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杰
(滄州渤海新區(qū)中捷產業(yè)園區(qū)十一隊小學 河北 滄州 061108)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在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課堂教學細節(jié),積極正確引導學生邏輯思維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真正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有時僅靠“一問”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抓住問題的本源,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圍繞問題合理追問,讓學生在追問中思考,在辨析中明理,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深刻,以達到探清問題本質的目的。
學生在數學課堂練習中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實質上可以成為教學資源。教師要關注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將其合理有效的利用并生成課堂資源,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誤區(qū),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學習的重點。
例如,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內容,它聯(lián)系了乘法和加法兩種運算,溝通了這兩種運算之間的關系。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學生會出現一些錯誤,如會把算式(4+2)×25與算式4+2×25 混淆。所以,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動態(tài)呈現(4+2)×25=4 ×25 +2 ×25 =150,4 +2 ×25=4+50=45,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分配”的過程,從而能很容易在頭腦中建立乘法分配律“形”與“神”的聯(lián)系。所以課堂的難點突破,在于觸及核心概念的意義,當學生理解了概念的意義,再加以練習,很容易掌握解題方法,自然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了。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的課堂練習模式總是一成不變,學生就會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所以,在組織課堂練習時,教師應安排豐富多彩的練習模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來訓練發(fā)散思維。
例如,“植樹問題”可以分為非封閉線路和封閉線路兩種情形。其中非封閉線路又分為“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不種”三種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植樹問題題型復雜多樣,致使學生解決“植樹問題”難度較大。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構建了“植樹問題”模型,并安排了多樣化的練習。例1:在全長100 米的小路一邊植樹(兩端要栽),每隔5 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樹?例2:學校和體育館相距80 米,植樹節(jié)當天綠化隊要在學校和體育館公路兩旁植樹(兩端不栽),樹距為10 米,問一共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例3:學校圓形荷花池周圍要栽樹,荷花池的周長是75 米,如果每隔5 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樹?通過以上三例練習使學生掌握了“路的一旁還是兩邊”“兩端栽還是不栽”“直行路與環(huán)形路”等多種情形下的不同的解題思路,真正把學生思維引向深處,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并且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來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辨析明理的能力;通過妙借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解決教學中的突發(fā)問題;通過變換練習模式,促進學生的思維深度,提高學生有效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實現數學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