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
教學目標:
1.探索三角形邊的關系,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2.根據(jù)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操作的過程中經(jīng)歷探索發(fā)現(xiàn)“三角形3條邊的關系”的過程,知道三角形3條邊的關系。
4.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動,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培養(yǎng)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5.滲透建模思想,體驗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形結合法在探究過程中的作用。
6.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理解兩條線段的和等于第3條線段時不能圍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不同長度的小棒。
教學流程:
一、提出真問題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其中每相鄰的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如果用小棒代表線段,圍成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生:圍成一個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
師:如果老師任意給你們?nèi)“?,你能圍成三角形嗎?/p>
師:請同學們在學具袋中任意取出3根小棒進行拼擺,多拼擺幾次,并記錄結果。
師:匯報一下拼擺的結果。
生:我任意取出3根小棒,有時候能擺出三角形,有時候不能擺出三角形。
師:通過拼擺,我們發(fā)現(xiàn)3根小棒是否能擺成三角形,與這3根小棒的長度有關系,這就是我們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真問題”: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是什么?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三角形邊的特征”(板書課題)。本節(jié)課同學們需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來展開研究,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存在的奧秘。
二、開展真研究
1.情境引入。
(課件出示教材62頁例3的情境圖,組織學生討論。)
師:認真看教材例3的內(nèi)容,思考一下:小明從家到學校有幾條路?
生:小明從家到學校有3條路。
師:哪條路最近?(學生利用學具開展研究。)
生:我用估一估的方法,感覺中間的路最近。
師:哪位同學還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用3個小紙條分別與3條路線完全重合,再將紙條拉直,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中間的路最短。
生:我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觀察,上面的路是折線,中間的路是線段,下面的路是曲線,兩點之間線段最短,所以中間的線段最短,也就是中間的路最近。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在兩點之間所有的連線中線段最短,這條線段的長度也叫做兩點之間的距離。
2.自主探究。
組織學生用下面每組小棒擺一擺,看看哪組能擺成三角形。(單位:cm)(1)6、7、8(2)4、5、9(3)3、5、9(4)8、11、11。
師:三角形是由3條線段首尾相連圍成的封閉圖形,下面我們利用手中的小棒來擺三角形,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拼擺的結果。
(學生動手拼擺,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導。)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匯報一下你們拼擺的結果。
生:第(1)組和第(4)組能擺成三角形,第(2)組和第(3)組不能擺成三角形。
師:其他組有別的結果嗎?
生:我們的結果和他們組是一樣的。
師:同學們拼擺的結果一致,那你們知道第(2)組和第(3)組為什么不能擺成三角形嗎?每組中的3根小棒在長度上有什么關系?讓我們來觀察一下。
(分組討論后匯報。)
生:我們組討論后發(fā)現(xiàn)第(2)組中4cm和5cm這兩根小棒不夠長,它們加在一起和9cm的小棒一樣長,不能擺出三角形。
生:我們組發(fā)現(xiàn)第(3)組中兩根短的小棒,長度加在一起沒有另一根長,所以3根小棒不能首位相連。
生:第(2)組中兩根短的小棒的長度加在一起等于最長的那根小棒的長度,這3根小棒不能首尾相連。
生:我發(fā)現(xiàn)兩條短邊的和不能等于或小于長邊,只有兩條短邊的和大于長邊的時候,才能擺成三角形。
師:通過同學們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了第(2)組和第(3)組不能擺成三角形的具體原因了,下面我們再將能擺成三角形的3條邊分別分開,比較一下每組中三條邊在長度上有什么關系。
(學生活動后匯報。)
生:我發(fā)現(xiàn)比較短的兩條邊加起來比最長的一條邊長。
生:我發(fā)現(xiàn)無論拿出哪兩條邊加起來都比另一條邊長。
生:我來補充,我覺得可以說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加起來都比第三條邊長。
師:怎么理解“任意兩邊”?
生:“任意兩邊”就是指三角形三邊中的每兩條邊的長度加起來都比第三條邊長。
生:也就是說無論哪個三角形,都存在這樣的特征: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3.計算驗證。
師: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通過這一特征,我們能快速地計算出哪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請看投影。
(師出示小棒的長度,生計算,并匯報結果。單位cm)
生:3+4>5 能擺成三角形。
生:4+6=10 不能擺成三角形。
生:3+5<9 不能擺成三角形。
生:7+10>10能擺成三角形。
師小結:只有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圍成三角形。
三、開展真應用
出示:在能圍成三角形的各組線段的后面畫“√”。(單位:cm)
(1)6、6、6。(? )
(2)5、6、8。(? )
(3)4、4、7。(? )
(4)5、5、11。(? )
(生做完后集體訂正。)
出示:從下面的線段中任意選出3條線段,來圍三角形,看看誰圍得最多,把圍成的三角形畫在題卡上。
4cm、5cm、7cm、9cm
(生完成后先匯報,再畫在黑板上展示。)
出示:如果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長5 cm和8cm,那么第三條邊的長度可能是多少厘米?
(生思考第三條邊的取值范圍后匯報。)
四、總結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學會了哪些知識?
五、布置作業(yè)
反思:
本課的教學運用的是我校的科研課題《“三真”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升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中的教學方法,“三真”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分為三大環(huán)節(jié),即以真問題為起點、真研究為主線、真應用為反饋。首先“真問題”是起點也是本課要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課堂上以“真研究”為重點,通過“真應用”來檢測教學效果。課堂上,圍繞“真問題”,開展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活動。學生帶著“真問題”去學習,這樣學生在“三真”課堂上才能高效地去學習,又能提高學習的興趣。
可以說每節(jié)課的“真問題”,就是這節(jié)課的靈魂,抓住真問題去學習,就不會偏離教學重難點,可以說正確地確立“真問題”是一節(jié)“三真課”成功的前提和關鍵。我們是如何確立“真問題”的呢?首先要依據(jù)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其次要依據(jù)學生的學情和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綜合分析后確定出本課的“真問題”。本課的真問題是:“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是什么?”
在“真問題”的引領下,開展“真研究”,研究的過程中一直是圍繞著“真問題”展開,可以說“真問題”和“真研究”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讓學生體驗“真研究”的過程,在教學中,充分地給學生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用小棒擺三角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組中的3根小棒無論怎樣擺也擺不成三角形,此時進行點撥“這幾根小棒擺不成三角形,說明這3根小棒的長度存在一些問題,你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秘嗎”。這樣點撥,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通過進一步的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所以在“真研究”這一環(huán)節(jié),適時地組織引導學生,并為學生搭建必要的思維階梯,讓學生有繼續(xù)深入研究知識的方向和信心。
在“真應用”中夯實知識,經(jīng)過了“真問題”的引領和“真研究”的課堂,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接下來通過“真應用”來夯實知識,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來達到這一目的,分別是是基礎練習、拓展練習和思維訓練。這三個層次的習題,通過基礎練習讓學生初步形成技能,通過拓展練習讓學生做到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融合,通過思維訓練發(fā)展優(yōu)生的技能。這樣的一組坡度練習,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各有收獲。
不足之處:1.個別學生在判斷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對“任意”兩個字的理解不到位,應該讓學生結合具體的三角形,用演示的方法,充分理解“任意”的含義。2.在拼擺的過程中,設計了在小組內(nèi)合作的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不積極主動去思考問題,而是等著別人研究出結論。應該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討論、思考、驗證,在探索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使自主探索型的學習方法得到更好的落實。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