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章
抗戰(zhàn)期間,在出生于河南杞縣的教育家和數(shù)學家、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黨員之一杜孟模的動員下,其家族的弟妹先后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尤其是杜孟模的胞妹杜寧遠和堂妹杜啟遠、杜凌遠、杜翠遠,是當年延安很有名的“杜氏四姐妹”,堪稱一代女杰。
杞縣杜氏雙杰
開封市順河回族區(qū)雙龍巷西口有座小院,是杜孟模長期居住之所,如今成為民盟開封市委傳統(tǒng)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杜孟模,1904年出生,河南杞縣人。1923年,他在開封二中學習期間,和同學發(fā)起成立“風俗改良社”和“讀書會”,組織青年學習社會科學和馬列主義進步書籍。1925年,杜孟??既氡本┐髮W數(shù)學系。
《戰(zhàn)斗在北大的共產(chǎn)黨人》一書及北京大學黨史這樣介紹他:杜孟模(字“宏遠”)1925年由馬培義介紹入團,任北京大學共青團支部書記,1926年初轉(zhuǎn)為中共正式黨員,1927年上半年擔任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1927年9月至12月,他在“四·一二”事變后“白色恐怖”的嚴峻時刻出任中共北平市東城區(qū)委書記,1928年夏至1929年春再次擔任北京大學黨支部書記。
1931年,杜孟模從北大畢業(yè)后,長期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5年末,中共河南省委成立中共開封市教職員支部,杜孟模作為該黨支部主要負責人在學生中進行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宣傳工作。
杜孟模的胞妹杜寧遠和堂妹杜啟遠、杜凌遠、杜翠遠,是當年延安有名的“杜氏四姐妹”。
杜啟遠、杜凌遠、杜翠遠三姐妹是革命家杜纘曾之女,杜纘曾是杜孟模的族叔。杜纘曾出生于1897年,祖父是清朝進士,1926年在北平結(jié)識了李大釗、魯迅,他靠半工半讀畢業(yè)于北平師范大學,先后在北平、綏遠、梧州、棗莊等中學和師范任教。
在杜孟模的影響下,1938年,杜纘曾攜夫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其4個子女相繼到延安,是延安為數(shù)不多的“全家革命”家庭。杜纘曾到延安后,曾任陜甘寧邊區(qū)中學和師范教師、指導員、延安大學教師、圖書館館長,后任冀魯豫、晉察冀邊區(qū)華北新華書店資料室主任等職。1948年8月,他任長春師范學校副校長,1950年任吉林省師范學校校長,1956年8月任北京市西城區(qū)師范學校校長,1989年病逝于北京。杜纘曾的哥哥杜繼曾也早期參加革命,杜纘曾和杜繼曾被譽為杞縣“杜氏雙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杜孟模任河南師專副校長、河南大學教授、開封市副市長、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副院長、民盟河南省主任委員、中央委員和河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河南省副省長等職,并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他的兒女在《我們的父親杜孟?!芬晃闹袑懙溃骸翱谷諔?zhàn)爭期間父母帶我們?nèi)译S開封高中南下繼續(xù)從事教學,同時在學校組織成立了‘社會科學讀書會等作為黨的外圍組織,宣傳科學民主思想和我黨的抗日主張。他先后組織或幫助一大批學生以及他的本家弟弟妹妹幾十人奔赴延安,投入民主革命與抗日民族解放的隊伍。”
大哥動員家族弟妹奔延安
杜孟模最小的堂妹杜靜遠也回憶說:“大哥從北京回來開封,就立即組織和發(fā)動進步青年投身革命。他是家里的老大,很有感召力,他首先將家族里十幾個弟弟、妹妹組織起來宣講革命真理,動員他們投奔延安。在他的鼓勵下家族的這十幾個孩子先后奔赴延安。后來他們中出了不少共和國建國之初的重要領(lǐng)導。”
杜啟遠、杜凌遠、杜翠遠三姐妹奔赴延安后,先被安排在成立不久的陜北公學學習,分在五隊。這個隊里一共有13名女生,當時隊里除了于若木姐妹外,還有卓琳三姐妹。
四姊妹各有所長
杜寧遠出生于1909年,曾在北平大學工學院讀書,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8年至1945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學習,后在延安女大任教。1949年后,她任中國礦業(yè)學院副院長,教育部工業(yè)教育司副司長,中國專家局副局長。1968年去世,享年59歲。
杜啟遠出生于1918年,1937年考入河南醫(yī)學院,同年10月入黨,參加由嵇文甫、范文瀾創(chuàng)辦的河南大學“抗敵訓練班”并任等職黨支部委員、女生大隊長,1938年2月任河南郾城話劇團黨支部委員??箲?zhàn)爆發(fā)后,20歲的她棄筆從戎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延安。她后來回憶說:“1935年底,大哥得到國民黨要抓人的消息,馬上通知我們迅速轉(zhuǎn)移。他是長兄,他的進步思想對我們很有帶動作用。我們姐妹后來去延安投身革命,都與他的影響和宣傳分不開。”
杜啟遠先后在陜北公學、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任中央秘書處干事等職。杜啟遠丈夫是赫赫有名的開國上將李天佑,他16歲當連長,20歲當師長,曾任廣西軍區(qū)副司令員、司令員,廣州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1944年,杜啟遠和一代名將李天佑相識,1945年元旦結(jié)為伉儷,育有四子一女。杜啟遠的兒子李亞明在父親的回憶錄里記載:“我母親也較早參加革命,父親和母親可以說是一生的伴侶,父親雖然比母親的職位要高,可他一點也不大男子主義,他敬重母親,對母親的事業(yè)非常支持。”
出生于1917的杜凌遠,1936年10月在開封北倉女中學習期間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11月,20歲的她和其他進步青年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陜北公學、 抗日軍政大學、馬列主義學院二班學習,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戰(zhàn)勝利后,她被派往東北,曾任松江省賓縣城區(qū)區(qū)委副書記、書記。1949年后,杜凌遠調(diào)往上海工作,擔任普陀區(qū)委組織部副部長,長寧區(qū)委組織部部長等職。1953年夏,她調(diào)北京市委組織部工作。杜凌遠的丈夫吳亮平,是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政治活動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紅色翻譯家,1930年首次將《反杜林論》全書譯成中文,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jīng)濟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36年負責接待美國記者斯諾訪問陜北,并擔任毛澤東同斯諾談話的翻譯。
杜粹遠出生于1923年,15歲時沖破重重封鎖,奔赴延安參加革命,1938年至1945年在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院學習工作。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主持延安文藝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杜粹遠等人都曾是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親歷者。此后,長得端莊秀美的她在東北文工團一團、東北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學校擔任秘書。
1953年,杜粹遠調(diào)入北影廠演員劇團,后擔任副團長、藝術(shù)辦公室副主任、黨委辦公室主任等職,參加拍攝的影片有《趙一曼》《紅旗歌》和《白衣戰(zhàn)士》等,在歌劇《白毛女》中扮演喜兒。2019年1月7日,96歲的杜粹遠去世。
杜粹遠的丈夫張平,19歲奔赴革命圣地延安,21歲進入魯迅藝術(shù)學院學習。1950年,33歲的張平飾演電影《鋼鐵戰(zhàn)士》中的男主角張志堅一炮而紅,成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大明星。后來,他扮演《小兵張嘎》中的偵察連長鐘亮等熒幕硬派角色。20世紀60年代,張平成為與趙丹、于藍齊名的大明星。1986年10月17日,69歲的張平因病去世。1995年,在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之際,他成為126位“中華影星”之一。2005年,張平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yōu)秀演員”。
2018年5月11日,為紀念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fā)表76周年,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口述歷史》攝制組邀請于藍、蘇菲和杜粹遠三位早年投身延安革命洪流的老藝術(shù)家進行專題拍攝。杜粹遠回憶起當年在魯迅藝術(shù)學院求學時在音樂家冼星海的指導下上課、練聲,并在冼星海的指揮下和同學們一起在延河邊排練,引吭高歌《黃河大合唱》的難忘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