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 曹玉強 張永久 張文化
足部骨折通常發(fā)生在足部的跟骨、指骨、跖骨、距骨等部位。在骨折創(chuàng)傷中,手足骨折占很大比例。造成骨折的原因很多,有直接暴力、間接暴力、累積勞損等,其中距骨骨折會出現局部腫脹、疼痛難忍、運動功能受限等癥狀。同時,踝關節(jié)在距骨的運動中會出現明顯的疼痛。如果及時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原來的功能,但也有一些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1]。治療足部骨折的常規(guī)方法有夾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手法復位等。對于開放性骨折,通常采用鋼絲張力帶或克氏針內固定。但是,這種治療骨折方法的穩(wěn)定性一般容易引起附近組織粘連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預后[2]。本研究選擇本院2018 年1~12 月足部骨折患者50 例,分組對比微型鈦板內固定配合中藥治療足部骨折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12 月足部骨折患者50 例,采用數字表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25 例。其中,對照組男17 例,女8 例;年齡22~83 歲,平均年齡(47.25±11.95)歲;跖骨骨折10 例,趾骨骨折8 例,距骨骨折7 例。觀察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1~81 歲,平均年齡(47.01±11.36)歲;跖骨骨折10 例,趾骨骨折9 例,距骨骨折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采用腰麻或臂叢麻醉,上止血帶。在同一切口同等水平處理相鄰骨折的原則下,掌骨、跖骨、恥骨骨折均采用C 型切口,腳趾近端骨折采用橈背側或尺背側切口。為了保護肌腱周圍組織,應減少骨膜剝離,避免術后粘連。術中應注意無創(chuàng)傷原則,對骨折愈合有積極作用。骨折復位完成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長度的異形或直形鈦板,置入患者掌骨、跖骨、恥骨背側,固定于尺背側或指骨背側,鉆取螺釘。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平面進行,防止螺釘松動。術后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關節(jié)屈伸運動。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中藥治療。組方為:黃芪25 g、杜仲12 g、當歸12 g、川芎12 g、丹參15 g、白術12 g、三七10 g、煅牡蠣12 g、淫羊藿12 g、煅自然銅10 g、黃精10 g、補骨脂12 g、炮山甲8 g、血竭3 g、蘇木15 g、劉寄奴15 g,將其制作成丸劑,10 g/次,2 次/d,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紅細胞聚集指數、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骨鈣素、FMA 評分(0~34 分,越高越好)、疼痛評分(0~10 分,越低越好)。③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根據ATM 系統對患者足部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總分100 分,80~100 分,能穩(wěn)定行走,臨床測試顯示患者足部功能明顯恢復為顯效;60~79分,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為有效,0~59 分,臨床癥狀均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3]。④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關節(jié)疼痛、感染、關節(jié)活動受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紅細胞聚集指數、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紅細胞聚集指數、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骨鈣素、FMA 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骨密度、骨鈣素、FMA 評分、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骨密度、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骨鈣素、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骨鈣素、FMA 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密度、骨鈣素、FMA 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n(%)]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關節(jié)疼痛1 例、感染1 例、關節(jié)活動受限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00%;對照組患者發(fā)生關節(jié)疼痛4 例、感染4 例、關節(jié)活動受限2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00%。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94,P=0.024<0.05)。
微型鈦板內固定技術的使用對關節(jié)恢復有重要作用,該內固定方法使用的鈦板具有很強的耐腐蝕性,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可根據患者骨折情況選擇鈦板的大?。?]。此外,這種內固定方法的操作也非常簡單,還可以避免患者的二次手術,減輕患者的痛苦[5]。該療法能有效恢復患者足部骨骼關節(jié)功能,對患者骨折部位恢復有重要作用。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足部骨折能有效避免骨折塊的移動,與其他方法相比,不僅操作方便,而且對患者的損傷相對較小。此外,它還能顯著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防止患者感染,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是治療足部骨折的有效內固定方法[6]。傳統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效果不理想,骨折端不能緊密接觸,固定牢固,影響骨折愈合,患者不能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對手足關節(jié)功能恢復有不良影響。微型鈦板內固定操作簡單,能在直視下準確解剖復位患者骨折端,促進骨折愈合,幫助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加快術后恢復速度。鈦微型接骨板種類繁多,可靈活應用于各種類型骨折患者,固定強度增加,穩(wěn)定性好?;颊咴诓恍枰夤潭芑蛘齼裙潭艿那闆r下,可以盡早鍛煉,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因此,微型鈦板內固定在足部骨折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可以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提高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推廣應用價值[7]。
在微型鈦板內固定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效果確切,本研究采取的藥物有黃芪、杜仲、當歸、川芎、丹參、白術、三七、煅牡蠣、淫羊藿、煅自然銅、黃精、補骨脂、炮山甲、血竭、蘇木、劉寄奴,中醫(yī)認為,腎是儲精的主要骨骼,精足則骨壯,用上述中藥治療,可有效補腎壯骨、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有理氣活血、強筋壯骨作用,可治療骨折、骨不連和骨質疏松?,F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中藥對足部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促進骨形成,通過激素的作用提高體內激素水平,可改善骨循環(huán),促進鈣、磷離子吸收,調節(jié)人體環(huán)境中微量元素平衡,增加骨量和骨強度。
綜上所述,中藥治療對足部骨折患者預后的影響良好,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提高骨密度,改善行走功能,緩解疼痛,減少并發(fā)癥,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