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 唐永文
摘要: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目前英語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目前,雖然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和理念已經發(fā)生顯著變化,但是,語言知識本位的碎片化教學、語言技能本位的淺層教學等不利于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本文從深度教學角度闡述主題意義探究下的閱讀教學措施,依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實例,探究促進學生理解力和表達力共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英語? 主題? 理解力? 表達力? 共生發(fā)展
隨著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以及圍繞核心素養(yǎng)開展的各種培訓的盛行,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和理念已經開始生根發(fā)芽。但是在我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淺層英語教學沒有發(fā)生根本的改變。一方面是重語言知識和技能,輕高階思維的淺層學習。教學以詞匯、語法講解操練為主,止步于語篇表層基本信息的理解和語言操練,止步于考試分數(shù)和技巧的獲得,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處于較低的水平,制約了英語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重高階思維培養(yǎng),輕語言基礎知識運用。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師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完整語篇的感知和理解,對主題意義的挖掘,注重學習者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由于過度聚焦于語篇高級思維的培養(yǎng),輕視了語篇基礎英語知識的運用。即重“文”輕“語”,偏重語言思維、文化、策略等高級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而沒能給予學生語言本體足夠的關注,容易導致學生語言知識積累的欠缺,這大大影響了他們對英語文本閱讀的理解及表達。綜上所述,雖然教師們有促進理解力與表達力共生發(fā)展的理念,但是,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理解力和表達力的培養(yǎng)厚此薄彼,或者割裂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诖?,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例中如何有效促進學生理解力和表達力共生發(fā)展是目前初中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通過非連續(xù)性文本和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探究,為理解力與表達力共生發(fā)展做好鋪墊
通過補充模塊/單元主題的視頻、圖片等非連續(xù)性文本,激發(fā)學生對主題理解的興趣。同時,在問題鏈引導下,激活學生與模塊/單元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和認知,感知理解新的詞匯和語法,為理解力與表達力共生發(fā)展做好鋪墊。
以外研版九年級上冊M8U2為例(Module 8 Sports life Unit2 He was invited to competitions around the world.),劉老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從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運動話題入手,詢問1:Do you like sports? 2:What sport do you like best? 3:Who is your favourite sports star? 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學生更易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接著播放劉翔參賽的短視頻。播放前提出兩個問題:4:What kind of sports game was Liu Xiang in? 5: How did he feel after winning the game? 視頻的播放直觀性、可視性更強,易于學生表達。接著,做以下調研:6: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Liu Xiang? 7:What was he? 8:When and where did he win the Olympic gold medal? 9: Who was his coach? 10:Did he break the world record? 通過對一些細節(jié)的提問激活相關主題的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學生如有疑惑,也能自己提出。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文本更易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和理解過去式的被動語態(tài)和部分生詞。
二、基于語篇結構梳理主要信息,鼓勵學生探究主題,為理解力與表達力共生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主題意義的探究中,深入理解語篇,識別字面信息和隱含信息,同時內化結構化語言知識。
繼續(xù)以此課為例,在細讀過程中,劉老師指導學生圈出文中提到的年份,通過時間軸梳理不同時期劉翔的事跡。學生通過細讀文本,獲取信息,完成坐標系,從而總結寫作順序、寫作目的和文章體裁。通過坐標圖,清楚地描述事件的過程,進一步推進對主題意義的探究。顯而易見,學生找出劉翔運動生涯的頂峰是在2004年榮獲奧運金牌。而頂峰之前的早期訓練以及頂峰之后腳受傷等不同的經歷,給予我們哪些啟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劉老師鼓勵學生將語篇的內容與自身的經歷聯(lián)系起來——學生由此反思自己在面臨困境時,應該怎么做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為了成功又該付出些什么?至此,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內化本節(jié)課結構化語言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表達力,而且有效地挑戰(zhàn)了學生的認知,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構建學習共同體,批判性的審視語篇內容,挑戰(zhàn)認知,促進理解力與表達力共生發(fā)展
以外研版八年級下冊M4 2為例(Module 4 Unit 2 We have played football for a year now.),該語篇介紹了4個不同的人為了保持健康而選擇不同的鍛煉身體的方式,課文的最后對于第四個人在鍛煉身體之后feel awful,作者提出了What do you think? 對于這種開放式的問題。劉老師通過分組討論,批判性地審視語篇內容,面對任何問題要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并非通過運動就一定能保持健康。本節(jié)課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挑戰(zhàn)了學生的認知。首先,生活中我們會面臨很多選擇,并非適合別人的就一定適合自己。所以我們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并且能堅持下來的運動,有規(guī)律地鍛煉。其次,生病了就要休息,不能像最后一個人那樣盲目地鍛煉,否則結果會適得其反,即所謂的過猶不及。此外,健康是需要多種因素相結合的,除了體育鍛煉,還有飲食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情等。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生們融合了新舊語言知識,鍛煉了交際能力,表達了自己個性化的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了整體遷移,達到了理解力與表達力共生發(fā)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綜合性、實踐性、關聯(lián)性的深度學習活動,在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興趣,挑戰(zhàn)學生認知,運用文本語言和語篇框架,進行批判性理解和個性化表達。通過上述方式促進理解力和表達力的共生發(fā)展,進一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只有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不斷寫作,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林衛(wèi)華.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研究,2019(6).
[3]曹金梅.如何構建高效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
[4]張艷.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分析[J].文理導航,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