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金旭,鄭 逸,周 妍,葉肇恒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00)
隨著社交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用戶數量的不斷壯大,其發(fā)布的信息往往能夠引起廣泛的關注,地震災害也包含其中。在地震災害發(fā)生后,防震減災部門通過自身政務微博平臺可以快速發(fā)布地震災害信息,其微博用戶能夠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問詢。地震災害的演化和處置過程具有一定階段性的特性,不同階段災害信息的需求和內容有所不同,作為信息發(fā)布方,地震政務微博在不同階段的信息釋放和發(fā)布重點上有所區(qū)別,公眾用戶對信息的關注點和關注程度也不盡相同[1-2]。
本文選取長寧MS6.0級地震為研究對象,選擇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和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平臺為取樣數據,對地震災害自發(fā)生至地震應急結束時間段內的信息數據進行整理,對地震災害事件各階段的信息發(fā)布與公眾關注進行局部和整體分析。
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和四川省地震官方微博是防震減災部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和省級的地震科普宣傳媒介,其微博受眾較多,發(fā)布信息量較大(詳見下表1)。研究選取兩大政務微博平臺在長寧MS6.0級地震后至應急期結束期間的微博數據(包括信息記錄數、評論數、轉發(fā)數、點贊數)作為研究基礎數據。
表1 選取數據的媒介信息Table 1 Media information of selected data
在對信息的關注度進行表述時,為進行量化分析,需提取能夠反映關注度的量化指標,并對指標進行賦值,文中將提取公眾對微博平臺發(fā)布的地震災害信息的度量指標主要包括每條信息的點贊數、轉發(fā)數和評論數,并定義每條信息的點贊數(用A表示)、轉發(fā)數(用B表示)和評論數(用C表示)的量化值為1,每條信息的關注度為三者之和。鑒于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和四川省地震政務微博粉絲數差異較大,在進行兩個微博數據合并處理時,需對關注度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絕對關注度轉換為相對關注度,具體方法為:
式(1)、(2)中,W國表示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平臺粉絲總數,W川表示四川省地震局微博粉絲總數;
Mi國為標準化后的第i條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平臺信息的相對關注度;
Mi川為標準化后的第j條四川省地震局微博平臺信息的相對關注度。
在文中后續(xù)關于關注度方面的分析描述中均以此方法處理的數據為描述依據,采用相對關注度的方式進行表述。
2.1.1 信息發(fā)布量特征
震后至應急期結束的10 d內,兩大微博平臺信息的發(fā)布數量顯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信息發(fā)布在震后0~24 h較為集中,隨后出現明顯降低趨勢(如下圖1所示),且震后0~24 h信息發(fā)布條數占比較大,約占總信息數的44%,在震后平均每小時發(fā)布信息的條數在震后0~24 h內頻率較高,平均7.88條/h,約每10 min發(fā)布一條信息(如下圖2所示),隨后降低趨勢明顯,盡管在震后第6 d,發(fā)布頻率有所提升也僅為3.13條/h(如下表2所示),其余時段頻率較低。
表2 震后每天信息發(fā)布頻率Table 2 Daily information release frequency after the earthquake
圖1 震后每天信息發(fā)布數量情況圖Fig.1 The information released every day after the earthquake
圖2 震后0~24 h信息發(fā)布情況Fig.2 Information released within 24 hours after the earthquake
2.1.2 信息關注度的時間變化特征
從下圖3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四川省地震局微博及兩者合計相對關注度的變化情況顯示,震后信息的相對關注度變化無明顯線性特征,公眾的關注度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可能由于每條信息內容,關注度陡然增加,也會在某一時段表現平淡,如本次地震震后第5天兩大微博平臺發(fā)布了MS4.7級地震的初報信息和MS5.4級地震的正式報信息,此兩條信息受到極大的關注度,導致兩大平臺的信息關注度增加,特別是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微博平臺增加趨勢比較明顯。同樣在震后第7天兩大平臺發(fā)布了MS4.6級地震的正式報信息,也受到極大的關注度,因此,下圖3合計相對關注度在震后的第5 d和第7 d出現陡然增加的情況。
若將本地地震主震、5.4級地震余震、4.6級余震作為獨立的地震分析,從下圖3的變化情況,可發(fā)現震后公眾的關注度主要集中于震后的0~24 h內,關注度較高,隨后出現降低,進而逐漸趨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圖3 震后相對關注度變化情況Fig.3 Change of relative attention after earthquake
2.2.1 發(fā)布信息內容的分類
地震災害信息分類的方法無統(tǒng)一的法則,結合微博平臺中地震災害信息的描述,可將地震災害分為地震事件基本類信息、地震應急響應類信息、地震應急處置類信息、地震科普宣傳類信息、地震災害描述類信息,按照此類方法對長寧MS6.0級地震微博信息進行信息框架分類,如下表3所示。
表3 微博信息框架分類Table 3 Classification of microblog information framework
2.2.2 不同類信息的發(fā)布特征
本次地震在應急期間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和四川省地震局微博共發(fā)布426條信息,包括地震事件基本類、地震應急響應類、地震應急處置類、地震科普宣傳類、地震災害描述類信息,統(tǒng)計得出本次地震發(fā)布的信息主要集中于地震事件基本類信息,然后依次是地震科普類、地震應急處置類、地震災害描述類和地震應急響應類信息(如下圖4所示)。
圖4 不同類信息的發(fā)布情況Fig.4 Relea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tion
2.2.3 不同類信息的相對關注度特征
在對每類地震災害信息相對關注度分析時發(fā)現,公眾對地震科普類每條信息的平均關注度最高,然后依次是地震事件基本類、地震應急處置類、地震災害描述類、地震應急響應類(如下圖5所示),表明公眾在震后更關注與自身相關的地震科普類的信息。
圖5 每類信息平均每條相對關注度Fig.5 Average relative attention of each type of information
3.1.1 信息發(fā)布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震后信息的發(fā)布主要集中于震后0~24 h,隨后發(fā)布的數量和頻率明顯降低,出現此現象的原因:一是,防震減災部門需在震后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告知地震事件信息,各類地震信息將會在震后短時間內聚集;二是,震后由于公眾對地震事件迫切的知情需求,公眾急切希望了解本次地震的發(fā)震地點、受災情況、如何避險、政采處置措施等,這也促使了震后短時間信息的發(fā)布[3]。
隨著地震事件的發(fā)展和外界力量不斷干預,震后0~24 h后防震減災部門的地震應急處置重點將產生變化,主要偏重于震情形勢跟蹤、地震應急處置、地震科普知識宣傳、地震現場災情信息收集等方面,信息發(fā)布的數量和頻率限于以上內容產出結果的間隔性特點,將出現數量和頻率的降低,另外,公眾對地震信息的需求內容在震后0~24 h后也將出現變化,逐漸轉變至對地震科普知識、地震震情趨勢信息、地震現場災害信息等方面需求。
3.1.2 信息關注度
分析震后公眾對地震信息的關注度包括評論、轉發(fā)和點贊數量,也主要集中于震后0~24 h,原因在于震后公眾對地震災害事件的知情需求,同時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公眾作為自媒體中的信息節(jié)點,更趨向于將自身了解的最新災情信息分享至身邊的朋友、親人,使更多的人了解災情信息。隨著震情形勢的不斷變化,公眾的關注度在震后0~24 h后將會出現一定的波動,如當出現公眾比較關心的較大余震信息、謠言信息、救援行動信息等,公眾的關注度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增加,隨后逐漸平穩(wěn),特別是當出現較大余震信息后,公眾關注度會陡然增高,而后出現降低趨于平穩(wěn),與主震后的信息關注度有類似規(guī)律[4]。
3.1.3 信息發(fā)布內容
綜合分析震后發(fā)布的地震事件基本類、地震應急響應類、地震應急處置類、地震科普宣傳類、地震災害描述類信息,其中,地震事件基本類信息發(fā)布條數較多,平均每條的關注度較高,表明公眾對地震事件的基本信息需求較強,而每條信息關注度最高的是地震科普宣傳類信息,說明公眾在震后對地震科普知識的需求最強,公眾急需了解震后如何避險、自救互救、次生災害防治、地震謠言鑒別等,這些也是直接關系公眾自身安危的信息,而公眾對地震應急處置類、地震災害描述類、地震應急響應類的關注度較低,主要源于此類信息未直接涉及自身安危。
3.2.1 加強震后0~24 h地震信息的發(fā)布
當破壞性地震事件發(fā)生后,鑒于公眾在震后0~24 h內對地震信息需求性高且災情信息震后短時間聚集的特點,防震減災部門可有效利用相關的媒體平臺如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發(fā)布大量有關地震災害的信息,一是可以增加地震信息傳播的效率,二是可以使公眾快速地了解本次地震災害事件。同時,作為普通公眾,在地震事件發(fā)生后,可及時地關注防震減災部門的官方媒體平臺了解地震事件信息。
3.2.2 加強公眾感興趣信息內容的發(fā)布
公眾對于地震信息具有一定的偏好性,特別是對地震科普類信息和地震基本類信息的關注度較高,防震減災部門可以在媒體平臺上加強此類信息內容的發(fā)布,如對公眾比較感興趣的地震初報、地震正式報、余震正式報、地震避險、地震逃生、地震自救互救、謠言規(guī)避、地震異常、救援信息等內容的發(fā)布,滿足公眾的偏好性需求。
3.2.3 加強特殊節(jié)點后信息內容的發(fā)布
公眾會在特殊的地震信息節(jié)點后關注度明顯增加,且對地震信息的需求比較強烈,如在強余震和地震異常后,防震減災部門應在此類信息節(jié)點出現后,及時發(fā)布相應的地震信息內容,以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特別是在強烈余震后,公眾的關注度會短時間內增加,此時其對地震避險信息、震情趨勢信息、地震謠言規(guī)避信息、地震異?,F象解釋等信息的需求較強,防震減災部門應及時抓住強余震后的黃金時間[5-6],在媒體平臺上發(fā)布地震避險、謠言規(guī)避、震情趨勢判斷等信息。
通過對長寧MS6.0級地震信息時間流量變化和內容框架的分析,震后信息流量的相對關注度變化無明顯線性變化特征,公眾的關注度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在震后的短時間內比較集中,公眾對地震信息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偏好性,作為防震減災部門可以結合震后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和公眾的偏好性,開展面向公眾的地震信息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