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靜
(鐵嶺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鐵嶺 112000)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手足小關節(jié)呈現多關節(jié)、多形態(tài)及侵襲性病變,可導致關節(jié)畸形,甚至功能喪失等,對患者的危害較大,因此臨床對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診治與護理重視程度極高。與本病相關的研究顯示,除積極有效的治療外,護理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態(tài)度、心理狀態(tài),乃至治療效果的影響均有積極的影響與改善作用,因此關于各類護理模式用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效果研究極為常見,而不同的護理模式干預的效果差異顯著[1-2]。本研究對以奧倫理論為指導的延續(xù)護理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疾病控制及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進行探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86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組)和觀察組(以奧倫理論為指導的延續(xù)護理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30例,年齡41~68(56.21±7.53)歲,病程 0.70~10.80(4.67±0.82)年,分期:Ⅱ期者20例,Ⅲ期者23例;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者25例,中專及高中者12例,大專及以上者6 例。觀察組中男1 4 例,女2 9 例,年齡 40~70(56.56±7.32)歲,病程0.60~11.00(4.81±0.76)年,分期:Ⅱ期者19例,Ⅲ期者24例;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者 24例,中專及高中者13例,大專及以上者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20~75歲;符合類風濕關節(jié)Ⅱ~Ⅲ期者;對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文盲者;認知障礙與精神異常者;合并其他骨疾病史或骨折史;合并其他慢性基礎疾病者;合并神經肌肉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者。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包括注意休息與活動的調節(jié),進行飲食調節(jié)、晨僵護理等,另配合藥物進行治療,并積極進行心理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以奧倫理論為指導的延續(xù)護理。根據奧倫自理理論對患者的自理能力進行分級,分為完全支持、部分支持及支持教育三級。①完全支持患者:本類患者的自理能力較差,患者對延續(xù)護理干預的需求更高,因此本類患者的自理能力相對較差。對患者進行延續(xù)護理的干預涉及患者及家屬兩部分。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肢體功能狀態(tài)及自護需求程度進行自理部分內容的制定,如患者僅進行飲食、洗刷、沐浴等基本生活自理方面,對于基礎的家務等勞動及鍛煉運動則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實施,由家屬輔助進行實施,并根據患者自理能力的變化進行調整。②部分支持患者:本類患者的自理需求與自護能力處于均分狀態(tài),患者可進行自我生活自理及基礎家務勞動、基本鍛煉運動等,且均由患者自我完成,無須家屬及其他幫助,但應避免過度勞動及負重;對于較重的勞動及運動則由家屬輔助陪伴進行,經醫(yī)護人員評估及指導培訓后,方可實施。③支持教育患者:本類患者主要以健康教育及語言支持為主,生活自理項目、勞動及運動部分均全部由患者自主完成,但在患者自主實施前,護理人員首先對患者進行安全注意事項細致告知,尤其是對危險活動方面進行反復告知,然后再讓患者自主實施,并在其實施過程中持續(xù)進行監(jiān)控與指導。比較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3個月的疾病控制程度、癥狀體征評分及自我感受負擔。
1.3 評價標準 ①疾病控制程度:以DSA28積分進行評估,本標準對28個關節(jié)情況進行評估,對壓痛關節(jié)數、腫脹關節(jié)數及血沉進行評估,以≤2.6分、>2.6分但≤3.2分、>3.2分但≤5.1分、>5.1分分別表示不活動、輕度、中度及重度活動[3]。②癥狀體征評分:對腫脹、疼痛及晨僵情況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相關表現的嚴重程度以0~3分進行評估,0~3分分別表示無、輕度、中度及重度[4]。③自我感受負擔: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進行評估,本量表對10個評估條目進行評估,最高分50分為自我感受負擔最高,<20分、20~29分、30~39分及≥40分分別為無、輕度、中度及重度負擔[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檢驗軟件為SPSS23.0,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等級資料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的疾病控制程度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DSA28積分評估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DSA28積分評估結果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DSA28積分評估結果比較[n(%)]
2.2 兩組護理前后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護理前對照組的腫脹、疼痛及晨僵情況評分分別為(2.02±0.35)分、(2.05±0.30)分及(2.12±0.28)分,觀察組的評分分別為(2.05±0.33)分、(2.03±0.32)分及(2.15±0.27)分,兩組的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08、0.298、0.505,P=0.341、0.382、0.307);護理后對照組的腫脹、疼痛及晨僵情況評分分別為(1.82±0.28)分、(1.75±0.27)分及(1.90±0.22)分,觀察組的評分分別為(1.60±0.23)分、(1.51±0.18)分及(1.63±0.19)分,觀察組的癥狀體征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81、4.849、6.090,均P=0.000)。
2.3 兩組護理前后的自我感受負擔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自我感受負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自我感受負擔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的自我感受負擔比較[n(%)]
類風濕關節(jié)炎對患者的手足關節(jié)危害較大,可導致患者關節(jié)功能的嚴重受損,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均造成極大不良影響。臨床中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相關的診治與護理研究均可見,而護理對患者的長期影響日益受到認可,且護理對患者的干預面較廣,涉及治療效果、治療態(tài)度、生存質量等多個方面,故護理的相關研究不斷增多[6-8]。另外,較多研究顯示,本病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感受負擔較重的情況,而此種情況的存在對于患者的治療態(tài)度、心理狀態(tài)及生存質量均極為不利,甚至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在對本類患者護理的過程中,減輕自我感受負擔的需求日益提升。另外,護理的效果與疾病控制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較佳的護理模式有助于通過影響患者的生活習慣、治療依從性及心理狀態(tài)等多個方面來達到影響治療效果的目的[9],因此,這方面的評估也是護理模式選取的參考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奧倫理論為指導的延續(xù)護理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疾病控制及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顯著好于常規(guī)護理,表現為護理后的疾病控制程度、癥狀體征評分及自我感受負擔均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說明以奧倫理論為指導的延續(xù)護理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及減輕感受負擔等不良情況均有更為突出的作用,這與奧倫自理理論為指導的延續(xù)護理通過對患者的自理能力進行評估,進而以評估分級為標準進行延續(xù)護理的針對性實施有關,且本模式將護理從院內延續(xù)到院外的過程更為具有個性化,因此針對不同需求的患者具有較好的效果[10]。綜上所述,以奧倫理論為指導的延續(xù)護理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疾病控制及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相對較好,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