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晴
(作者系《莫愁》雜志總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作品多部。散文集《意思》獲第七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親子關(guān)系中教育的要素包含哪些?幸福的家庭需要什么形態(tài)的關(guān)系?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他們應該具備哪些素養(yǎng)?今天應該怎么做父母?為什么許多人內(nèi)心是不自信的?教育的初心是什么?上述問題以及與之相關(guān)連的問題被無數(shù)人追問過,甚至有些問題讓家長們焦慮、手足無措,盤桓在心頭揮之不去。
教育是個古老的話題,但常談常新,時代發(fā)展帶來家庭結(jié)構(gòu)的變化,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隨之產(chǎn)生變化,家庭教育尤其成為牽連千家萬戶的話題。2021年的4月22日,由江蘇省婦聯(lián)、省教育廳、省文明辦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2021長三角家庭教育研討會在江蘇溧陽舉行,來自北京和長三角地區(qū)的多位家庭教育專家匯聚一堂,對家庭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
一位初中生的家長曾跟我談過,說對女兒沒有別的要求,就想她如果有心事不要悶在心里,能把爸爸媽媽當朋友,遇到事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她說,我已經(jīng)不把考進前幾名當作目標,有高中讀就很好了,我希望她開開心心,健健康康過好每一天,至于別的,慢慢來吧。
她覺得自己是很開明的家長,相比較那些因為少考幾分而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媽媽們來說,她平和而寬容,給女兒提供了一個輕松自在的成長環(huán)境。但她有件事想不明白,老覺得女兒和她不貼心?!拔覀兎蚱迋z在外地工作,女兒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但我們基本每天都有電話聯(lián)系,關(guān)心她的學習,逢年過節(jié)給她買漂亮裙子,放假時接她去北京,帶她去天安門看升國旗。雖然沒有生活在一起,但在情感上、精力上我們一點都沒偷懶。但是她對我不親,有隔閡?!彼f,女兒自懂事后和她逛街,從沒親密地拉過她的手,有次看電影,銀幕上有個嚇人的場景,她側(cè)目看到女兒縮著肩,知道她有點怕,便想趁機摟女兒一下,哪知女兒往邊上一讓,迅速又果斷。女兒從不跟她擺臉色,無論她說什么女兒都是微笑地點頭或者搖頭。她看著那種微笑有時覺得心里涼涼的,但又說不出來原因。
她是個極其敏感、好學的人,研討會上聽到東南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所長馬向真在報告中提到“依戀關(guān)系”后,她開始自省,“我沒有和女兒形成依戀關(guān)系嗎?”自省是個痛苦的過程,她覺得可能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內(nèi)心交織著猶疑、懊惱以及難言的自責。她說,要是我不到外地上班,天天陪著她,是不是我們現(xiàn)在也會處得像閨密一樣?
依戀,指的是撫養(yǎng)者與孩子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上的聯(lián)結(jié)。在發(fā)展心理學中,依戀特指嬰兒與成人(父母或其他看護者)所形成的情感聯(lián)結(jié),依戀行為會強烈地影響孩子的發(fā)展和將來的人格功能運作,并會擴展到其他人際關(guān)系上。有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可以說明“依戀”的本質(zhì)。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找來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實驗。他用絨布和鐵絲分別做了絨布媽媽和鐵絲媽媽,絨布媽媽是用木頭做的身子,用毛織物包裹起來;鐵絲媽媽由鐵絲網(wǎng)制成,外形與絨布媽媽相似,胸前掛了奶瓶,小猴餓了可以去喝奶。但小猴并非“有奶便是娘”,除了餓了時去鐵絲媽媽那里喝奶之外,其余時間它都喜歡待在絨布媽媽身邊。一旦小猴看到令它害怕的事物立即跑向絨布媽媽,緊緊地抱住它。后來實驗者取走絨布媽媽,放進來一只會敲鼓的玩具熊,當鐵絲媽媽在、絨布媽媽不在時,小猴因為害怕玩具熊,便一味退縮、躲避;絨布媽媽回來后,小猴緊緊依偎在絨布媽媽身邊。哈洛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小猴深深依戀著絨布媽媽,哪怕絨布媽媽連奶水都提供不了。愛,源于接觸,而非食物。后來,哈洛又給絨布媽媽加上了電動功能,讓它逗小猴玩、撫摸和擁抱小猴。1958年,哈洛在美國心理學年會上,發(fā)布了他的研究成果《母愛的本質(zhì)》:“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就滿足了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惫宓膶嶒炏破鹆塑幦淮蟛?,很多父母甚至丟掉嬰兒車,改用嬰兒背帶,就是為了給孩子更多的觸摸。
這位初中生的媽媽從一開始就陷入某種焦慮,始終處于隱形的內(nèi)疚心理之下,對女兒有種補償?shù)男膽B(tài),不管女兒是否需要,盡自己最大努力運送充足的物質(zhì)資源,以消減在陪伴上的缺失。我勸慰她,陪伴是講究質(zhì)量的,時間的長短、多少并不說明陪伴的有效和無效,那種沒有溫度、沒有真心關(guān)愛的陪伴只是一種“影子陪伴”,甚至如果媽媽自身情緒調(diào)節(jié)不到位,與孩子靠得近反而會帶來負面作用。一個情緒正常、人格獨立、身心健康的媽媽帶給孩子的陪伴是多方面的,有些陪伴同樣是可以成為激勵孩子前行的動能,甚至是滋補一生的潛在的營養(yǎng)。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桑德拉·斯卡爾說過:為什么職場母親應該內(nèi)疚,應該感到自己無能?如果一份有報酬的工作對她自己、對全家人都很重要,那么她還應該為沒有全天陪伴孩子而“受良心折磨”嗎?為什么要被內(nèi)疚絆倒?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追求自己的事業(yè)、獲得家庭所需報酬的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有親密的接觸、陪他玩耍、陪他運動?父母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既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也滿足自己對人生的追求?
由此,我想起曾經(jīng)采訪過的高端藥物制劑專家全丹毅博士。全博士和她的團隊不斷研發(fā)新型透皮給藥技術(shù),擁有三十多年的海外高端藥物制劑研究和團隊管理經(jīng)驗,擁有二十多項國際專利。她是事業(yè)成功的女性,但又是內(nèi)心里總隱隱內(nèi)疚的母親,覺得給予家庭、陪伴兒子的時間過少了。前年,在臨回南京發(fā)展前,她終于和長大成人的兒子敞開心扉詳談了一回。她說,很抱歉,媽媽錯過了你的成長,陪伴你的時間太少了。兒子愣了一下,明白后就有點驚訝,說我從不知道你心里還有這種內(nèi)疚,我沒有覺得你陪伴我的時間少,相反,你是我的驕傲,我上街時會有意無意地到藥店里去,看到你們研發(fā)的那種粉色包裝的小薄膜一樣的東西,非常開心,有一次我還和同行的人說,看,這是我媽媽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你不知道,那會兒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孩。全博士吃驚地望著兒子,說你從沒有在心里埋怨過媽媽?兒子聳聳肩,說為什么要埋怨呢?做父母的就是這樣既不了解子女,也不了解自己,我還應該謝謝你呢,成長的過程中你給予了我充分的自由,你看,我身體健康,內(nèi)心通透,有體面的職業(yè),有很多朋友,你覺得我成長得還不夠好嗎?總是自責,這是天下媽媽們共通的一種基因吧?你要知道,無論你當初怎么做,你總會自責的,這是與母愛如影隨形的附加品。到了這會兒,全博士終于如釋重負,她笑著,眼里有淚。兒子上前輕輕地擁抱她,說媽媽,你應該永遠追求并且保持健康、年輕和美麗,這才是一項持之以恒的功課。
把全博士的故事講給這位媽媽聽。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所產(chǎn)生的依戀是不同的,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精神上的引領(lǐng)是無處不在的陪伴,給予的溫度也是恒久而深刻的。這樣一說,她情緒緩和了一點,說我找時間跟姑娘談談,或許我這個做媽媽的在她心里沒有我想得這么糟糕。
陪伴即是教育。教育就是父母用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實際行動來浸潤和催生它,讓它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王曉燕在研討會上指出:親子教育有八個正確打開方式,一是閱讀,跟孩子共讀一本書;二是溝通,和孩子彼此交換一個秘密;三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規(guī);四是盡孝,帶孩子去看望長輩;五是旅行,和孩子進行一次家庭旅行;六是自立,跟孩子一塊兒做道菜;七是和孩子進行一項運動;八是和孩子一起做一個全年規(guī)劃。
陪伴不僅是外在的,更有內(nèi)涵上的要求。做父母的要真正充滿喜悅地愛孩子,在孩子精神緊張時給予回應,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幫助他識別、破解,從而讓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感受、處理關(guān)系中的感受,教會和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處理情感事件等等。
高質(zhì)量的陪伴,首先需要父母了解孩子對心理營養(yǎng)的需求和發(fā)展特點。上海社科院博士、研究員楊雄在研討會上指出:每個兒童從出生開始,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除了生理營養(yǎng)之外,還需要非常重要的心理營養(yǎng)的滋潤。
0-1歲:這一時期的兒童最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無條件的接納、依戀和照料。1-3歲:這個時期的兒童逐步進入分離期,意味著心理上從母體分離的開始,心理營養(yǎng)主要是安全感。4-6歲:這一時期的兒童最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肯定、贊美和認同,尤其是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很重要。7-12歲:這一時期兒童進入重要他人時期,父母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兒童最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學習、認知和模仿。家長要教會他生活態(tài)度、技巧,如,遇到問題我該怎么辦?我心情不好時怎么辦?我與別人意見不同時又該怎么辦?
所以,不是任何年齡段都需要以“父母在身邊”來作為陪伴的,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桑德拉·斯卡爾就說“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關(guān)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產(chǎn)生顯著影響”。真正內(nèi)心有力量,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是人們以前認知的那樣一直黏著父母,“他們會更加勇于探索世界,容易交到朋友,面對壓力時既靈活又有韌性,和小伙伴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多,有著健康的自尊心。”
陪伴不是說教,而是父母“知行合一”以身示范。想起我曾采訪過的兩位女性,她們的教子細節(jié),至今仍讓人感懷。她在一家國企上班,天天晚飯后騎自行車,把上幼兒園的兒子從父母家接回來。有天晚上,過十字路口時遇上紅燈,夜色已深,路上沒有行人,車輛少,當媽媽的四下一看,比較安全,直接闖過紅燈,一直往前騎著。結(jié)果兒子在車后座上說話了,媽媽,你告訴我要紅燈停、綠燈行的,那剛才紅燈,你怎么還往前走呢?媽媽說,路上沒有人、沒有車時,就可以過去,沒事。兒子還是不解,紅燈只有遇到人和車時才有作用嗎?媽媽沒吭聲,繼續(xù)往前騎,但騎著騎著,覺得不對勁,就停下了,掉轉(zhuǎn)車頭,對兒子說:媽媽剛才錯了,不管什么原因,任何人都不能闖紅燈,我們重新回去,重過一次馬路,重等一次紅燈。她教會兒子的,不僅是紅燈停、綠燈行,還有知錯即改。
另一位女性在移動公司工作。那天,我在她辦公室談事,她上高二的兒子進來了,說媽媽明天學校有體育比賽,我想買雙運動鞋。媽媽從包里取出一張卡,遞給兒子,說你自己去買吧,買雙適合的就行,密碼是你的生日。等高中生出去后,我問她,卡里有多少錢,不擔心他亂花嗎?她說:卡里有5位數(shù),單位發(fā)的一年的津貼都在里面,他買什么樣的鞋都綽綽有余,我這點信心還是有的,他最多不會超過1000元,這是我們母子多年來建立起的信任,不會錯的。一小時左右,她手機響,商場消費信息來了,買雙鞋500多元。再半個多小時后,兒子回來,將卡返還給他媽媽。等少年出去后,她沖我會心一笑,說我們希望孩子長成什么樣,父母首先就得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希望兒子是豁達、大方、仁愛,對人充滿信任的,那父母首先得豁達、大方、仁愛、信任他,他接受了這些,學會了這些,才會成長為這樣的人。她繼續(xù)說,我就是盡一切力量,給他愛,無條件的愛。我聽著她的話,想著我們大多數(shù)父母對子女的付出,那也是愛,但多數(shù)愛是含有功利的,跟成績、榮譽掛鉤。無條件的愛,才是真的愛??ǚ蚩ㄕf過,凡是提高、充實、豐富我們生活的那種東西,就是愛。通向一切高度的東西,就是愛。唯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鑄就一個健全的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不可能任何一種理論都適用于每個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懷著一顆真愛的心對待孩子,換位思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倘若能做到這些,就可以稱得上是稱職的父母了。如果面對孩子的問題,一時找不到解決的好辦法,那就先冷靜冷靜,用平和的情緒說一句話:別怕,沒事,我懂你的,來,讓我抱抱你,現(xiàn)在好多了吧?蘇聯(lián)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父親和母親們,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xù)自己?!焙⒆釉诟赣H和母親的潛移默化中啟蒙、成長,父母是什么樣,孩子就會跟著學什么樣。父母是平和的,孩子便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是能給予別人尊重和信任的,孩子起碼不會為了爭一樣東西而滿地打滾。
我曾問過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你認為什么是家。孩子想了想,說就是爸爸媽媽都在的地方。同樣的問題,一位初中二年級的孩子給出的答案是“走到哪里都想到要回去的地方”。而當我再問一位三十二歲的在外工作的金領(lǐng)時,他說家啊,應該就是小時候爸爸媽媽都在的那個小院子,過年前,媽媽會種上一盆水仙花,爺爺有點老年癡呆,什么事都不記得,但一到過年就惦記著讓我媽去買水仙花。媽媽時間算得真好,水仙差不多就在過年期間開花,一家人坐在那兒嗑瓜子,花的香氣就在周圍飄著,老貓蹲在花下打瞌睡。
在這三個回答中,我看到同一種內(nèi)核——有情感溫度的家庭,有愛的家庭,有記憶的家庭,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來自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支撐、彼此給予的情感援助。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繆建東在研討會上指出:人生最重要的關(guān)系是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任何一種人生哲學,如果不講求這個根本的關(guān)系,便不能說是適當?shù)恼軐W,甚至于不能說是哲學。
父母教育是兒童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然后才能談到良好的兒童教育”。有種誤區(qū),一談到家庭教育,就簡單地認為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楊雄在研討會上提出了他的家庭教育“新三角關(guān)系理論”,認為一個正常家庭中的三種關(guān)系將導出“三種教育”,家庭成員間應該是一個“等邊三角形”,每一個家庭成員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賴,在物質(zhì)上共同享受,正是基于這樣的機制,才使得家庭成為每一個成員的避風港與保護地。正常家庭中的三種關(guān)系會導出“三種教育”,即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和配偶教育。在楊雄看來,夫妻關(guān)系比親子關(guān)系更重要,夫妻關(guān)系很和睦,能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孩子會感到安全與愛;父母雙方能給孩子比較均衡的愛,這樣,孩子便能從父母那里同時學習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這對孩子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夫妻關(guān)系的狀況決定了家庭中父母角色的扮演,進而影響親子關(guān)系的運行,構(gòu)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繆建東認為生命原本就是一個從依賴環(huán)境到依賴自己的過程,婚姻關(guān)系需要兩個長大成熟的大人,而長大成熟意味著能夠腳踏實地以及獨立自主,只有完整、成熟的自我才能催生出健康的個人。
在正常的親子關(guān)系中,父母和子女的情感表達通道要暢通。許多父母以為自己對孩子不缺愛,一味施愛、輸送情感,但卻很難得到孩子的反饋。就如同本篇開頭所提及的那位媽媽,她和孩子之間都沒有能坦誠地敞開過自己,彼此都沒有能真實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如果做母親的能告訴女兒,自己在外打拼的不易,因為女兒對自己的不親近而內(nèi)心所產(chǎn)生的不安,那么首先她就做到了在感情上誠實。將自己的情感傳達給孩子也是一種能力,同時也能從孩子的角度和站位看問題,體諒孩子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有可能出現(xiàn)過的孤單心境,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這便是一種良好溝通的開始。
但現(xiàn)實卻不是這樣的,我們大多數(shù)的家長以施愛代替了溝通,用物質(zhì)代替了陪伴。繆建東提出了五種應該警惕的錯愛:一是過度縱容,對孩子失去合理的限制,表面上孩子獲得了自由、獨立的空間,實質(zhì)上是孩子偏離了合理的發(fā)展方向。二是無限犧牲,父母為子女無條件地付出,而孩子并未感受到被愛,父母為子女做得太多,而子女學習的機會被剝奪,子女失去自信及建立自尊的機會,長大后難以獨立,總是期望別人為他們做事。三是過度保護,看起來是使孩子免受傷害,其結(jié)果是孩子沒有體驗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歷,從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四是補償心理,父母為生計而奔波,內(nèi)心有愧,常以物質(zhì)滿足來代替關(guān)愛,這樣的滿足往往是暫時的,因為子女無法從中體會到愛的互惠與交流。五是缺少真情,表面上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較多,但交流甚少,父母對孩子缺少關(guān)照與注意。
同時,繆建東也給出了三種方法,用以養(yǎng)成親密和諧家庭親子關(guān)系:
一是有專門的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去指導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判斷力。二是以游戲的方式陪伴孩子。孩子在游戲中擔任強有力的角色,就會感到有足夠的自信;同時給孩子立規(guī)矩。三是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表達內(nèi)心感受,允許孩子表露情緒。
“未來社會許多職業(yè)將會消失,但人的四種能力無可替代。一是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力,也就是提供別人無法替代的、計算機大數(shù)據(jù)不能錄入的能力,比如造型師、設計師,甚至廚師,他們可以提供帶有溫度的服務。二是人格魅力的能力,影星、優(yōu)秀企業(yè)家、頂級大廚等具有的人格魅力就是潛在消費。而被人喜歡和被人討厭,都是一種可以被消費的能力。三是創(chuàng)意能力,拿一個產(chǎn)品來說,當別人與你做同一類產(chǎn)品時,你的產(chǎn)品外形、技術(shù)、消費人群的定位和創(chuàng)新便是不可取代的。四是決策能力,面對紛繁復雜的未來世界,如何帶領(lǐng)團隊選擇合適的道路,指明正確的方向,做出無可避免的割舍,這便是決策者獨一無二的能力?!毖杏憰蠗钚鄣脑捯鹨环缠Q。全球普遍提倡的七種素養(yǎng),包括語言素養(yǎng)、科技素養(yǎng)、思辨意識、人文素養(yǎng)等等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實踐能力、思考力、基礎(chǔ)力等等將成為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楊雄指出,與美國基礎(chǔ)教育相比,我國學生基礎(chǔ)知識學得扎實,這讓我們許多教育者引以為傲。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的一個潛在危害是,正因為知識扎實反而導致了創(chuàng)新思維缺失——知識太過于夯實會導致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受阻。
人在兒童時期體驗越豐富,長大后積極主動性及規(guī)則意識越強,意志力、責任感都會隨之得到不斷的加強。但可惜,對于我們當下有點重知識儲備的教育現(xiàn)狀來說,孩子們對生活的體驗是遠遠不夠的。
王曉燕在研討會上提及,中國基礎(chǔ)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于對書本知識的過度關(guān)注和對體驗活動的相對漠視,從而造成大量學生有知識少體驗、會做題不會解決問題、有生命沒生活。他們很少有親力親為的“在場”機會,缺乏去經(jīng)歷、去做事情、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普遍存在著認知與實踐脫離、知與行分離的傾向。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薄弱甚至缺失,已成為制約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高、影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瓶頸。開學第一天,食堂午飯時,寧波某小學的半數(shù)學生面對盤子里的蝦傻了眼,有的拿起來聞一聞,有的拿起來舔一舔,然后忍痛割愛,望“蝦”興嘆。孩子們不是不愛吃,而是不會剝蝦。校長說這個結(jié)果他已經(jīng)很滿意了,因為他剛調(diào)來的時候,大部分孩子不會吃蝦,會剝蝦的孩子數(shù)量是個位數(shù)。曾有小學老師在班里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40人的班級只有9個學生會系鞋帶。
“社會是大課堂,生活是教科書?,F(xiàn)在,校外活動場所不足,教育載體缺乏,有效活動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出現(xiàn)‘斷檔’‘脫節(jié)’現(xiàn)象,沒有形成育人全鏈條?!蹦壳?,我國兒童每年寒暑假、雙休日和法定節(jié)假日約有180天,加上放學后的時間,兒童在家庭和社會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其在學校內(nèi)的時間。家庭和社會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領(lǐng)域。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關(guān)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切實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一條醒目的格言:我聽到的,我會忘記,過眼云煙。我看見的,我會記住,銘記在心。我做過的,便真正理解,刻骨銘心。這是講體驗的重要性。
在中國,西漢文學家劉向的“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意思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這應該是最早的關(guān)于“研學”的認定。
陶行知先生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為中心的知行合一教育理論,也是在強調(diào)“實踐出真知”,即知行合一,重于實踐。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普通人的常識是非常欠缺的,我們要曉得常識缺乏的人大概是不會有什么作為的,而且對于他自己做人也是很吃虧的。所以做父母的應當常常帶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以豐富他的知識,以增進他的經(jīng)驗。研學,即是一條積累做人、做事經(jīng)驗的渠道。
本次研討會上發(fā)布了溧陽親子研學線路。許多家庭已經(jīng)對即將到來的暑期研學躍躍欲試,這是極好的一次培養(yǎng)親子關(guān)系,共同體驗、共同成長的機會。專家們建議,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做出行計劃、共同期待、共同準備行李、共同擔責、共同記錄。
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說過一句話,對孩子來說,每天待在深愛著自己的人身邊,是有好處的,但與并不深愛自己的人在一起,對孩子也有好處。兩種體驗都是孩子所需要的。他需要一些母愛、一些父愛,一些日托照料,一些在外面與同齡人相處的經(jīng)歷,甚至還需要一些冷漠。任何一種情緒的體驗都是教育的資源,重在成人如何引導孩子。
研學是一種“在路上”的教育。在路上,既是現(xiàn)實,也指人在精神、心靈、能力上邁向彼岸的成長?!叭巳硕颊f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還要小?!碧招兄壬@28個字說盡了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研學既然是“在路上”,其景象便不可能是雷同、固化的,路上的體驗給孩子帶來的深度影響有時超過成人的預知??蒲懈拍钕碌难袑W是一個嚴肅、邏輯嚴謹?shù)恼n題,但在現(xiàn)實操作階段,研學又是另一番風景,風景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只要上路,只要在路上,總會有諸多收益,甚至有些收益超過我們的預期。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盆水仙,維系著祖孫三代人對家的記憶。那盆水仙,是隱在情感深處的歸家的路,家,永在溫暖的心靈里。同樣,曾在路上遠眺過的夕陽,相逢一笑時的邂逅,流過的委屈的淚,克服困難后的輕松,認識新植物后的欣喜也都會成為支撐今后歲月的心靈力量。回憶里有值得留念的美好,這樣的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