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泰井高速公路井岡山路口的巨型“井岡紅旗”雕塑 作者供圖六月的井岡山,翠竹挺立。走進井岡山,映入眼簾的是蔥蔥郁"/>
本社記者 張勇 徐隆林
>>位于泰井高速公路井岡山路口的巨型“井岡紅旗”雕塑 作者供圖
六月的井岡山,翠竹挺立。走進井岡山,映入眼簾的是蔥蔥郁郁的樹木,印在腦中的是那段永遠令人難忘的紅色記憶,盤旋耳際的是那一首首讓人動容的紅軍歌曲。
井岡山北山烈士陵園,革命博物館,八角樓,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舊址,大井朱毛舊居,小井紅軍醫(yī)院……在這里,每一株樹木都講述著一個故事,每條小路都記錄著一段歷史。九十多年前的那些血與火的斗爭,早已鐫刻在歷史的功碑上。
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時期,時間雖短,卻為中國開辟了一條成功之路,留下了寶貴的井岡山精神。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吉安井岡山市考察時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地處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位于江西西部及湖南東部,方圓五百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兩年多時間,完成了“三次會師”,進行三次反“會剿”,創(chuàng)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組建了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出臺了我黨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譜寫出一曲浴血奮斗的壯麗之歌。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zhàn)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共有4萬多名烈士長眠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但只有15722名烈士的名字。1962年3月,朱德重上井岡山時,題寫了“天下第一山”5個大字。從此,紅色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井岡山斗爭時期出現了三次重要的會師,通過這三次會師,井岡山的革命力量大大增強,井岡山道路的影響得到了推廣,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理論逐步完善,井岡山的革命火種由此燃遍天下。
1927年10月,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經“三灣改編”后上井岡山,開創(chuàng)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朱德與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轉戰(zhàn)閩粵贛邊境,歷經了“贛南三整”等艱難曲折后,率部主動向井岡山靠攏。
1928年4月,兩支隊伍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和朱德等,在龍江書院會面。次日,在龍江書院舉行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將朱毛兩部編為三個師九個團,并選舉任命了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在講話時說:“我們有馬列主義,有群眾支持,不怕打不敗敵人?!泵珴蓶|這番話,使得大家信心倍增。
朱毛兩部勝利會師后,組成的第四軍是當時黨領導的一支強大的革命武裝,使我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大旗舉得更高更牢,使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
“我們黨領導的兩支革命武裝的會合,意味著中國革命的新起點。”在兩軍勝利會師和紅四軍成立大會上,朱德說:“就讓敵人難過去吧。我們不能照顧他們的情緒,我們將來還要消滅他們呢!”此后數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迅速取得了多次軍事勝利和武裝割據的發(fā)展,為建立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堅決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動全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就在同一年,期待已久的第二次會師終于實現。1928年12月10日,彭德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與何長工領導的紅四軍接應部隊會合于蓮花九都,繼而到達井岡山新城鎮(zhèn)。
據史料記載,彭德懷、滕代遠在組織和發(fā)動平江起義后,創(chuàng)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在起義之前,彭德懷就曾給黃公略寫過一首“密詩”,以表明心志:唯有潤之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我欲以之為榜樣,或依湖泊或山區(qū)。利用周磐辦隨校,謹慎爭取兩年時。
在隨后舉行的兩軍會師慶祝大會上,毛澤東指出:“我們的革命事業(yè)就是這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向前發(fā)展。今天我們有了紅四軍和紅五軍,將來我們一定還會有幾十個軍。我們一定要粉碎敵人的圍攻,最后勝利一定是屬于我們的!”
紅五軍與紅四軍的勝利會師,是繼朱毛會師以后的又一次大會師。紅軍和井岡山,增添了一支紅色勁旅,也有力地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從此,兩支部隊緊密配合,并肩作戰(zhàn),為鞏固和發(fā)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1929年年初,國民黨分五路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fā)動第三次“會剿”。當時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加上槍支彈藥與給養(yǎng)嚴重短缺,局勢相當被動。2月,紅四軍與活躍在東固地區(qū)的由李文林等領導的紅二、四團在東固螺坑勝利會師。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黨史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偉認為,“東固會師”意義非常重要,它使紅四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得到休整和補給,恢復了生氣和戰(zhàn)斗力。另外,會師也加強了兩支部隊的聯系,總結、交流了根據地建設的經驗。
毛澤東在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將東固高度評價為“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據地,與“朱德毛澤東式”“賀龍式”“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并列。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曾多次談及東固,說那是他一生忘不了的三個地方之一,這三個地方即井岡山、東固、延安。
井岡山斗爭時期,創(chuàng)造了許多革命史的“第一”,其中創(chuàng)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組建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出臺第一部土地法被譽為重中之重。
井岡山斗爭時期,創(chuàng)造了許多革命史的“第一”,其中創(chuàng)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組建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出臺第一部土地法被譽為重中之重。
1927年10月3日,部隊完成“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隨即工農革命軍到達寧岡的古城,并召開古城會議。會議著重討論在羅霄山脈中段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問題。
1928年2月,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迅速恢復或發(fā)展邊界各縣的黨組織,先后建立了寧岡、永新、茶陵、遂川四個縣委和酃縣特別區(qū)委、蓮花特別支部。各級黨組織和工農革命軍深入發(fā)動群眾,擴大革命武裝,分別建立了縣赤衛(wèi)隊和鄉(xiāng)暴動隊。
工農革命軍積極開展游擊戰(zhàn)爭,相繼攻克茶陵、遂川、寧岡三座縣城,建立了縣、區(qū)、鄉(xiāng)的各級工農民主政權。至此,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割據,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成。
朱、毛兩部勝利會師后組建了紅四軍,這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力量,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
同年5月,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毛澤東為書記,統(tǒng)一領導湘贛邊界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紅四軍軍委書記一職改由陳毅擔任。隨后,又在茅坪成立了湘贛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下設土地、軍事、財政、司法4個部和工農運動、青年、婦女3個委員會。邊界地區(qū)黨和政權領導機關的完善,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從5月下旬開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各縣、區(qū)、鄉(xiāng)普遍成立了土地革命委員會,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激發(fā)了廣大貧苦農民從各方面全力支持紅軍和根據地斗爭,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fā)展獲得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兩個月后的7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擴大到寧岡、永新、蓮花三縣全境,遂川北部和酃縣東南部,還有吉安、安福各一部,割據地區(qū)面積達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50多萬,達到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全盛時期。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以及在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僅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形勢下,重新聚集了革命力量,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而且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地武裝斗爭樹立了榜樣,成為中國革命走上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開端,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能在短期發(fā)展并壯大,得益于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護航和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
自南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人民軍隊就此誕生,但南昌起義時并沒有打出紅軍的旗號。毛澤東和朱德兩支隊伍會師井岡山,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此后,毛澤東、朱德又根據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指示,正式將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也是紅軍的第一支軍級單位。
與此同時,1928年12月,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基于1927年冬至1928年冬土地斗爭的經驗,歷經數月的醞釀、討論和修改,正式以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的名義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該法全文共9條,約1500字,它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規(guī)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以及征收土地稅、紅軍人員土地的耕種辦法等內容。
《井岡山土地法》是我黨領導下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是第一部代表農民利益的土地法規(guī),是中央蘇區(qū)土地革命的里程碑。雖然因客觀原因存在不足,但它指導了井岡山的土地革命,為其他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后來的《興國土地法》以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的制定和頒布,總結了寶貴的立法經驗,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的立場。
正因此,土地革命極大地激發(fā)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斗爭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效地支援了革命戰(zhàn)爭,加快了根據地的發(fā)展。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1928年秋,毛澤東在得知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以少勝多取得大勝后,深有感觸,欣然提筆,寫出《西江月·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時期,湘贛邊界的革命力量不斷壯大,讓國民黨反動當局更加驚恐不安,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仇視,并對井岡山先后發(fā)起了四次“進剿”和“會剿”。其中,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是第二次反“會剿”戰(zhàn)斗的關鍵一仗。
1928年6月底,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相約7月7日對井岡山進行第一次“會剿”。7月4日,湘軍吳尚第8軍提前出動,進占寧岡礱市和新城,并向永新進犯。當時,由于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等人錯誤決定,指令二十八團、二十九團分兵向湘南冒進,結果招致“八月失敗”,余部不過百人。
其間,毛澤東指揮紅四軍第31團和永新數萬革命群眾,以四方游擊的方式,晝夜襲擾敵人,將敵軍11個團圍困在永新城及其周邊30里內達25天之久。
后來,贛軍聽說紅軍主力已去湘南,大舉反攻,第31團主動撤出戰(zhàn)斗,贛軍遂進占蓮花、寧岡。不久,贛軍發(fā)生內訌,第6軍6個團退去并與第3軍戰(zhàn)于樟樹,留下5個團退回永新城內。至此,第一次“會剿”結束。
1928年8月,在朱德、陳毅率領的第二十八團還在湘南,毛澤東率部前往桂東迎還紅軍大部隊之際,湘敵三個團,贛敵一個團,從酃縣向井岡山猛撲而來,正式發(fā)起第二次“會剿”。8月30日,敵軍開始向井岡山的門戶黃洋界哨口發(fā)起進攻。
如今,站在昔日地勢險要、防守森嚴的黃洋界哨口,俯身向下看的是美麗的大峽谷,再也看不見戰(zhàn)旗飄動,聽不見吶喊聲震天。但是,軍民用滾木礌石,齊心協(xié)力堅守黃洋界哨口的史實早已印入人心,紅軍以不足一個營擊潰敵軍兩個團的歷史佳話已被銘記。
>>黃洋界炮臺,炮臺基座上書寫著毛主席《西江月·井岡山》中的著名詩句“黃洋界上炮聲隆”。 作者供圖
據記載,紅軍第31團第1營2個連憑險據守,打退湘軍多次猛烈進攻。戰(zhàn)斗中,紅軍將第28團留在茨坪修復的1門迫擊炮抬來,向敵人發(fā)射了3發(fā)炮彈,其中一發(fā)炮彈剛好落在敵軍指揮所附近,炮響之后,各個山頭吹起軍號,軍民喊殺聲一片。敵人誤以為紅四軍主力已經殺回山上,連夜逃回酃縣。贛敵聞訊后,停止策應湘敵的行動。這就是著名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
如果俯身向下看,躍入眼簾的是美麗的大峽谷。兩旁山坡上那郁郁蔥蔥的闊葉林,在春風的吹動中飄擺不停;翠綠叢中,依稀可見血紅的杜鵑花。特別耀眼的當是谷底的那條溪澗,在陽光的照射下,如同一條細長逶迤前行的銀蛇,光彩奪目,妙不可言。
9月8日,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回到井岡山南麓的黃坳。此后兩個月,我軍主力分別在遂川、新城、永新對敵軍發(fā)起進攻,均取得勝利。其中,11月9日,紅四軍對新城之敵第14旅第27團發(fā)起進攻,重創(chuàng)該敵于龍源口,次日進占永新。敵軍慌忙調第35旅一部反撲,紅四軍主動撤出永新。至此,第二次反“會剿”結束。
1929年1月初,由湖南省主席何鍵任“代總指揮”,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集中6個旅,分兵5路向井岡山發(fā)動第三次“會剿”。
當月上旬,紅四軍決定采取“圍魏救趙”的戰(zhàn)略,由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余人向贛南出擊,先打破敵之封鎖,解決經濟困難,爾后在外線作戰(zhàn),配合內線部隊打破“會剿”。彼時,留守井岡山只有彭德懷指揮的紅五軍主力和紅四軍第32團。
“會剿”軍以3個旅追擊紅四軍主力,其余3個旅繼續(xù)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攻。1月26日,“會剿”軍以優(yōu)勢兵力對黃洋界、八面山、桐木嶺三大哨口發(fā)起猛攻,堅守井岡山的軍民激戰(zhàn)4個晝夜,最終黃洋界、八面山相繼失守,根據地被占領。
為了保存力量,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主力突圍,前往贛南尋找紅四軍主力。紅四軍第32團和紅五軍一部轉入深山開展游擊戰(zhàn)。
“會剿”井岡山,是國民黨反對派妄圖消滅朱毛紅軍、扼殺共產黨革命武裝的有目的、有準備、有計劃的軍事行動。紅軍三次反“會剿”,都是在艱苦卓絕的情況下開展的,其中又遇到“八月失敗”,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克服種種困難,在敵軍重兵壓境的情況下,將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的精髓發(fā)揮到極致,兩次打破“會剿”,第三次反“會剿”雖然沒有成功,但保存了革命力量,特別是出擊贛南具有積極意義,解決了紅軍的給養(yǎng)和今后的發(fā)展問題,促進了贛南閩西根據地的開辟。
井岡山斗爭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的艱苦歲月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晶,井岡山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有著極為豐富深邃的精神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zhí)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