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靜 劉亞軍
功能性便秘又被稱為盆底功能障礙,主要是指身體狀況或者服用藥物導致的,又或者是指廢物處理系統(tǒng)無法正常工作導致的[1-3]。目前為止此病發(fā)病率還在不斷增加,給醫(yī)療、社會、家庭帶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引起特別重視。慢性便秘可致“糞石性”腸梗阻、直腸脫垂、加重痔瘡,增加結腸癌的風險。便秘雖然為小病,但是危害極大,故在臨床中應加以重視[4]。目前治療便秘主要方法為瀉藥或者促胃腸動力藥物,但在治療過程中極容易引起較多不良反應[5]。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治療慢性便秘時采用中醫(yī)辨證治療,治療效果較明顯[6]。中醫(yī)治療便秘有自身的優(yōu)勢,作者采用濟川煎加味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脾腎陽虛型功能性便秘進行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內(nèi)收治的70 例脾腎陽虛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治療時間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42~69 歲,平均年齡(50.31±6.24)歲;病程0.5~2.0 年,平均病程(1.70±0.41)年。觀察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42~69 歲,平均年齡(50.23±6.26)歲;病程0.4~2.0 年,平均病程(1.68±0.4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結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符合:①排便較久,1 次/2 d,便較干且硬。②排便困難,帶有腹痛,精神狀態(tài)較差、頭暈等癥狀。③面色較黃,畏寒畏冷,舌苔偏白。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結合1999 年“功能性便秘羅馬Ⅱ標準”[8]制定在之前1 個月時間內(nèi),患者出現(xiàn)以下癥狀≥2 次。①較多時間排便費力。②較多時間糞便較硬。③較多時間排便不盡。④較多時間伴有肛門直腸梗阻/阻塞感。⑤較多時間需要采取手法協(xié)助。⑥1 周內(nèi)排便次數(shù)較少,<3 次,同時排除腸易激綜合征。
1.2.3 納入標準 ①通過中、西醫(yī)診斷為功能性便秘;②年齡在58~76 歲;③對本研究藥物及針灸刺激可耐受;④均知情同意。
1.2.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或納入標準者;②消化道病變患者;③其他合并類疾病患者;④最近進行便秘藥物治療患者。
1.3 方法 研究組用濟川煎加味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對照組給予西藥乳果糖口服液治療。
1.3.1 研究組 濟川煎加味治療:方藥組成:當歸9~15 g、肉蓯蓉10~15 g、懷牛膝6~15 g、升麻3~6 g、炒枳殼3~6 g、鹽澤瀉6~10 g。加炒枳實15~20 g、生白術15~50 g、黨參10~20 g、火麻仁10~15 g,甘草6~10 g。藥味、藥量可隨癥加減。1 劑/d,水煎400 ml分2 次早晚溫服,7 劑為1 個療程,治療周期為4 個療程。溫針灸治療:針具選擇:為北京科苑達醫(yī)療用品廠生產(chǎn)的華成針灸針,毫針規(guī)格:0.30 mm×40.00 mm、0.30 mm×25.00 mm、0.30 mm×75.00 mm。艾柱(南陽綠瑩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規(guī)格:12 mm×15 mm,200 粒/盒)。針刺主穴:天樞、大腸俞、上巨虛、支溝、照海、足三里。配穴:中脘、氣海、關元、脾俞、腎俞。針刺方法:患者首先取俯臥位,用75%酒精棉簽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腎俞、脾俞、大腸俞,選取0.30 mm×25.00 mm 的毫針,腎俞、脾俞針刺深度為0.5 寸,大腸俞針刺深度為0.8 寸,均直刺不留針。然后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天樞、大橫、中脘、氣海、關元,針刺深度為1 寸,行捻轉補法;針刺足三里穴使用0.30 mm×75.00 mm 毫針,針刺深度為2 寸,行提插補法;針刺上巨虛穴,針刺深度1.5 寸,行提插補法;針刺照海,針刺深度0.5 寸,行捻轉補法,最后取支溝穴,針刺深度為1 寸,行提插補法。針刺后在除背俞穴外,針柄插入艾柱點燃,待艾粒完全燃燒后再灸一壯,除腎俞、脾俞、大腸俞不留針,其他穴位留針20 min。上述溫針灸治療1 次/d,5 d 為1 個療程。第1 個療程結束后需要休息2 d 才可以進行下次針灸,治療周期為4 個療程。上述進針深度根據(jù)患者體重不同,進行輕微調(diào)整(±0.1~0.2 寸)。
1.3.2 對照組 常規(guī)口服乳果糖口服液(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注冊證號H20171057,規(guī)格:667 mg/ml)治療,初始劑量10 ml/次,3 次/d,維持劑量為10 ml,1 次/d,持續(xù)治療28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停藥1 周、2 個月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停藥1 周后癥狀評分。療效判定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治愈:2 d 以內(nèi)排便1 次,排便暢通,便未見干硬狀;②好轉:排便情況部分改善;③無效:未出現(xiàn)任何好轉跡象??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患者的主要癥狀積分采用中華醫(yī)學會肛腸外科學組于2005 年制定的《便秘癥狀和療效評估》[9]的癥狀量化積分表。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停藥1 周、停藥2 個月后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停藥1 周后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停藥1 周后,研究組腹脹、排便頻度、下墜不盡、脹感、排便時間、糞便性狀、排便困難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停藥1 周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停藥1 周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便秘多為結腸收縮功能障礙、造成結腸動力降低所致[10]。目前,西醫(yī)治療便秘方式主要以飲食調(diào)節(jié)、口服乳果糖為主,雖可減輕病癥,但作用效果弱,且長期服用乳果糖易引起患者血糖升高,加重病情發(fā)展,需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因便秘的病位在大腸,天樞與大腸俞“俞募配穴”,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因“合治內(nèi)腑”,三穴共用,貫通腸腑之氣;氣海、關元補助腎氣,溫煦下焦;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用以調(diào)理六腑之疾、中焦氣機失常之患;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機通暢,則腸腑通暢。照海穴養(yǎng)陰以增液行舟,支溝、照海為治療便秘的經(jīng)驗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胃的下合穴,治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大橫穴屬足太陰脾經(jīng),有健脾行氣通腑之功;背俞穴,主要作用是扶正補虛,調(diào)節(jié)臟腑機能,取脾俞、腎俞以補益脾腎。
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能夠鼓舞氣血運行,促進氣血通暢,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將此方法引用治療便秘能夠有效改善胃腸運動,加快病情恢復。比常規(guī)方法治療效果強。將艾灸與溫針灸結合應用治療便秘,在艾灸的溫熱作用下,能夠有效刺激穴位經(jīng)絡,起到氣血通暢等效果。諸穴合用,溫針灸治療能激發(fā)經(jīng)氣,振奮陽氣,溫養(yǎng)下元、通調(diào)腑氣,因此可改善腎陽虛所致之便秘。
綜上所述,濟川煎加味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脾腎陽虛型功能性便秘療效確切,值得被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