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海
摘要:新時代視野下的教育“跨界”已成為這個時代的新常態(tài)。中職學校應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去融合茶文化資源,實現(xiàn)其教育價值最優(yōu)化。本文針對新時代中職生的“物欲主義”“知識結構”“個性完善”“價值觀”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探討了“茶文化”在中職學校素質(zhì)教育中的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 “茶文化”? 德育? 教育價值
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wǎng)絡化高速發(fā)展,當今社會已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特征就是某些領域的變革,新興的新媒體、自媒體、融媒體就是新時代變革的顯著代表。新時代需要以新的視野來看待教育,這種視野就是一種開放而融合的“跨界”視野。只有敢于“跨界”才能讓教育創(chuàng)新的基礎更加堅實。新時代的教育視野需要敢于跨界,敢于革新教育思維定式,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去融合各種文化資源實現(xiàn)教育價值最優(yōu)化。
“茶文化”作為一種禮儀文化和道德文化理應引入中職學校的素質(zhì)教育中,其意義尤為重大。中職生與普通中學生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培養(yǎng)目標的不同,以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技術工人與服務人才為目標的中職教育使得中職生在教育的過程中較早地接觸社會,并受到各種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茶文化”中的正面導向作用對于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價值觀的作用更加明顯,更易于在“茶香”中陶冶中職生的情操并培養(yǎng)中職生的優(yōu)雅氣質(zhì)。
一、“茶人”精神能抵制校園“物欲主義”的蔓延
當前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邊緣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致學?!拔镉髁x”盛行。新時代經(jīng)濟、社會、教育等各個領域發(fā)展飛速。與此同時,社會上形成了一股“一切向錢看”的洪流,導致整個社會“物欲主義”過度膨脹。這種腐蝕思想對學生的浸染是全方位的。而“茶人”精神能有效地抵制“物欲主義”的蔓延。
何謂“茶人”?“茶人”是指以種茶、販茶為生的人,隨著社會發(fā)展,“茶人”的內(nèi)涵也有擴充,還包括從事茶葉銷售、生產(chǎn)、教學與科研的人。 由此可以推出“茶人”精神不僅包括“茶人”身上的勤勞勇敢的優(yōu)秀品質(zhì),還包括由茶樹和“茶人”優(yōu)秀品質(zhì)引申出來的社會精神和道德風貌。具體來說,“茶人”精神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以茶喻人。它向人們宣揚的是一種無私奉獻精神。茶樹或生于高寒深谷,或長于溫濕丘陵,不僅能讓大地生機盎然,還能為人們奉獻出縷縷茶香,常采不敗,周而復始地奉獻。第二層含義是以茶言志。茶乃清純高遠,遠離世俗之物,它向人們傳達做人要淡泊名利,潔身自好,鐘靈毓秀,志存高遠。第三層含義是以茶喻理。它向人們傳達做人要有艱苦奮斗的意志。“茶人”精神正是新時代所急需的一種精神,它要求人們崇尚奉獻精神、恪守淡泊名利的名節(jié)和堅持艱苦奮斗作風。學校教育應順應時代要求,宣揚“茶人”精神,開設與“茶人”精神有關的課程,開展與“茶人”精神有關的實踐活動,這定會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物欲主義”在校園的蔓延。
二、“茶文化”能促進中職生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
新時代除了在各行各業(yè)出現(xiàn)了更多的“跨界”“變革”“開放”“融合”,還有就是知識、信息更新與傳播的速度在“加快”。在海量信息的高速傳播中,中職生的知識結構也在加速變化,他們吸納的新知識還需諸如“茶文化”的這樣的主流文化知識加以優(yōu)化,這樣可以讓中職生的知識結構與儒、釋、道家思想貫通,與新時代接軌。
“茶文化”以“豐富性”“完整性”“歷史性”為核心。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文人對“茶”情有獨鐘,他們在 “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文化中,步入政壇,其政治主張無不鐫刻著“茶文化”印跡,而“茶文化”的發(fā)展又被這些政治主張所激勵。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在中職學校普及“茶文化”既可以讓學生領略我國悠久文化的真正魅力,通曉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脈絡,還能通過“茶文化”洗滌學生身上的不良習氣,為他們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助跑。
“茶文化”具有濃厚的政治底蘊,主要體現(xiàn)在歷朝歷代與“茶”有關的典章、法令、制度、風俗和茶藝上。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一筆豐富的教育資源,學校應對這筆資源進行教育技術加工,使其有效地激勵學生主動汲取與“茶”有關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發(fā)揮傳承與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因此,“茶文化”在中職學校普及是符合新時代中職學校德育發(fā)展要求的。
三、茶道精神能促進中職生個性的自我完善
多了一些狂躁,少了一些沉穩(wěn);多了一些物欲,少了一些清廉,這是新時代人們主要特征,而這種特征在中職生中尤為明顯。鼓勵中職生研習茶道,就是培養(yǎng)他們優(yōu)秀的品質(zhì),幫助他們實現(xiàn)個性的自我完善。
對于茶道精神的內(nèi)核,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日韓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兩個國家,日本學者認為茶道精神應為“和、敬、清、寂”,韓國的茶道精神是“清、靜、和、樂”。新加坡則將茶道精神定義為:“和、愛、謙、靜”。從上述對茶道精神的詮釋中,我們不難看出茶道精神的基本內(nèi)核是:清,乃清潔、清靜、清廉;敬,為萬物之本,意為尊重他人,自謹內(nèi)心;怡,與韓國的“樂”同義,歡愉怡情之意;真,是實事求是,真理真知之真。而在中國,茶界泰斗張?zhí)旄=淌趯Σ璧谰裼芯俚慕庾x:即為“儉、清、和、靜”。根據(jù)他對茶道精神高深的理解可得知:“茶尚儉、茶貴清、茶導和、茶致靜?!?/p>
作為茶文化精神內(nèi)核的茶道,是歷代茶人在從事茶事中獲得的感悟,是茶人的精神追求,只有靜心研習和全心感受才能從中參悟“茶”之外的人生哲理。對于中職學校來說,要發(fā)揮茶道精神的教育職能,就要創(chuàng)造適宜學生領略茶道思想的環(huán)境,幫助學生在領略茶道深邃思想的同時深入剖析自己個性中的缺陷。新時代是多元價值橫行的時代,由于身心皆不成熟,中職生極易在價值沖突中迷失自我。因此,引導學生參悟茶道精神對個性完善和人生目標定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四、“茶德”能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時代充斥著各種非主流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在中職生中很有“市場”,甚至有些學生熱衷于對這類價值觀的片面解讀,嚴重擾亂了當代中職生的科學價值體系。有時,他們會因為受到兩種沖突的價值觀的影響而處于“兩難境地”,這對人的成長的危害不可小覷。
“茶德”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唐朝開始引領東方茶德內(nèi)涵的發(fā)展。當前“茶人”普遍認可的“茶德”是指茶具有調(diào)節(jié)身體內(nèi)環(huán)境的功效,使人延年益壽;而“樂、甘、香”則是從心理視角提出來的,茶能怡情,使人快樂,茶如甘露,香沁人脾;“和、清、美”更多的是從審美體驗視角提出的,茶能使人心平氣和,置身于寧靜高遠之境界,盡攬審美之體驗。
弘揚“茶德”有兩大好處,一是能有效改造中職生的思想,二是能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內(nèi)容。中職生大多處于15~18歲,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其思想與行為的可塑性還很大,他們也迫切希望有一種思想引領他們重樹理想信念?!安璧隆彼枷胝眠m應了中職生的這一需求。由于明辨是非能力不強,中職生易受社會上蔓延的消極價值觀影響,致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人際關系緊張、焦慮、孤獨、自卑等問題。
新時代雖然為非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提供了便捷,但也給學校加強網(wǎng)絡素質(zhì)教育提供了技術保障,中職學校可以依托已建成的智慧校園平臺對中職生實施全方位的素質(zhì)教育,比如可開發(fā)微信公眾號將“茶文化”中的“茶德”滲透到德育中,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德育素材中自覺生成對“茶德”的感悟,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對照“茶德”核心思想審己自省,逐步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史春麟,劉雁,朱修龍.論茶文化在青少年人文素養(yǎng)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xiàn)[J].茶葉通訊,2019(1):112116.
[2]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xiàn)[J].福建茶葉,2015(5):5860.
[3]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5(7):718.
[4]文斌,段成.中國茶文化對在華留學生的教育功能分析[J].福建茶葉,2015(6):197199.