鍛煉形成的學習修養(yǎng)統(tǒng)一結合起來;第三,重視淡泊情懷以及淡泊之美。
(三)書法美學
劉國珺在《蘇軾文藝理論研究》中,對蘇軾書法方面理論進行了研究,并將蘇軾在書法藝術方面的見解總結為四點:一是,應知曉書法本末;二是,應了解掌握書法中的法度,并通曉其意;三是,應“自成一家”“自出新意”;四是,書法藝術方面應保持“技道共進”。
三、蘇軾詩詞的美學特色
蘇軾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其在詩、詞、散文、書法以及繪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尤其是詩詞領域,其自理論上打破了詩尊詞卑觀念,促使詞向詩風靠攏,加快了詞與詩相互溝通滲透進程。同時由于其一生宦海浮沉,常年奔走四方,有著極為豐富的生活閱歷,其詩詞中前期以豪放風格為主,后期表現(xiàn)為沖淡自然清新創(chuàng)作風格,其藝術風格氣象萬千。并且他善于在各種不同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找出客觀事物中存在的規(guī)律,甚至可從簡單生活與自然景物中發(fā)現(xiàn)蘊藏的深刻道理,展現(xiàn)出來鮮明的藝術特點,且極具美學特色,展現(xiàn)出了高超美學藝術境界。
(一)豪放美
在詩詞領域中,豪放風格指的是豪邁放縱的藝術風格,其詩風具有寬闊雄大的特點,極具陽剛之美,此類風格在情感方面注重思維奔放和想象力馳騁,重視詩詞中展現(xiàn)的氣魄。司空圖在《詩品》中,以“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滿,萬象在旁”對豪放派詩詞進行描述,展現(xiàn)出了豪放詩詞詩風的宏大。蘇軾作為豪邁詞派開創(chuàng)者,打破了傳統(tǒng)詞作理念,一改“詩莊詞媚”遺風,不僅推動了詩歌作品發(fā)展,而且對我國文學史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其豪邁詩風形成與當時社會背景以及蘇軾自身成就相關,其豪邁詩風形成時期處于王安石變法后,北宋中期國勢尚強時期,此時多數(shù)文人充滿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汴京地方官大力推動興利抗災。此外,蘇軾父親和弟弟都成為一時名人,其本身也才華橫溢,在詩、詞、文、書法和繪畫等領域都取得了不錯成就。同時,蘇軾本身具有強烈的國家和民族憂患意識,繁忙的公務和卓見成效的地方治理業(yè)績,促使其產生浩然之氣。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寫出很多具有豪邁風格的詩詞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獵》,通過“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描述其出任太守期間出獵射虎的豪情,以及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情感。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描繪“大江東去,浪淘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等壯觀場景,不僅展現(xiàn)出了蘇軾自身的情感抱負,而且突顯了蘇軾詩詞中獨具特色的豪放美。
(二)沖淡美
在詩詞中,沖淡指的是一種平和淡遠的藝術寫作風格,司空圖在《詩品》中用“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對沖淡詩詞作品進行描述。此類作品寫作對詩詞作者的社會閱歷和藝術修養(yǎng)有著較高的要求,在具備足夠生活閱歷和思想成熟后,方可寫出沖淡詩詞作品的內蘊外樸、氣斂神藏的藝術特色。而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坎坷曲折,青年時期意氣風發(fā),敢于堅持自身政治見解,且不愿茍全,被多次貶謫后,豐富的人生經歷使其在思想方面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他并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影響,開始將三家思想融為一體,在理想與現(xiàn)實、靈魂與實體、物質與精神、社會與個人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因此,此時其在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中開始追求超越現(xiàn)實和寄托精神,同時反映和批判現(xiàn)實,展現(xiàn)出了一種激憤而又疏淡、激情而又滄桑的情懷,其人生態(tài)度和人格修養(yǎng)達到了新的高度。此時,蘇軾更加傾心于陶淵明的詩作,追求看似枯燥平淡質樸,實則豐茂華美且又超然自得的寫作方式,展現(xiàn)了蘇軾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探索與追求。
(三)自然美
蘇軾在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中,主張“文貴自然”,并始終將這一主張貫穿于其實踐創(chuàng)作中,使得其詩詞展現(xiàn)出了一種自然美。而這種美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有為而作,有感而發(fā)。蘇軾認為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中應保持有為而作,文學中思想和內容必須從生活觀察、體驗和感受中獲得,切忌無病呻吟,如《浣溪沙》《沁園春》和《蝶戀花》。其次,以華采為末,以體用為本。在蘇軾詞作中,很多用詞造句方面給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感,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只緣身在此山中?!痹娮髡w而言看似質樸平常,但細品可感受到其中耐人尋味的思想境界。最后,文理自然,隨物賦形。蘇軾在文學創(chuàng)作時,強調展現(xiàn)各種客觀事物內外規(guī)律,認為只有在事實規(guī)律基礎上,才能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瀲滟晴方好……淡妝濃抹總相宜”,基于西湖風景事實,將雨景比作西施濃抹妝,以物賦形,展現(xiàn)出了實物與文章的自然之美。
(四)意境美
蘇軾在對王維詩作進行評價中,認為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并對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極為推崇,而且在進行文化創(chuàng)作時也身體力行。如《惠崇春江曉景》中,通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展現(xiàn)春季景色和景物特征方式,將詩與畫相融合,詩畫互通,形與情相互交織,展現(xiàn)出了一種溫暖如春的意境。再如《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通過展現(xiàn)“吟嘯且徐行”的狀態(tài),一方面,可彰顯出蘇軾面對坎坷處境,保持安之若素的精神狀態(tài);另一方面,通過詩詞中展現(xiàn)出的景觀,反映出其以佛老思想為主的人生處世理念,以及超然物外的人生觀,以自然敘事的方式,在平淡中彰顯出一種意蘊深遠的意境,從而產生一種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
四、結論
蘇軾作為中國古代詩詞領域中的美學大家,其各種不同風格類型的詩詞,既展現(xiàn)出了其在文學領域的成就,又突出了其“豪放”“沖淡”“自然”和“意境”的美學特點,使得人們在欣賞和研究其詩詞時可獲得良好的審美感受,其詩詞極具審美價值。因此,在對蘇軾詩詞進行研究中,為了解其思想和詩詞藝術價值,以及蘇軾在文學領域的成就,應加強對其詩詞美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