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
【編者按】本期所選三篇皆為雜文,所論都是關于規(guī)則和誠信話題,既關系到個人信譽和命運,也和國家形象息息相關。三篇文章的觀點既各自獨立又彼此關聯,值得認真閱讀和深刻思考。
規(guī)則是天意
葉傾城
我孕期共住過三次院,第二次入院前,正好收到了一封讀者來信,說:英語四級成績剛剛出來,她是59分。她質問我——也可以算是對全世界發(fā)牢騷:59分與60分,到底有什么區(qū)別?也許,只是少寫了一個大寫,或者拼錯了一個字母。
還來不及回答,就躺到了病床上。病房無聊,在心里反反復復過這封信。最終我擬的答案是:這世界上的事,總得有一個標準,這標準是人為的,不一定準確也不一定合理,用單一標準來衡量人,是不公平的。但完全沒標準,不可行。為了照顧59分而降低標準,也不可行,否則,得58分的人該掀桌了。
自己覺得:說服力一般,但沒有更好的答案。
得閑在護士站逛來蕩去,看產婦們進進出出。每有出院者,她的卡片便會被取下來,有一天我看到一張卡片上寫著:孕27周,1/0,早產,死產。最下端是“已出院”三個字。我愣了一會兒才反應過來:她的孩子沒有誕生在世間。
我想大聲疾呼:不是7個月大的孩子就能保住嗎?心底一個小聲音提醒我:27周還沒到7個月。
27周與28周有什么區(qū)別?就像那個女生的信:59分與60分有什么區(qū)別?
我聽見了答案:生死之隔。
8點與8點過1分有什么區(qū)別?如果你的火車是8點的,區(qū)別就是要么你站在車廂門口一邊喘粗氣一邊慶幸,幸福感爆棚;要么你在月臺上狂奔,眼冒金星,眼睜睜聽它叮叮幾聲,看它絕塵而去,你欲哭無淚。
這一秒與下一秒有什么區(qū)別?如果你在“卡桑德拉大橋”(同名電影中的災難場景)上,這一秒你成功地沖過了大橋,你就活下來;下一秒大橋被炸毀,你會瞬間灰飛煙滅。你要去向誰抱怨不公平,跟誰訴說沒區(qū)別?
我的回信是這樣的:既然是標準,遵守它。規(guī)則就是天意,就是不可碰觸的線,盡量讓自己遠離它,好司機從不壓線。竭盡全力,讓自己靠近上限,像孕婦足月分娩,像高考狀元從容在清華北大間任選任挑,而如果你落到底線外——你應該慶幸這只是一次四級考試,給了你很多次重來的機會。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連一次越線的機會都沒有。
(選自《2016年中國雜文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
賞 析
這是一篇充滿理性的雜文。面對一分之差,每個人可能都會陷入不忿之地,認為一分不能定高下,更不能定級別。作者面對這種質疑,一開始也在單一標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上有過猶豫,但未滿七個月的新生兒的死亡給了作者警醒,原來單一的標準也是底線,置換不同場景,這條底線就是“生死之隔”。對規(guī)則的尊重和敬畏,也意味著對不越過底線的警戒和自律,而在更多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更是有著保護生命的重要作用。
作者從現實事例出發(fā),然后展開現實聯想,再到電影舉例,最后在給出答案時又從生死之隔回到考場分數,有始有終。可以說,文中所有的例子都極具說服力,匯聚一起讓“規(guī)則是天意”本身就成為震懾人心的一個規(guī)則。
一道誠信考題
沈棲
1998年10月,香港廉政公署執(zhí)行處面向本處所有工作人員公開選拔一名首席調查主任。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和層層推薦,最后有40多人進入了筆試環(huán)節(jié)。
時年43歲的蔡雙雄也參加了這次選拔考試。蔡雙雄25歲就進入廉政公署工作,承辦過多起大案要案,具有很高的專業(yè)水平。對于這次考試,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考試進行得很順利,多是些專業(yè)性的題目,蔡雙雄做起來輕車熟路??墒?,最后一道題把蔡雙雄難住了。這道題分值高達20分,成敗在此一舉。題目是這樣的:請簡述唐太宗李世民為了保護環(huán)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詳細論述其合理性。蔡雙雄知識面并不算窄,而且很崇拜李世民,平時讀過許多關于李世民的書。但是此時,他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李世民曾在環(huán)保方面有過什么施政措施。
交卷的時間快到了,無奈之下,蔡雙雄只好在試卷上寫下了這么一行字:我實在想不起來李世民在環(huán)保方面曾有過什么舉措,對不起,這道題我不會答。
交卷后,蔡雙雄顯得很沮喪。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兩個星期后,考試結果出來了,最后的那一道題,蔡雙雄竟然得了滿分,并且,只有他一個人得了滿分。蔡雙雄成了進入面試環(huán)節(jié)的唯一人選。
選拔委員會是這樣解釋的: 唐太宗時,還沒有環(huán)境保護這種說法。綜觀李世民一生,他也沒有為了保護環(huán)境采取過任何措施。這道題根本就沒有答案,或者說,最標準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其實,這道題是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試題庫里抽出來的,目的就是測試應試者的誠信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才是做人應有的態(tài)度。
(選自《雜文月刊》, 2016年第9期)
賞 析
誠信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寫作主題,一般論者都會在文中借各種和誠信有關的正面或者反面的事例來論述。這篇雜文的作者沒有長篇大論,僅僅是講述了一件事,短小精悍,令人過目不忘。文章寫的是現實中的聘任考試,只不過這個考試錄用的職位本身就是和誠信有關的廉政公署。果然,考試確實和誠信有關,但不是通過知識儲備、論證能力和寫作水平,而是通過說謊的知道和誠實的不知道來區(qū)別和鑒定,最終只有一個人通過了。
全文沒有連篇累牘的論述,在充滿反轉意味的事件敘述之后,只用了《論語》中的一句結尾點題,點到為止。而這一句其實也承接《規(guī)則是天意》一文,也就是說,誠信其實就是不越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底線,遵守誠信規(guī)則,也是維護天意。
人生中有些事不能做
韓小蕙
2013年春節(jié)后,中國媒體界掀起了一場校正“中國式過馬路”的宣傳浪潮。其中,我讀到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由于中國人的只顧自我,不管規(guī)則,而且心安理得地以這種態(tài)度在世界上我行我素;于是,世界也只好隨之改變:以前中國留學生是可以辦理貸款的,現在已經不可以;以前中國人購物是可以無條件退貨的,現在已經不可以……”
我不太明白其中所指,便去打問。有熟知內情的一位朋友,隨口就給我講了一個例子:
某一女士,十余年前留學XXL國。通過假結婚手段,不僅貸到了高額的學費款項,還按月領取XXL國給予本國居民的生活保障費,又免繳了許多許多稅費,等等。等她學成拿到XXL國的學位后,假婚約一撕,回國工作,如今年薪逾百萬,卻根本不曾打算歸還欠賬,還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聰明”與XXL國的愚蠢。然而人家金發(fā)碧眼當然也不是吃素的,待發(fā)現了此女的把戲之后,隨之就針對所有中國人把規(guī)則修改了……
聽了這個“故事”之后,我無語。良久,才從心底里發(fā)出一聲悲鳴——你怎么能這么無恥!
試想:人家從建國起就一直沿用至今的規(guī)矩,人家的萬萬千千國民,祖祖輩輩,數百年來都神圣地遵守著,可是竟葬送在你的手里!你真是罪孽深重啊,已經被永遠釘在XXL國家的歷史恥辱柱上!可你竟然還是毫無知恥之心,連一絲歉疚也無,連一絲改邪歸正的自責也無,連一絲立功贖罪的念頭也無,甚至連回頭看看自己的行路正與不正、歪與不歪的一絲絲善念也無,可真是墜落在黑暗的深淵里,無可救藥了!
你以為人家都是傻子,看不透你這點小滑頭、小伎倆、小聰明嗎?你以為人家不可能來中國追討你嗎?錯了!人家是蔑視你,不屑于與你這樣的人糾纏,算啦就算啦??墒窃愀獾氖?,同時,你也把你的國家和同胞的聲譽毀了,你讓“中華民族”蒙羞,讓“中國人”聲譽掃地,給后來者埋下了地雷;你在踐踏了自己人格的同時,也踐踏了全體中國人的尊嚴。
真可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說來,我中華同胞中總有這樣的“聰明人”,魯迅先生的時代就有,魯迅先生的時代之前就早已有,先生曾專門寫文章討伐過??上У氖牵膶W在金錢的強勢擠壓下沒起作用,魯迅先生曾經期待的“進化論”也非但沒有“進化”,反而演變?yōu)橛诮駷榱?!假奶粉、假煙酒、假羊肉牛肉、假水、假冒偽劣……無假不成席;假結婚、假離婚、假房產、假發(fā)票……無假不成事。雖然做這種掛羊頭賣狗肉把戲的人在人群中只是少數,但這些假事、壞事、惡事、丑事所導致的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墮落,則更把社會道德與天地人心向下拉、復向下拉——使得那些活得逍遙自在、興高采烈的壞人更加得意揚揚、肆無忌憚……
這些,人人都知道,早就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盲目的或片面的悲觀,而是嚴酷的、你不能不面對的社會現實。道聽途說,君不每每聞聽如下的嘆息:“中國人怎么了,現在怎么什么壞事都敢干?!”(一小撮人干的,卻要算在中國人頭上。)
政府和有關部門也在焦慮,一再大力宣傳好人好事,旨在激發(fā)和弘揚社會正能量。這當然是好的,能給我們重塑“最美中國人”和實現“中國夢”的信心。但我堅決認為,在正面宣傳的同時,也必須對負面的假丑惡予以打擊——對觸犯了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機關繩之以法;對道德層面的壞人壞事要形成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使之不敢再使壞;同時亦對可教育的心靈予以重錘,從而激發(fā)出他們向善棄惡的榮辱心,使其轉化為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這些年來,一次又一次、多次復多次,不斷聽到外國人在批評中國人“普遍沒有信仰,缺乏畏懼之心,只知道計較個人利益和眼前得失,卻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過去,我們一聽到這些逆耳之言,就習慣性地視為別有用心的“惡攻”,可是到了今天,也不得不冷靜下來,老老實實承認這是一部分現實。其實從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看,過去中國人還多是有信仰的,除了仁、義、禮、智、信,除了“善行天下、孝行天下”等等,老祖宗們一再教導我們的還有一句話,就是“絕不可做壞事,老天爺在看著呢”!我篤信這句話。
(選自《2014中國年度雜文》,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
賞 析
守規(guī)則、講誠信在這篇雜文里已經上升到關系國家形象的高度,作者對在國際上破壞規(guī)則、我行我素的個別“老鼠屎”進行了義憤填膺的批判,其中有情緒激動的口語化討伐,也有對魯迅先生“進化論”的借用,還有對政策的分析和探討,最后站在文明史的高度,發(fā)出“絕不可做壞事,老天爺在看著呢”的警示,而這一句,也再次回應了第一篇文章的觀點“規(guī)則是天意”。
這篇文章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新聞事實,也有現實羅列,有相關政策法律提出,也有文章資料引用和作家思想借用,方方面面,有理有據,最后都歸結為守規(guī)則講誠信的主題。但是在表現方式上,有些情緒化表達值得探討。比如“你怎么能這么無恥!”“你真是罪孽深重啊,已經被永遠釘在XXL國家的歷史恥辱柱上!”“你以為人家都是傻子,看不透你這點小滑頭、小伎倆、小聰明嗎?你以為人家不可能來中國追討你嗎?錯了!人家是蔑視你,不屑于與你這樣的人糾纏,算啦就算啦。”…… 凡此種種,用“我”對“你”的對談式表達,情緒激動,也略顯夸張,就會顯得與其他相對理性的語言不太協調,成為本文的一大缺憾。
某同學因為一分之差,沒有考過四級,忿忿不平詢問作家;某公職人員在參加廉政公署首席調查主任的選拔考試中,誠實填寫“我不知道”,反而成為唯一候選錄用人;某無知之人因為作假貸款,結果種下禍害,讓某國針對國人改變規(guī)則,影響了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本期三篇雜文,都是從這三件事實出發(fā),通過橫向或者縱向的聯系和探討,最終都歸結為一個意思——順從天意,遵守規(guī)則維護誠信,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