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維峰
摘要:本文從課程教學評價的幾個重要方面出發(fā),討論了課程思政評價的幾個特點與難點,指出思政教學目標的內隱性、體驗性、價值性是課程思政評價的特點,也是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的難點所在,文章詳細闡述了這三個特點和難點。針對這三個特點與難點,討論了課程思政評價的一般方法及其要點,指出必須有效評價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的內隱性、體驗性、價值性等幾個方面變化才能實現(xiàn)最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
關鍵詞:課程思政;內隱性;體驗性;價值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05-0058-02
1 課程的一般評價要求分析
教學效果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評價教學成果的基本要求。教師可能教得很好,但學生掌握得可能并不好,因為教與學并不是必然統(tǒng)一的,教學是一項復雜的過程,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非常多。教學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如何科學地評價一門課的教學效果是教學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通常,一門課的教學評價存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的要求[1]:
(1)評價范疇應該包括過程性與結果性兩個方面。過程性評價又包括課前準備、課中參與以及課后練習與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結果性考核包括作業(yè)、考試成績等內容。這樣才能將學生參與課程的整個過程納入評價范疇,才能更全面、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過程中,很容易過分注重對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對過程的評價。一張試卷定結果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也造成了學生唯分數(shù)的學習心態(tài),課前課后的參與性不足。因此,必須加強對過程與結果的雙重評價才能更有效地評價教學效果。
(2)評價指標應該包括知識、技能、素質三個方面。一門好的課程應該將知識、技能、素質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素質。過分強調知識或技能評價是有失偏頗的。相比較而言,知識學習容易評價,評價方法也比較簡單,往往通過考試、測試就能實現(xiàn);而技能的評價就相對比較困難,不僅僅是因為技能的掌握需要一個從模仿到熟練的練習過程,掌握技能的時間比較長,也因為評價條件的限制,比如操作設備、比如測試軟件的缺乏等等。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忽略或減輕了對技能的評價;對素質的評價就更困難了,因為素質的改變是內隱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現(xiàn)實中,許多教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放棄了對素質評價,或者流于形式,僅僅要求學生提交一些反映素質學習的材料,比如社會活動、素質報告等代替測試。研究如何評價技能與素質是教學效果評價的關鍵所在,尤其對職業(yè)教育來說更為關鍵。知識、技能、素質三者在不同教育類型的高校也應該有所側重??傮w而言,一般本科可能更注重對知識與素質的評價,技能評價相對較弱;高職大專則更注重對技能與素質的評價,而知識評價相對較弱;職業(yè)本科應同時注重對知識、技能與素質的評價。
(3)評價權重分配應該充分考慮課程性質。知識、技能、素質以及它們內部細分項目的權重如何分配是考核必須深入細致分析的,這主要取決于課程性質以及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要求,而不能像有些學校那樣提出統(tǒng)一的分配權重要求。通常,公共基礎課更側重對知識與素質的評價,相應的權重要求分配更大一些;專業(yè)基礎課則知識、技能、素質并重;專業(yè)課,特別是實訓課程應側重考核技能的學習,權重應更大。
以上是關于課程評價的一般考量,課程思政的評價亦不例外,但課程思政的評價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也有特殊的困難,以下試做初步討論。
2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的特點與難點
既然已經(jīng)對課程進行了思政化改造,那么就必須對思政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否則很難反映課程改革與教學的成果。但是,思政教學的評價存在自身的特點與難點,通過教學實踐與理論總結,筆者認為思政教學的評價特點與難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2]:
(1)思政教學目標的內隱性。學習目標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可以用語言或操作來體現(xiàn),也可以用行為來體現(xiàn),有的能表達出來,有的無法表達出來。這就為評價帶來了極大困難,對那些隱性的、難以表達出來的學習成果,傳統(tǒng)的考試、測驗都很難發(fā)揮作用。思政教學目標很多屬于內隱性成果,比如文化素養(yǎng)、辯證思維、職業(yè)素養(yǎng)、情感、價值觀等等。思政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深層素質,而非那些可以顯著測量的指標。比如,“管理學原理”課程思政教學中,管理價值觀與管理者的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就可以很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然而,價值觀的塑造與培養(yǎng)是很難測量的,因為價值觀是內隱的,甚至管理者自己都無法說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注重對內隱性素質的學習與培養(yǎng),比如修身養(yǎng)性、三省吾身、盡心盡力。然而這些內隱性素質的評價卻是很難的,所以才有了東漢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藻這樣的特殊的人物評價方法,才有了《世說新語》這樣的著作,也有了諸葛亮“識人七法”等經(jīng)驗性方法,以及后來形形色色的識人用人的經(jīng)驗之談??墒?,由于人格面具原因,內隱的素質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被了解的,思政素質的評價難點也在于此,突破也在于此。
(2)思政教育過程的體驗性。人們認知世界,獲取知識有很多途徑與方法,包括聽、看、做、理解、內省等等,各種方法在認知與體驗方面的構成是不一樣的。思政內容的學習不僅僅是認知過程,更是一種體驗。對于價值觀、情感、人文精神等的塑造,主要不是靠說教,不是靠書本知識,不是靠督促,而是靠學生自己去體驗,去觀察,去感悟,其中教師的身教大于言傳。環(huán)境在精神塑造中起到關鍵作用,每個人都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不僅教師,學校的方方面面、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都構成了學生學習的總體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學生潛移默化地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當然也包括思政教育需要培養(yǎng)的內容。環(huán)境與體驗是教學很難提供的,也是很難評價的。因此,對于思政教育,學校與教師的責任主要不是通過書本、知識、技能去傳授,而是構建一個利于學生思政素質養(yǎng)成的良好環(huán)境,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政素質的養(yǎng)成。另一方面,教師的責任更在于身教,而不在于言傳,即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思政榜樣,給學生一個效仿的示范,所謂師范就是示范。
(3)思政教育的價值性。哲學上將判斷分為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兩類,人們面對的領域也就包括事實領域與價值領域。思政教育不僅僅涉及事實陳述,更涉及價值塑造,也就是說思政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是傳授知識、技能這樣的事實,而在于培養(yǎng)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意識形態(tài)、人文精神等價值內容。價值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事實,每個人的價值都可能不同。教育工作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體系、人生態(tài)度和世界觀。由于大學生已經(jīng)是成年人,他們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價值體系,只是這些價值體系可能與我們倡導的價值體系不相吻合。所以,思政教育不僅僅是要去塑造,更多的是要去重建學生的價值體系,這就給思政教育帶來了一定困難,評價也不例外。
思政教育目標的內隱性、體驗性、價值性是課程思政評價特點,也是難點所在,其評價方法必須突出強調對這三個特點與難點的突破,才能更好地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3 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考慮到以上特點與難點,結合課程評價的一般模式,我們提出了如下課程思政評價方法及其要點,這些要點就是對上述特點與難點的突破嘗試。由于只是初步的嘗試,不足在所難免,僅供同行參考,以推進深化研究,如表1所示。
可見,除了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我們特別強調對情感、態(tài)度轉變的關注,以及通過面談等方法評價學生內隱性的思想變化,這是課程思政評價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鶴松,陳典.高校思政課程“一課三融”教學模式構建的探索[J].高教論壇,2020(10):34-36
[2]張秀清.立體構成“課程思政”的隱性思維分析與探索實踐[J].大眾文藝,2020(19):180.
(責編: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